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英雄不讀三國,但是讀三國不能只讀演義。放下尊劉貶曹的立場不說,就是“演義神將”的做法,也是誰學了誰誰倒黴:長頭髮諸葛亮的“錦囊妙計”被沒頭髮凱申照搬,直接指揮到師團,最後前方將帥無所適從,一敗塗地。
主帥不能把前方將士當提線木偶, 明代尹賓商(號白毫子)所著《白豪子兵》說得很好,李雲龍和孔捷也用心學習了:“良將用兵,若良醫療病,病萬變,藥亦萬變。”
如果包括劉備在內的季漢將帥每次出征前都揣著諸葛亮事先寫好的錦囊,那麼結果只能是兩個:一、劉備的骨頭被曹操拿去敲鼓;二、被打得滿頭包的劉備逃回後把諸葛亮按在地上摩擦。
笑話說過,咱們言歸正傳:後漢三國時期,決定大漢王朝命運,或者說決定魏蜀(劉備不會承認自己是什麼“蜀國”,以大漢正統自居的劉備集團,正確的稱謂是“季漢”)吳三國命運的三次戰役,正史記載跟演義小說也有極大出入甚至完全不同。
這三次大戰全部參戰人數加起來,正好是五十萬,還不如小說中赤壁之戰時曹操一方(八十三萬)的人馬多。要是論起參戰和殲滅人數,赤壁之戰能排在第幾位也不好說。
陸遜火燒連營殲滅了劉備多少人馬,可能說出來您都不信:如果七十多萬人馬被一把火燒光,那麼蜀中就沒有人了,孫權也不至於被收攏殘兵的劉備嚇得遣使請和了。
咱們今天,就以這三次大戰的發生時間為順序,看看正史記載和演義小說有什麼不同,並且由此提出三個問題: 一、官渡之戰,曹軍真的能夠一個打十個? 二、赤壁之戰,曹操的戰船被誰燒了? 三、夷陵之戰,是殲滅戰還是擊潰戰?
一、官渡之戰,曹軍真的能夠一個打十個?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袁紹跟曹操決戰,調集了三十萬大軍:“審配、逢紀為統軍,田豐、荀諶、許攸為謀士,顏良、文丑為將軍,起馬軍十五萬,步兵十五萬,共精兵三十萬,望黎陽進發。”
出征前,袁紹還特別指示陳琳,寫了一篇檄文,問候了曹操的祖宗十九代,在檄文中還發明瞭“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兩個軍職,但是正史中諸曹夏侯和五子良將外加許褚典韋,都沒當過這個官兒。
袁紹三十萬大軍,號稱百萬(長戟百萬,胡騎千群),曹操也不示弱,他也湊了二十五萬人馬,派出五萬讓劉岱王忠打著自己的丞相旗號去牽制劉備,自己親率二十萬大軍迎戰袁紹。二十萬對三十萬,兵力還不算太懸殊。
但是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官渡之戰發生的時候,曹操還不是丞相呢,劉岱王忠又怎麼能“打著丞相旗號,去徐州攻劉備”?熟讀三國正史的人都知道,官渡之戰時,曹操是司空、行車騎將軍,直到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戰發生前,大漢天子劉協才封曹操為丞相:
“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即曹操)為丞相。”官渡之戰準備階段,也就是陳琳寫檄文的時候,曹操已經擊潰了劉備生擒了關羽,具體按時間是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已經不用派劉岱王忠去牽制劉備了。
那麼發生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雙方觸動了多少人馬呢?本著“史實孤證不立”的原則,咱們多找幾處記載來說明,這些史料都可以證明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的說法是靠譜的:
“官渡之戰,袁紹兵十餘萬,曹操兵僅十分之一,擊破之。”《三國志》關於官渡之戰袁紹兵力的記載是這樣的:建安四年,袁紹進行戰爭準備,“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武帝紀》”
袁紹有幾十萬兵馬不假,但是他的地盤太大了,各地都要派兵把守,所以可以以調動的軍隊也就只有十萬:“出長子譚為青州,以中子熙為幽州,甥高幹為幷州。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字友若,荀彧的親哥哥)、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董二袁劉傳》”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的記載也大致相同,只不過是語序顛倒了一下:“簡精兵十萬,騎萬匹,欲出攻許,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及南陽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帥。”
這就是說,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投入了十萬兵力,基本可以實錘了。那麼曹操當時有多少人呢?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官渡之戰曹操“以弊卒一萬破袁紹”,是可以跟“謝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相媲美的:“勝負之變,決於須臾,不在眾寡也。《卷一百三十八·齊紀四》”。打這個比方的人叫盧淵,是北魏秘書監。
綜合以上史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官渡之戰,雙方投入總兵力十一萬,其中袁紹十萬,曹操一萬,所以諸葛亮才跟劉備感慨:“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二、赤壁之戰,曹操的戰船被誰燒了?
