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在你家鄉認為很好吃,但是外地人卻覺得不太好吃的美食?

亞亞X


既然說到這個問題,那就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我的家鄉具體在哪裡了?我的家鄉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普溪河村四組,屬於地道的農村。


在我們農村,有一種經久不衰的美食,就是榨廣椒了。它的做法雖然簡單,但經過炒熟後,卻永遠的吃不膩。


它的具體制作方法:


在地裡掰下長勢最好且無蟲害的最大玉米棒子若干個,拿回家掰下玉米粒,太陽下暴曬幹,用家裡的石磨或者送到附近有磨面機的加工場,磨成細細的玉米麵,裝袋備用;


再用農村成熟的紅土辣椒,洗淨瀝乾水分後,切成末備用;


然後就開始簡單製作了,把切好的辣椒末,磨好的玉米麵,適量的食鹽,一起用手揉搓攪拌均勻後,裝入農村做醃菜的土罈子。


壇口用乾淨稻草或者玉米棒的外殼密封,再用2根木棍十字形掐緊;


最後把這裝好密封的土罈子,倒扣於有水的土缽裡;


就這樣等水乾後,再加入適量水,直到幾個月後,就可以拿出來食用了。


話雖如此,但一般不直接食用,雖然這榨廣椒裡的玉米麵,經過醃製了,有一定成熟度;


但畢竟是生面,必須要先放入熱鍋裡,不停地煸炒熟了後,再放入適量的食用油,繼續編炒幾分鐘,那就相當的美味,誘惑人了。


當然,這種吃法,只是最簡單的懶漢式。


如果你加點臘肉,就是一盤經典菜,榨廣椒炒臘肉;如果你用這榨廣椒,做蒸肉扣肉,那更是一絕。還可以做酸糊湯等等,更多吃法就等著你來創新了。


還有一種我們本地獨有的美食,就是米豆腐了。


米豆腐,光聽其名就知道是用大米磨出的豆腐了。


其味道,有一點點苦澀,但吃後又回味餘甘,而其做法更多,但我家卻只會一種,就是入油鍋煎制了。


具體做法:把米豆腐放在手心或者砧板上,切成厚約10毫米的薄塊…


放入熱油鍋,煎至兩面金黃酥脆時,再放入適量的食鹽、醬醋、辣椒末、姜蒜末及蔥花,繼續煎個1分鐘左右,就可以出鍋裝盤了。


現在簡單的介紹一下,米豆腐的製作工序:


先把優質的大米,放入乾淨的桶裡或者盆裡,加入清水沒過大米,泡至大米發漲即可。


然後,用家裡的老推式古董石墨,磨成米漿…


然後加入石膏粉,加以攪拌後;再放入熱水鍋裡煮開煮熟後,撈出,放入做豆腐的木格子成型,等冷卻後,就是米豆腐了。


前面提到過,煎好的米豆腐,吃起來有一點點澀口感,就是因為放入了石膏粉才有的這味道。


這兩種我們本地的農村美食,雖然我們從小吃到大,永遠吃不膩,但隨著全域旅遊的興起,致使一些外地的遊客,來到我們湖北宜昌暢遊。


而作為東道主的我們,自然而然會把這兩種地道的農村美食端上餐桌,本以為和我們一樣愛吃,結果他們卻吃不慣,根本就不動筷子。


當然,還有我們自以為很不錯的農村美食,譬如:涼拌魚腥草、懶豆花等,他們也不愛吃。


但這些不重要,南北口味不同嘛,只要我們愛吃就可以了!


好了,對於這兩種我們湖北宜昌才有的農村美食,你們曾經吃過嗎?你們是否也吃不慣呢?


楊鍋愛生活


每個地域都有每個地域獨有的美食,當地人愛不夠,但外地人卻避之不及。

我的家鄉在江蘇宿遷,我在這裡出生,在這裡長大到18歲當兵出來一直到現在,家鄉成了異鄉,每年或者兩三年抽空才會回去住幾天。

說到我的家鄉家家戶戶都離不開的一道下飯小菜那就是醬豆子,也叫鹽豆子。這個在環徐州地區幾乎都是家家戶戶的摯愛,但我在外地生活的時候,我父親過來的時候帶過來,外地人卻不吃,覺得這個醬豆子有點點臭味。

是的,醬豆子是有點臭味的,這要從它的做法來談起。

醬豆子是使用黃豆、辣椒、生薑和花椒都搭配製作而成,主料就是黃豆。

黃豆要煮透,到用手指輕輕一捻就捻碎,質感如同老豆腐那種,但還是要保持豆形。

煮好的黃豆用蒲包裝起來之後密封,記得小時候條件簡陋,母親都是將裝滿黃豆的蒲包放入稻草垛子裡面,大概捂5天左右。使其發酵,發酵之後的就是日本人特別喜愛的那種納豆,如下圖

