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發現:“吃青蛙”,能治療孩子的拖延症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夕夕

今天,我們再來談談孩子的拖延症。

這樣的場景,相信在很多家庭重複上演。

我家XX,上學之後老是磨磨蹭蹭,回家寫作業能從6點鐘寫到睡覺,還一會吃水果,一會上廁所,真是頭疼死了。哎,都一樣,我們家早上光起床就得叫三百回,穿衣服拖拖拉拉,吃早飯也一邊玩一邊吃,孩子光是出個門就把我累得半死。

如果有“讓老母親抓狂的孩子壞習慣榜單”的話,做事磨蹭、拖拉絕對排的上前三甲。

美國專家發現:“吃青蛙”,能治療孩子的拖延症

關於這個問題,之前寫過不少文章:

但好像還是意猶未盡,後臺留言諮詢的讀者還是很多。

今天,再給大家支一招,介紹專治“拖延症”的新方法——“三隻青蛙”法則,它能很好提升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1

找到“三隻青蛙”,把它吃掉

“三隻青蛙”法則是全球知名的時間管理大師博恩·崔西在他的著作《吃掉那隻青蛙》中提出來的。

美國專家發現:“吃青蛙”,能治療孩子的拖延症

博恩·崔西是世界頂級的銷售培訓大師,他的課程連續25年在美國創下最高銷售記錄,比爾·蓋茨,傑克·韋爾奇,沃倫·巴菲特等商業知名領袖都曾接受過他的培訓。

而“三隻青蛙”法則,正是他在《吃掉那隻青蛙》一書中的核心觀點。

找出一天、一週、一個月、一年、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它們就是你必須吃掉的“三隻青蛙”。如果你必須吃掉一隻青蛙,不要長時間盯著它看。如果你必須連著吃掉三隻青蛙,記得要先吃掉最大、最醜的那隻。

青蛙只是個比喻,博恩·崔西其實是想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先從最重要、難度最大的事情做起。

因為最棘手、難度最大的問題容易引起我們的畏懼心理,會讓人產生拖延,甚至逃避。

而一旦把它們把解決掉,就會獲得強烈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就容易把接下來的事情做好,戰勝更多的困難。

我們可以把三隻青蛙法則教給孩子,當他們做事拖延,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青蛙”,然後集中精力把它們“吃掉”。

2

3個步驟,學會吃掉“青蛙”

step1:和孩子一起,做一份時間計劃表

在《吃掉那隻青蛙》一書中,博恩·崔西在開篇就提到“制定一份計劃”的重要性。

不論你要完成什麼項目,都應該在行動之前制定一份計劃,在這份計劃上把你要完成的工作都寫下來,然後根據它們的重要程度安排先後順序。

美國專家發現:“吃青蛙”,能治療孩子的拖延症

尤其是一份帶有時間的計劃表,對孩子更為重要。

因為在孩子的腦海中,並沒有要做哪些事情的清單,以及一個可以告訴他們幾點該做什麼的“小鬧鐘”。

孩子經常是被我們催促著做這做那,我們的催促變成了孩子的“時鐘”,催促的急迫程度,就成了孩子判斷事情是否緊急的標準。

其實,“催”孩子得講究方式方法,不如做一張時間計劃表,清楚地告訴孩子,有哪些事情需要做,以及要在什麼時間內做。

能“親眼看到”的東西往往更能讓孩子理解。

比如這樣的一個表格,↓

每日時間表時間任務是否按時完成7:00-7:10起床洗漱7:10-7:30吃早餐、準備出門8:00-17:00上學、放學回家時間

18:00-19:00寫作業(數學、語文、英語)

19:00-19:30晚飯

19:30-20:00休息(可自行安排)20:00-20:30課外班複習(英語背誦、奧數)20:30-21:30休息(可自行安排)

21:30-21:40洗漱睡覺

△ 注:按時完成,可以給一顆“☆”,沒完成則不給,攢齊一定數量的星星,比如20顆,50顆,100顆等,可以給予相應的獎勵,以激勵孩子執行這份計劃的熱情

這張表可以幫助孩子對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數。長期堅持下來,孩子就會清楚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哪些,並且需要在多長的時間完成。

上面這個計劃表,適合已經能看懂文字的孩子,對於小學低年級甚至幼兒園的孩子,可以用圖畫的方式,比如下面這種。

兩者的思路都是一樣的。

美國專家發現:“吃青蛙”,能治療孩子的拖延症

這種方式,我在小川小時候給他用過。

雖然當時小川還不認識字,但是看到最左邊的鐘表指針,和中間的圖畫提示,也能明白——7:30需要起床自己穿衣服;8:00自己吃早飯;8:20自己穿鞋、穿衣服去幼兒園。

每次按時完成,我都會獎勵他一個小星星。

step2:從時間計劃表中,找出“三隻青蛙”

當孩子習慣了將當天所有事情都列進計劃表後,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找“青蛙”了。