京劇《群英會》裡有這麼一段唱詞:“曹孟德帶領八十三萬人馬江東往,孫權聞訊意彷徨”。這句話後來賣繡花針的也學會了,郭德綱在相聲裡也說過。而這一說法的來源,還真不僅僅就是《三國演義》:“(曹操)計點馬步水軍共八十三萬,詐稱一百萬,水陸並進,船騎雙行,沿江而來。”
在大舉進兵的時候,曹操還給孫權寫了一封充滿恐嚇一味的勸降信:“
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曹操的虛張聲勢,當時還真嚇住了孫權——這個嚇住,不是在演義小說,而是在正史裡,曹操確實是自稱有八十萬人馬了,這本史料叫做《江表傳》,是西晉人虞溥寫的:“曹公與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向(響)震失色。”
面對號稱八十萬的曹軍,諸葛亮向孫權秀肌肉展示劉備實力:“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聽說劉備還有兩萬人馬,孫權十分高興(權大悅),他又派出了三萬人馬開赴前線,其中兩萬人參與了對曹戰鬥:“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
不管怎麼說,曹操的大軍是被孫劉聯軍頂多四萬人頂住或者擊潰了,也就是說,曹操即使有八十萬人馬(這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全部參戰,否則孫劉聯軍早就被包了餃子了:“十則圍之”,曹操有二十倍的兵力,只要不是光頭凱申指揮,那是一定會以碾壓性的優勢獲勝的。
那麼曹操究竟有多少人馬呢?按照《江表傳》中周瑜的說法,是二十三四萬:“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
周瑜的說法在《三國志·卷六十四·吳書十九》中,也得到了諸葛恪(諸葛瑾之子,諸葛亮之侄)的印證,諸葛恪以勝利者的口吻誇大敵(曹)軍的數量,說曹操有三十萬人馬。
這樣擠去水分,赤壁之戰中三方參戰人馬都加起來,也不會超過三十萬,而且究竟是誰燒了曹操戰船,也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說法一、曹操被劉備打得主動撤退燒船,“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說法二、放火的是劉備,跟周瑜黃蓋沒關係,“公(曹操)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山陽公載記》”
說法三、周瑜指派黃蓋詐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三、夷陵之戰,是殲滅戰還是擊潰戰?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可是帶領了七十多萬大軍要去跟舅哥孫權玩兒命的:“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傅彤、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為合後。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
這說法當然不靠譜,我們說兩點就可以了:第一,黃忠是不可能在劉備的伐吳大軍中當先鋒的,因為他已經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八月病逝了,而劉備伐吳是章武二年((222年),不但黃忠不能跟隨劉備出征,就是馬超也已經病得爬不起來了(同年病逝)。第二,劉備伐吳的時候荊州已經丟了,他的蜀中人口清空,把老頭老太太小屁孩能拿起刀槍的都算上,也湊不齊七十五萬,因為劉禪投降的時候,交出了這樣的家底清單:“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那麼劉備伐吳,帶了多少人馬呢?咱們還是來看看當事人的說法吧。
聽說妹夫劉備要來抄家,孫權嚇壞了,趕緊給曹丕寫信求援:“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魏書》”
曹丕收到孫權的雞毛信,只是給予了精神上的鼓勵,一兵不發,抱著膀子在旁邊看熱鬧,孫權只好派陸遜帶領五萬人馬迎戰:“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五萬對四萬,陸遜有主場之利,擊敗劉備不足為奇,但是要說劉備被打得一蹶不振,那肯定是誇張,因為《三國志》中明明寫著:“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秋八月,收兵還巫。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
如果不是劉備尚有捲土重來的資本,孫權為什麼不一鼓作氣直搗成都,反而被嚇得低聲下氣求和?這說明,夷陵之戰只是一場擊潰戰,劉備連營七百里,救了絕大多數士兵的性命,但是卻被曹丕嘲笑了一番:
“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事實也正如曹丕分析的那樣,陸遜推到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劉備的四萬大軍掉頭就跑,陸遜即使長了八條腿,也不可能一步跨越七百里實施圍殲。
結語:細算下來,三大戰役參戰人數正好是五十萬
官渡之戰,袁紹十萬,曹操一萬,合計十一萬;赤壁之戰,曹操二十三四萬,孫劉聯軍四五萬,加起來上限是三十萬;夷陵之戰,劉備四萬,陸遜五萬,合計九萬。三次戰役總計參戰人數,不多不少,恰恰是五十萬。
這三大戰役都是擊潰戰,至於為什麼不是圍殲戰,那是因為後漢時期的諸侯爭霸,說白了就是幾個梟雄在玩“搶椅子”遊戲。參與戰爭的士卒,都是吃糧當兵,打順風仗可以,但想要他們拼死決戰,那是不可能的。
參戰士兵才不管劉備是否仁德、曹操是否奸詐,更不管將來的皇帝姓啥,他們一看苗頭不對,早就撒丫子開溜了,跑得慢的,也棄甲釋兵投降。比如於禁的七軍,幾乎一個不少地投降了關羽——于禁帶來的是三萬人,關羽向後方移送的戰俘也是三萬人,這三萬人把關羽都吃窮了……
參考史料:《三國志》《山陽公載記》《資治通鑑》《魏書》等
閱讀更多 半壺老酒半支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