扯黏拉絲的狀態就是發酵好了,這個時候的豆子我們本地人是不習慣吃的,感覺味道怪怪的,況且這個時候還沒有加鹽和任何的調料,再加上這種黏絲拉纏的看上去有點煩。但搞不懂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吃這種狀態的納豆,不解!做好的鹽豆子之所以臭,就和發酵有一定的關係。

準備好的幹辣椒用磨碾成醬糊狀,醬豆子和川渝地區的水豆豉的區別就在於,我們老家的醬豆子是調的辣椒醬,而川渝地區吃的水豆豉調的是剁椒,這個是唯一的區別。找一個容器,一般是比較大的瓦缸,將生薑剁碎。將辣椒醬以及生薑還有發酵好了的黃豆進行混合。混合之後封上蓋子,三四天之後就可以吃了,這就是著名的蘇北醬豆(鹽豆、臘豆)。一般可以吃幾個月,如果到了天氣熱的時候還有很多,就曬乾,這樣就成了幹鹽豆子!


食賞


說到家鄉人認為很好吃,外地人卻覺得不好吃的美食,我認為老火靚湯應該是廣州最好的代表了!



老火靚湯是廣州菜最精髓的飲食文化,也是聲名在外最響的代表!大部分外地的朋友首次來到廣州都必點一款老火靚湯,否則就不好意思說來過廣州,吃過廣州菜!但是,但是,大部分人喝過了一口之後就很難再動第二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因為大家都想不到廣州的老火靚湯是用中草藥煲出來的,開始喝都不習慣這種奇怪的中草藥味道,當然就喝不下去了。

但是,如果在廣州住下來,你就會慢慢地習慣喝這種這湯,並且慢慢地喜歡喝這種湯,而且會到了離不開老火湯的這種地步,如果太久沒喝,你就會想念它,會想找一個地方去喝,或者自己在家裡煲一鍋。



很多廣州的新移民都是這樣,開始到廣州的時候很排斥廣州的老火湯,住久了之後大部分人都學會了自己煲湯,而且一個月總是要煲上幾次解饞和解熱氣,滋潤一下身體!


陳哲宏


豆汁這東西,好像全中國只有北京人愛喝,甚至只有部分北京人愛喝。記憶中的小時候,住在南城大雜院裡的我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姥姥給的錢去路口的早點攤買豆汁喝,喝著色澤灰綠、濃醇,口味酸酸中帶著一絲甜的豆汁,再配上一碟切得極細的鹹菜絲,吃上幾口酥脆的焦圈,頓時覺得心滿意足。

外地人則稱豆汁為“行走的生化武器”,喜歡豆汁的人自然喜歡其酸酸甜甜的口感,而喝不慣的人則會覺得味道有些酸臭,嘗過之後,從此再不與豆汁結緣。

豆汁作為老北京極具特色的傳統小吃,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而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間,更是作為宮廷飲料在宮中流行。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測試一個人是不是北京人,就給他喝一口豆汁,若是眉開眼笑,打心裡往外滿意地噓口長氣,就是地道北京人,若是眉頭緊皺,嘴角直咧,甭問這是外來戶。

其實豆汁是極富營養的小吃,它用綠豆來做原料,經過燙豆、磨豆、澱粉分離、發酵等一系列工序,製作出來的豆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夏天喝會有消暑和清熱的功效,還會有健脾和開胃的作用,喝上一碗熱乎乎的豆汁,一天都有好胃口。

哪天您來北京,想嘗試著喝上一口試試,一定要去位於崇文門大街的老磁器口豆汁店,這是一家老字號的國營豆汁店,好多人慕名前往,那裡的豆汁味兒正汁醇,是喝豆汁的不二之選。

來上一碗熱乎乎的豆汁,配上一碟鹹菜絲,就著酥脆的焦圈,您一定會愛上這口!

大家好,我是境界美食。民以食為天,歡迎跟我一起探尋舌尖上的美食!


境界美食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我是個地道的北方人,卻在南方上的大學,這四年的時間不短不長,卻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南北方飲食差異的感受。

我家鄉在山東淄博,那裡有一種美食叫做博山酥鍋,歷史悠久,味道濃厚,肥厚的五花肉在高壓鍋長時間的燉煮下會變得肥而不膩,充滿膠質。在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煮上那麼一鍋,所謂“窮也酥鍋,富也酥鍋”,意思是說做酥鍋的原料沒有那麼講究,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來搭配。

當然,這只是引題,接下來容我詳細說一下這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話說那是我上大二那年,過完年要開學了,尋思著我宿舍那五個崽子這時候不定嗷嗷的要回去呢,我就想是不是給他們帶點東西過去呢?就跟心意相通似的,我與他們一通聯繫,都約定好了帶點家鄉的土特產回去。

