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能全部指望逆週期的政策調整

11月5日,由中國經營報社舉辦的2019(第十七屆)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發表《高質發展與中國經濟新思考》開幕演講,他強調,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來源於多方面,我們只有依靠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與企業競爭力,而不是全部指望於逆週期的宏觀政策調整。

高培勇: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能全部指望逆周期的政策调整

高培勇重點提及,目前,導致經濟下行的壓力和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新老矛盾交織,週期性、結構性和體制性矛盾疊加”,或者說“短期與長期、內部與外部,週期性與結構性矛盾相交織”,因此“我們只能對症下藥,不可能指望有一種包治百病的萬用良藥”。

在面臨錯綜複雜的經濟環境時,很多人寄希望於宏觀政策的變化,但高培勇糾正道,宏觀政策的調整至多能對沖週期性、短期性、外部性因素,但當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只能通過改革的行動才能緩解或化解。

高培勇認為,正如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所提及的內容,當前最需做的一件事就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企業要提高競爭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將高質量發展與高速度增長嚴格的區別開來,並且在其中畫一條明確的分割線”。

同時,要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高培勇解釋道,舊發展理念緊緊圍繞GDP的規模與速度,而新發展理念更強調質量和效益,“以效益和質量替代規模和速度,或者再退一步講,至少在規模和速度的基礎上,加上質量和效益”。

而“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的基本要義是告別需求管理,或者在需求管理的基礎上,加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培勇表示,過去,中國經濟的需求管理主要依託於政策調整,但供給側改革是要從需求側移步到供給側,從緊盯需求總量轉為聚焦供給的結構和供給的質量,從追求短期平衡轉移為追求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從主要依靠政策的調整轉為深化改革。

因此,高培勇建議,要站立在高質量發展的平臺之上來討論問題,要跳出政策調整,著力於深化改革,同時,各個層面亟須告別以往宏觀調控、強調需求管理的慣性思維,“要從高速增長的語境移步到高質量發展的語境”。從理論到實踐,這都是理念、思想和戰略的深刻調整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要付出十分艱鉅的努力”。

最後,高培勇總結到,要聚焦於改革,要把關注點由政策調整轉化到深化改革上來,或者要由政策調整疊加深刻改革,“只有這樣才可能避免出現似是而非的決策,才可能避免導致一些南轅北轍的結果”,“也就是說在當前的經濟形勢、背景條件下,要實現高質發展,要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我們首先要提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