具體來說,“找青蛙”的方法可以用到這個四象限表格。

美國專家發現:“吃青蛙”,能治療孩子的拖延症

這張表格按照重要和緊急的程度,將事情分成了四類。

  • A象限,重要且緊急的事情:比如每天的家庭作業,預習第二天的課程等。
  • B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孩子要做的額外的課外習題等。
  • C象限,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比如學校要求的“明天帶一套自制的賀卡”這類的任務等。
  • D象限,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比如看課動畫片等。

做事的先後順序,也要依照重要和緊急的順序,從A,B,C,D依次來進行。

這一點,與《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作者柯維博士將活動/工作劃分為4個象限(緊急不重要,重要又緊急,重要不緊急和不重要不緊急)相類似。

我常常這樣跟小川說:

像“上學”這樣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必須排除萬難優先去做,看書、玩玩具等等都得為它讓路。

像“穿衣服、穿鞋”這樣雖然不重要,但因為我們需要馬上出門變得很緊急的事情,也要快點去完成。

像“看書”這樣很重要、但不是現在馬上就得做的事情,雖然可以等一等,卻一定必須規劃好時間,隨後按部就班、切實做起來。

如果每類中有多件事,可以按照A1,A2,A3這樣的等級繼續細分。而A1,顯然就是最大最醜的那隻“青蛙”,首先要“吃掉它”。

我們就用剛剛的表來做例子。

每日時間表時間任務是否按時完成7:00-7:10起床洗漱7:10-7:30吃早餐、準備出門8:00-17:00上學、放學回家時間

18:00-19:00寫作業(數學、語文、英語、奧數)

19:00-19:30晚飯

19:30-20:00休息(可自行安排)20:00-20:30興趣班練習20:30-21:30休息(可自行安排)

21:30-21:40洗漱睡覺

假設,畫紅的兩部分:寫作業(數學、語文、英語)是孩子圈定的“青蛙”。

而其中,孩子認為最大最醜的“青蛙”是奧數,其次是語文、數學、英語。那麼對孩子來說,A1=奧數,A2=語文,A3=數學,A4=英語。

所以,孩子最先要“吃掉”的青蛙(做的事情)就是奧數,然後是語文、數學、英語。

當孩子解決掉了“最大最醜”的青蛙後,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會激勵他們去解決“第二大,第二醜的青蛙”,直到今日份的“青蛙”被一隻只消滅。

我只是用作業來舉例,可能對很多孩子來說,作業並不是他們認為得“最大最醜”的青蛙,那就按照他們自己的認知,來確定A1,A2...一直到B、C、D的順序。

如此訓練一段時間後,孩子對做事的輕重緩急就會有所掌控,時間管理的意識也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紮根,變成一種自發的做事方式。

美國專家發現:“吃青蛙”,能治療孩子的拖延症

step3:鼓勵孩子勇敢面對

有時候,孩子很可能會討厭或者回避那隻“最大最醜”的青蛙。

這時,就需要我們鼓勵孩子,用正向的語言和行動去激勵他們。

比如,有一次我輔導小川學習一個課堂上沒教過的數學概念,這個內容確實有點難,小川學著學著就有點不耐煩了。

然後我突然想起,以前小川玩邏輯狗,總是做得很好,就對他說:

“你看之前玩邏輯狗,你就做得非常好,尤其是遇到不會的題,你也堅持思考,不放棄,真的非常棒。這次的題,其實沒有邏輯狗複雜,你一定可以的。”

小川當時沒有再逃避,雖然積極性也不是很高,但還是繼續做了起來。

然後,我又帶著小川,一點點幫他分析解題思路,最終和他一起“吃掉”了那隻醜青蛙。

當孩子在困難面前退縮時,我們可以嘗試輕推一下孩子,讓他去直面自己的感受,迎接挑戰。

“輕推”的時候,還可以和他說:“有我在,我會和你一起加油。”

當然,“吃掉青蛙”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並不容易。所以,我們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來完成,比如關掉電視、不要大聲說話,以免打斷孩子的思路。

另外,也可以拿走孩子喜歡的電子產品和玩具,防止他分心,並且,要給他留出足夠的時間去一個個對付那些“醜青蛙”。

美國專家發現:“吃青蛙”,能治療孩子的拖延症

最後,還要和大家強調一點,要不斷提醒孩子,在“吃青蛙”時,一定要迅速採取行動。

因為,“青蛙定律”有一條是這麼說的:

如果你要完全吃掉一隻青蛙,卻只是一直坐在那裡盯著他看,看得再久也無濟於事。

《吃掉那隻青蛙》,(美)博恩·崔西(Brian Tracy),機械工業出版社


川媽說說

幫助孩子擺脫拖延症、提高時間管理能力,再往深裡看,其實是培養孩子的自律性。這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大人自控力還有待提高,更何況孩子。彆著急,找對方法,一點點來改善。

之前寫的文章——>自律的孩子,父母都深諳這些心理學效應,分享了4個心理學相關效應,還提到了一個實操性很強的番茄工作法。最近,我給小川找來了一個特別的計時器,專門用在番茄工作法的訓練上。

我們也按照登門檻效應的規律,從較短的工作時間、較長的休息時間開始,再慢慢延長工作時間、縮短休息時間。不是我監督他,而是我和他共同遵守。剛用起來,感覺還不錯,等我們再使用一段時間,再來和大家分享心得。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佈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