正在我發愁帶什麼的時候,家裡燉的一鍋酥鍋出爐了,刺激的肉香與醋香一下子打斷我的思路,在吃到第五塊肉的時候,我想明白了,就給他們帶這玩意。

由於酥鍋不保鮮,我就只能從超市給買了一包抽真空的酥鍋,就這麼帶著酥鍋一路來到了成都。

到了學校,二話不說,哥兒幾個先找了個飯館,什麼毛血旺、酸菜魚、回鍋肉一起整了出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接下來就看大家各顯神通了。

廣東的拿出燒鵝,蘇州的拿出鹽水鴨,總之是拿什麼的都有,到了我這,我就把酥鍋拿出來了。

從包裝袋裡倒出來,這東西是黑乎乎一坨,裡面倒是不難分辨哪是海帶哪是藕片,但也確實不像剛做出來那麼油光煥發。

可以看出來,這酥鍋絕對是加了五花肉的,只是長時間燉煮,肥肉全化在裡面了,變成肥油,雖說吃著素菜也有了肉味,但畢竟少了幾分大口吃肉的痛快。

我幾個同學不約而同的伸筷子,吃到嘴裡就發出了奇怪的“嗯?”,我忙問他們怎麼樣,結果幾人都搖頭說不好吃。

有的說醋味兒大,可我從小吃到大,就沒有在酥鍋裡吃到醋味,雖然我知道酥鍋要加醋,但這醋主要是增香的,並不是要改變它的口味。

還有的人說太油膩,我的天,鹽水鴨不油膩嗎?再說了,五花肉加的越多越好吃啊,我吃過只加腿骨的酥鍋,雖然也有肉味,但香味就大打折扣,與五花肉的香味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還有的說太鹹,一聽這話,我端起酒杯,說:“來,喝杯酒漱漱口。”

總之,酥鍋這種美食,似乎在南方不怎麼受待見,想想也是,南方人口味要麼清淡,要麼重油辣,像這種魯菜中醬香型的味道可能不怎麼適應,不過也無妨,畢竟酥鍋的歷史與味道傳承並不會因為我們幾個的品嚐而出現改變,這個味道,有我們知道就足夠了。


阿虜的人生菜單


如果要說西安人很喜歡吃,外地人不習慣吃的東西,那應該就是牛羊肉泡饃了。

牛羊肉泡饃對於大多數西安人來講,絕對是一種特經典、特受歡迎的美食。食辰君甚至在很小的時候,以為世界上最好的美食當屬牛羊肉泡饃了,曾經還幻想過:以後掙錢了,一定要頓頓吃泡饃。

我的姥爺,也很喜歡吃牛肉羊肉泡饃,甚至於他的牙齒都掉光了,咬不動牛羊肉的時候,他還想吃。

但自從發生了一件事後,終於讓我“從井底跳了出來”。在我高中的時候,一天,帶著一個來自陝北的好朋友,去吃我認為最好的泡饃館吃我最喜歡的小炒(泡饃的一種經典吃法)。

眾所周知,陝北人是吃牛羊肉的,但是在我興沖沖的請他吃完一頓泡饃時,他給我講這是他吃過最難吃的西安飯,沒有之一!!

聽了他說這樣的話我頓時陷入了沉思。我終於明白了:一個地方的備受歡迎的美食,可能,僅僅是,符合當地飲食人的口味。以至於這種特產,是否被外地人接受,是否被認定好吃,並沒有太大關係。








長安食辰


我家鄉的胡辣湯是我的摯愛,從小喝到大都喝不夠,僅限於正宗的,現在好多地方隨便做個湯就敢稱是胡辣湯,也是無話可說。

但通過我的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朋友和同事反應說,他們並不喜歡胡辣湯,對於這種現象我可能第一反映會是,你喝過的正宗不正宗,不正宗的我也是難以下嚥。但有的人則說就是在河南喝的,而且還不止一家,都不好喝。聽到這樣的回答我也就有些明白了,不同的人對於味道的喜好也是不同的,就像我不習慣吃帶甜味的菜一個道理,例如糖醋里脊。



還有一種是我家鄉的道口燒雞,這個是從小伴我記憶的美味。道口燒雞,肉嫩不材,從皮到裡都相當入味,是我們家鄉大部分人都喜愛的美食。但從工作後我就給公司同事帶過幾次,而他們大部分反饋都是這處道口燒雞味道並不怎麼樣,甚至覺得非常一般。有時候我覺得吧,有些美食是伴隨著文化和記憶成長的,有的人從未有過對這種美食的記憶,也就不會有對它喜愛的感情,感情和美味在一定程度上也上相輔相成的。


