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過去我曾下令過建造一支戰列艦編隊,一旦建成這將是能和英國海軍抗衡的力量。其中最核心的兩艘戰列艦的名字將是烏爾裡希·馮·胡滕和葛茲·馮·伯利欣根。但如今的我很高興這一計劃沒有成為現實。建造和維護這種戰艦對我國來說是巨大的負擔,而她們又能帶來什麼好處呢?這種艦隊的存在意義就像'最後的騎士'那出戏一樣。我們的大型戰艦質量遠遠落後於英國。我們除了潛艇,需要的是小型艦艇,快艇,驅逐艦類似的東西。日本人至今還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艦隊,但要運用這種力量是非常困難的。最大的威脅來自空中,想想俾斯麥的沉沒吧……"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這句話出自二戰德國的海軍部長埃裡希·雷德爾。也正如他所說,矛盾百出的“Z計劃”在戰爭中已經暴露出了德國海軍大型海面艦艇的劣性。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沉沒,也迫使希特勒把兩艘在建的大型戰列艦重新拆解回爐,變成了蘇德戰場上的滾滾鋼鐵洪流。而這兩艘戰列艦,則是雷德爾口中的胡滕和伯利欣根,也就是著名的——H39級戰列艦,Z計劃的最終目標之一,排水量高達62000噸的鋼鐵之城。而本文則是剖析這一最終夭折的海上巨獸的具體數據與其真實的歷史影響。

注:H39級戰列艦也被稱為H級戰列艦,但H級戰列艦的6艘戰艦均是在H39號艦的藍圖基礎上進行大改(後文也會提到)。為了方便區分,我們還是把H級戰列艦稱為H39級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由於H39級戰列艦是圖紙船,並未實際建造成功,加之年代久遠基本上是沒有流露出真實歷史照片的。得益於現今強大的CG技術,我查閱外網後根據一些事實資料與書籍記載裝載的武器配置與整體佈局,參考部分真實圖紙,利用三維設計軟件建模重新還原出了德軍H39級戰列艦的外貌。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隨後我借用了一下WG的貼圖,給這隻海上巨獸重新上了顏色,一代傳奇終於以數據的形式還原於我的電腦中。隨後我用我的建模進行渲染出圖,折騰了這麼多都是為了方便給本文做配圖,渲染圖的形式風格也就是類似於下面的這種圖,希望大家理解一下,謝謝!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本文共計12150個文字,80張配圖,是一篇單純的戰艦資料剖析文,不參雜任何民族與感情色彩。就事論事,武器本身無罪,有罪的是使用它的人。

誕生伊始

1935年由於德國掉進了“英德海軍條約”的陷阱,憋屈了20多年沒能造大艦的德國海軍欲以大展拳腳,重新建立起一支龐大的艦隊,希望恢復德意志第二帝國公海艦隊的輝煌。1939年1月,德國最高統帥部正式通過了代號為"Z"(Z計劃)的大規模造艦計劃。計劃將使德國通過實施近10年大規模造艦計劃,最終擁有向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權國家——英國的挑戰的實力。而Z計劃的核心就是俾斯麥級戰列艦和H39級戰列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H39級戰列艦設計始於1937年。1939年7月15日首艦開工,當時預計共建造6艘(即H艦、J艦、K艦、L艦、M艦和N艦),因此H39型也是該級艦的最初方案與基本藍圖。

1940年,該方案得到了改進。基於H39級戰列艦的藍圖,德國海軍最先計劃配置兩艘“同型號,不同配置”的H39級戰列艦,即H40A號戰列艦和H40B號戰列艦(計劃內的其餘4艘也根據H39級的藍圖進行修改配置,即H41、42、43、44)。兩者在推進裝置和火力配置上有一些差別。根據德國海軍傳統,一艘戰艦必須到了下水才能設立艦名,所以H40A號艦和H40B號艦並未向其他國家未建成的戰列艦,比如蘇聯的蘇聯號戰列艦,美國的蒙大拿號戰列艦一樣擁有名字。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美國的蒙大拿號戰列艦(未建成)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蘇聯的蘇聯號戰列艦(未建成)

