追溯息烽三线企业之——朝晖厂

“朝晖厂”是“贵州朝晖机械厂”在息烽当地的简称,前身为贵州息烽配件厂,曾是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的重点企业,主要经营汽车配件、拖拉机等,是息烽三线企业之一,旧址位于息烽县城西郊王家大坡,今天北门永靖大道开磷新城、宏盛塑料有限公司一带。

追溯息烽三线企业之——朝晖厂

上个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风云突变,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建设成果遭外敌袭击,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数以万计的热血男女从东部沿海和北部工业城市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甚至是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贵州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大规模建设包括其他相关产业等的基础设施,仅息烽县就兴建了朝晖厂、息烽磷矿、二七六厂、汽油机厂、拖拉机电机厂、高强度螺栓厂等企业。

追溯息烽三线企业之——朝晖厂


朝晖厂于1966年筹建,次年3月动工,1968年7月更名朝晖机械厂,1970年竣工,占地面积103632.5平米,房屋建筑面积57204平米,主要设备257台,全厂职工862人,设21个科室,14个车间和子弟学校、技工学校,附属服务公司、纸箱厂。1977年到1978年,是朝晖机械厂发展的巅峰时期,总产值分别完成505.13万元和504.6万元,实现利润38.74万元和98.07万元。

追溯息烽三线企业之——朝晖厂


我的童年对朝晖厂的记忆很深。我最敬重的一位长辈——李秀恒,我的七伯,他是朝晖厂职工,已经去世多年了。他和很多人一样,二十几岁就进厂,一生都献给了这个厂。七十年代末,我才五六岁,经常去朝晖厂玩,七伯的特别喜欢我。印象中的七伯高大魁梧,性格豪爽,喜欢喝酒。父亲说,当年七伯是朝晖厂钢材库下料车间的管理,说话起“钢声”。

追溯息烽三线企业之——朝晖厂


记忆中的朝晖厂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当年县城的房屋大都破旧低矮,而地处城郊的朝晖机械厂生活区,五、六层的楼房矗立,这是当年县城没有的高度。那时候厂区路面是水泥路,两侧种植了很多梧桐。一到秋天,满地落叶,煞是好看。我去七伯那里,他上班的时候,会带我进入厂区在他的车间里玩耍。厂区很宽,里有很多厂房,分好多区域。有些车间的机器总是在不停的转动,轰鸣声很大,还伴随着敲打钢材的各种声音,很是嘈杂。七伯的车间在一道坡的上面。印象最深的是车间那两扇大铁门,下面有滑轮,门上还有一道小门。车间里面高大宽敞,有各式各样的机械机床,无数的货架上整齐堆放着很多钢板、钢管、角钢等材料,经常都有大卡车开进去。记忆中车间只有两个人,相对安静。下材料,切割、装卸钢材的时候,才会有刺耳的声音。


追溯息烽三线企业之——朝晖厂


厂区与生活区由围墙隔离开。一到下班,从厂区大门出来的人熙熙攘攘,出了大门后,三三两两分散开来融入生活区。生活区都是红砖平房,包括四五层家属楼、单身宿舍楼,还有子弟学校、工人食堂、电影院等。七伯的宿舍就在今天开磷新城C座——小山坡顶上一幢单身宿舍楼第二层的一个小单间,大约十一二平米左右,门的左右两边各放置一张单人床,住两个人。


追溯息烽三线企业之——朝晖厂


时光荏苒,岁月的变迁,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大批三线企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有的企业经历搬迁、重组改制的阵痛,有的被破产、关停,从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当青春不在时,老去的一代人不得不承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变和被历史遗忘的残酷现实。

追溯息烽三线企业之——朝晖厂


曾经的繁华,消失在旧厂房轰然倒塌所扬起的漫天尘土之中,而曾经的荣耀则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之间,成为了史书中的过眼云烟。朝晖厂从1980年开始亏损,1986年,与贵阳市粉末冶金厂合并,选址在花溪区金竹镇,1987年开始重建新厂,1992年,全部迁到花溪区金竹镇后,由于负债过大,造成资不抵债,1993年停产,1998年全面停产整顿,2004年,破产拍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