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利潤增速全行業倒數,媒體的困境、映像與自救

根據wind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各行業淨利潤增速排名中,金融行業穩居前三,保險業以83.17%的增速位居首位,媒體業則以-28.62%的負增長排名倒數第二。反觀近兩年身邊不斷轉型、跳槽的媒體人,確實驗證了這樣的結果。

淨利潤增速全行業倒數,媒體的困境、映像與自救

眾所周知,媒體業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廣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憑藉內容和渠道積累的流量卻遭遇變現困境。

困境:互聯網平臺流量壟斷下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目前,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是手機端,而手機端的大多數流量已經被互聯網巨頭所壟斷。優酷土豆、今日頭條、微博、快手、愛奇藝,以及各種新聞客戶端,基本上都有BAT的身影,而他們早就圍繞B端C端用戶開展了廣泛的廣告變現。一些寄生於個各大平臺的自媒體群體競爭激烈,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對於廣告主來說,廣告投放在平臺方的結果容易被量化、覆蓋人群更多、轉化率更可觀。

短視頻、直播興起後,媒體行業的准入門檻變低,網絡社會進入“人人為媒”的時代,前面“吃螃蟹”的人賺到錢了,後面的人也就只能望洋興嘆。有些媒體不甘於“寄人籬下”,開始“自立為王”,開發APP、小程序,希望自建陣地能把流量變成自家的,屏蔽平臺存在的潛在風險,可是一旦產品化之後面臨的獲客成本、內容生產成本等開支並不是一般公司所能承受的。媒體轉型平臺,從內容生產者轉變為內容承載者,有的成功了,大多數都死了。

媒體有兩個維度的變化,一個是內容的表現形式,一個是媒體載體本身。內容從圖文向音頻、視頻、直播轉變,載體從報刊、電視向手機轉變,我們可以發現內容創作的表現形式不斷立體化、專業化,媒體載體基本上實現全民普及。每一次技術變革背後都是對流量的重新洗牌,短視頻領域字節跳動站穩了腳跟,直播領域淘寶站穩了腳跟,總的來說線上還是互聯網巨頭之間的競爭,然而媒體行業絕大多數的營收來自於線上,歸根到底是它們壟斷了媒體行業利潤。除此之外,每一次技術和渠道變革都會淘汰一批人,那些沒有改變的慢慢失去市場。

淨利潤增速全行業倒數,媒體的困境、映像與自救

映像:品牌投入斷崖式下跌背後是企業的艱難前行

數據顯示,A股2509家上市公司於2018年共計實現營業總收入209051.16億元,投入廣告宣傳推廣費用2726.46億元,佔比僅為1.3%。媒體行業的廣告收入基本上由企業廣告主貢獻,淨利潤增速負增長說明企業在廣告投放上的開支縮減,間接地反映出當前企業廣告投放和品牌推廣意識的薄弱,以及當前企業經營的一些狀況。

以創投圈為例,早在雙創興起的2014年至2017年,大量初創項目和股權基金誕生,風口就成了雙方追逐的對象,那個時候整個圈子很浮躁,也存在很多的泡沫。當虛大於實的時候,各方就特別重視媒體的價值,項目方需要吹捧項目,投資人需要吹捧自己,營造一種繁榮假象,渴望大批熱錢進入。這個階段大家都喜歡往品牌開支上投入,因此養活了一大批創投圈媒體,憑藉著發稿、採訪、大會、遊學、榜單等方式獲得了不錯的營收,區塊鏈火熱時更是達到歷史峰值。反觀2018年以來,做企業品牌服務的越來越少,資本寒冬下沒有了風口,需求降低,市場遇冷。

淨利潤增速全行業倒數,媒體的困境、映像與自救

自救:不得已而為之的轉型,背靠大樹找出路

媒體人,這類人群的流動性很大,薪資待遇低於行業水平,晉升通道相對狹窄。因此,有的去了大公司的公關部,有的自己創業做品牌,有的跨行離開了,比例大概是5:2:3。確實有一部分媒體人轉型成功的,比如吳曉波、羅振宇、馬東、王凱、許瑋煒等。不難發現,這些人都抓住了風口紅利期,新媒體、知識付費、共享單車,憑藉早年積累的人脈資源和認知優勢,在資本助力下實現華麗蛻變成為行業佼佼者。

有些新媒體人開始轉變思路,從“流量為王”轉向“個人IP ”,實現自媒體從流量向品牌轉型,不再過分依賴單一平臺,開始注重搭以自我為中心的融媒體矩陣,藉助短視頻和直播積累個人品牌勢能,積極進行電商變現,享受技術創新帶來的機遇,適應變化求立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