倘若真的建成了,很有可能會被命名成開頭提到的胡滕號戰列艦和伯利欣根號戰列艦,德國曆史上的兩位英雄。雖然兩艦都是屬於H39級戰列艦,但其配置又有所不同,但下文為了方便辨別,我們還是稱她們為

H40A號戰列艦H40B號戰列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基於這種特殊情況的“同型號,不同配置”。所以,本文將以不同的角度分別剖析這兩艘戰艦。但首先,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H39級戰列艦的基本藍圖設計。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H39的火力數據

H39級戰列艦的主要武器為4座2聯裝406毫米SK D/39火炮,分別安裝在船兩端。這種火力與同期的英國喬治五級戰列艦對轟可以說不落下風(但是你打一個條約艦真的公平嗎)。鑑於這種設計初衷,H39級戰列艦主炮的炮彈初速很快,這意味著在炮彈在拋物線不長的近距離戰鬥中的命中率或多或少會高一點點。由於採用的是2聯裝的炮座,所以一個炮座的其中一門主炮在射擊時不會對另外一門主炮的精度產生太大的影響,而且德國人覺得,炮塔過多會導至炮塔迴轉性下降,反而影響射界,這也是根據自身海盜式破襲戰略的限制下而進行的設計。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主炮塔剖面圖

儘管配備陀螺儀的射擊協調系統會保證戰列艦的艦炮在艦體處於水平狀態的時候才發射,但艦炮齊射為了避開炮口風暴的相互影響,實際上是在一個短時間段內進行的分別射擊,這就使得射擊協調過程存在誤差,大致上在進行齊射的時間段內,艦體的縱搖幅度決定炮彈著點的橫向散佈距離,橫搖幅度決定炮彈著點的縱向散佈距離。同型號的火炮作為海岸要塞炮比作為艦炮精準得多,因為大地是一個無限穩定的射擊平臺。從單個的火炮角度來看,艦體重量和尺度越大,火炮齊射後坐力越小,射擊越精準。

而對於一個大船抗小炮的H39級戰列艦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優秀的射擊平臺,但同樣,她也捨棄了身為一艘62000噸級戰列艦本該有的更強大的威猛火力(要知道,美軍38000噸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都裝了9門406艦炮)。也不能怪德國海軍,畢竟這一開始就沒打算把H39列為艦隊級的主力戰列艦,她只是一艘破交艦,像狙擊槍一樣打的準點,管他什麼火力傾斜投射量,打完後趕緊溜走才是王道。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150mm雙聯裝艦炮和105mm雙聯裝高平兩用艦炮是德意志級、沙恩霍斯特級、俾斯麥級和H39級的通用副炮。這兩種火炮性能穩定,射速6-8發/分,射程遠,能將炮彈投射到最遠13與7千米的距離上。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150mm雙聯裝艦炮

副炮和可對海射擊的重型高炮能在遠距離對重巡洋艦以下的目標形成密集而精準的有效打擊,阻止輕型艦艇接近釋放魚雷,這對主炮火力系統構成了有效的補充。

而在H39級戰列艦計劃的藍圖上,裝載了多達10門150mm雙聯裝艦炮和6門105雙聯裝艦炮。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150mm雙聯裝艦炮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105雙聯裝艦炮

對空的蒼蠅拍——孱弱的德國防空

到了防空火力,H39級戰列艦就顯得十分孱弱了,這從同樣防空配置的俾斯麥級的最後一戰中得到了完全的體現:劍魚攻擊機作為一型速度不快的一戰時期的雙翼機,卻讓俾斯麥號吃到了三發魚雷,防空炮的數量少,反應速度慢,直接給俾斯麥號的沉沒留下了禍根。這裡主要是因為德國的高平兩用炮的研發進度緩慢,副炮嚴重的擠佔了甲板空間,直接導致了防空炮的數量減少。而且俾斯麥號所裝備的主力37mm防空炮被人戲稱為37手拉機,因為這型火炮的射速過慢,裝填複雜,彈道效果一般,讓世人詬病不已。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性能極差的37手拉機防空炮