柯林先生


說到本地人愛的不行,但是外地人不一定覺得好吃的美食,作為武漢人的我,必須得提到熱乾麵了。

要說熱乾麵的魅力,想必也只有武漢人能懂。

一團面,放到笊籬裡,浸入早已滾著沸水的鍋裡,幾分鐘就撈出來,上下掂掂,甩出水,倒入一圓形快餐紙碗中,面還冒著熱氣,早點店的老闆熟練地用勺子挖過調料,鹽、味精、酸豆角、蘿蔔乾,抓一把小香蔥,淋一團芝麻醬,一碗熱騰騰熱乾麵呈現在面前。

站在路邊,面對著來來往往的車流,用筷子將面快速拌勻,每一根麵條上都均勻地沾著一層薄薄的褐色的芝麻醬,色香味俱全。挑一筷子,送進口中,鹹香從鼻孔溢出,嚼幾下鮮得讓你不想嚥下,尤其是嚼在了酸豆角和蘿蔔乾上,那星星點點的鮮味在嘴裡翻滾,這種境界不是每碗麵都有!

但是對於外地的朋友來說,可能接觸到的熱乾麵不正宗 ,而且在拿到的那一刻沒有立即把面拌開,導致面乾巴巴的,口感自然沒有剛出鍋的好。所以週週在這裡,推薦外地的朋友來武漢親自感受一下,嚐嚐武漢本地早點店的熱乾麵,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週週美食探長


如果說要選本地人喜歡吃的家鄉食物,但外地人卻覺得不太好吃的家鄉食物,我覺得家鄉江門恩平的簕菜算是其中一種吧。

恩平的特產簕菜,被認為是恩平地區所獨有的一種野生蔬菜,而且只有恩平地區才能種得活。

簕菜,顧名思義有“簕”,也就是有刺的意思。這種野菜渾身有刺,分佈於枝節間和葉基部。

雖然在清明時候最為鮮嫩,連尖刺都是一嚼就爛,但是食用的時候依然要很小心,以“小心輕放”為上。

簕菜不單刺多,讓人吃得不痛快,味道還是苦苦的,這種苦又不像苦瓜的苦,是一種單純的苦味,外地人初試的話,一口下去,便覺得苦味滿口,實在難以下嚥,也讓人喜歡不起來。

雖然外地人對簕菜的味道抗拒,但恩平人卻對簕菜甘之如飴。

他們認為簕菜的口感不是苦,是甘,回味更是清香甘甜可口。

恩平人對簕菜有多種食法。有用蒜蓉、豆豉、肥肉爆炒,用豬肝、瘦肉、皮蛋加簕菜做成湯,也有用鯽魚燉湯。

恩平人認為鯽魚簕菜湯最鮮美,鯽魚的鮮味會讓簕菜的苦得到昇華,喝起來只有菜香味而沒有苦澀。

恩平人愛簕菜,是因為《本草綱目》中記載簕菜解百毒。 他們認為簕菜具有清熱排毒,消暑解渴,解菸酒,預防感冒,抗疲勞諸功效。

因為好處多多,現在還有用曬乾的簕菜泡水喝,被開發為“簕菜茶”的,遠銷各地。最神奇的是和新會陳皮,恩平燒餅結合,製成簕菜燒餅。這種餅,簕菜的甘苦加上陳皮的香味,味道更加特別。

對於簕菜這種恩平的特產,去恩平的朋友,可以試試簕菜的各式食品,看一下自己能否接受。也許,習慣了之後,你也會喜歡上這種特別的“以苦為甘”的味道。






木子羅食記


其實上海的美食你說多嗎?挺多的。那老上海的美食多嗎?也挺多的。


那有多少人真的喜歡吃老上海人的美食呢?這就不一定了……


鹽汽水,不是本地人一定喝不來。

甜甜的汽水裡面放了一些鹽,這種奇妙的甜鹹的組合組成了老上海人印象中的鹽汽水。

小時候沒有可樂雪碧和芬達,但是在老一輩的上海人眼裡,鹽汽水絕對是他們童年中佔據了大片回憶的東西。


鹽汽水這東西,出了上海,基本就買不到了。大家來到上海都在爭先恐後地吃著當地的小籠包、灌湯包、粢飯糕這種東西的時候,鹽汽水卻被冷落在了旁邊的冰櫃中。


他們不知道,這東西出了上海就很少有賣了。


有一次和一位在瀋陽的朋友推薦他喝了一口鹽汽水,他好奇的抿了一口,隨後馬上吐了出來,說這個味道很難以言喻,又鹹又甜的一股味兒。


其實那時候我就清楚,鹽汽水的美味,只有上海人才最清楚。


鹽汽水,從兩塊錢一瓶漲到現在的三塊,比雪碧可樂還便宜了五毛錢,在這繁華的上海,靜靜地等待著一位有緣人,你如果能夠接受鹽汽水,那你也一定能夠理解這份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