但是根據相當資料顯示,俾斯麥或者H39的防空能力的不足絕不僅僅是37手拉機的問題,更要命的是同時使用了兩種火控不一致的副炮。105毫米高炮有隨動系統,可以分別與相應的火控站連接進行自動控制,而其他中小口徑高炮則只能採用電話和人工操作。150毫米副炮參與對空射擊時由炮塔測距儀或前後雷達測距儀轉塔進行火控,但在同時發生交戰的情況下,主副炮居然都無法騰出轉塔進行對空火控,這在世界各國的主力艦中堪稱奇聞。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前部4座Dop LC/31、後部4座Dop LC/37,兩者根本無法統一火控,導致在迎向英軍時一個時間段至多4座、一般只有2座能起作用。這樣一來其真正有效的防空火力其實只剩下4座高角炮和20門(其中12門是單裝,只有兩座四連裝)20毫米高射機槍有效……可以說就是個驅逐艦等級的防空啊。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20mm防空炮,這孱弱的性能連防空彈幕都拉不出來

不過同期的戰列艦或多或少都有不重視防空的毛病,事實上美國人也是到了中途島一戰後才開始全方位瘋狂配備高性能防空炮。日本人的防空武器雖然也很孱弱,但也挖掘自己戰艦最大的改造潛力增加防空火力,只有德國人傻傻堅持37手拉機到了最後。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美國的40mm四聯裝博福斯防空炮是二戰中最好的艦載防空炮

戰艦之眼——雷達與艦載機

火炮要打得準,自然需要雷達不斷指引目標,全艦的三個指揮塔上分別安裝著3個FuMO 23型雷達。主艦橋和測距塔的雷達上有額外的10.5米光學測距儀,4個主炮塔上面也有這一裝置。FuMo 23的波段為368MHz,波長81.5cm並可輸出500kHz的電磁脈衝,最大能夠探測到25000米的目標。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FuMO 23型雷達

不過設計這雷達的人不知道到底是缺心眼還是怎麼回事,居然沒給一併裝上PPI(即雷達圖像顯示器),造成很無奈的一點就是隻有會用雷達的人才明白目標到底在哪,要真夜戰時艦長炮術長全都是兩眼一抹黑,全得靠雷達兵報告情況。此外,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

德意志級6門主炮才1個火控雷達,俾斯麥級8門主炮居然用上了3個雷達,到了H39級直接又加了一座,變成了4座雷達... ...這也是德國人發現沒有PPI的壞處——無法有效同時探測多個目標,以至於後來急急忙忙想出來的補救措施(單個效率不高但一乘上3就沒問題了嘛,發現這個問題後德意志級剩下的兩艦也加裝了第二個雷達)。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這件事也正好間接地說明了德國海軍的雷達效率確實不高。 所以H39級戰列艦的光學瞄具是為主的,和日本海軍一樣,嚴重依賴胡蘿蔔和魚肝油,但是這種光學測距的射擊精度確實高於同時期的雷達,以俾斯麥級戰列艦擊沉胡德號一戰就能體現。雖然擊中彈藥庫是蒙的,第三次齊射點著了胡德號造成了火災,第五次齊射則直接命中了敵艦也有一部分運氣成分,但這個命中率還是可以稱讚的,也充分說明了俾斯麥的光學瞄具,光學測距儀等設備是很不錯的,同時也體現了其官兵素質非常的高,比如落點修正的速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而作為修正彈道數據的戰艦之眼,H39級戰列艦裝載了四架阿拉多Ar.196水上飛機。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阿拉多Ar.196水上飛機

馳騁大洋的資本——航行能力

雖然H39級戰列艦設計時的要求是能輸出12萬軸馬力,但實際上最大可以達到16萬軸馬力,即29.5節的最大航速。這個航速對於一艘排水量高達六萬噸的鉅艦來說堪稱神速,和某隔壁的BUG戰巡(胡德)的性質一樣了。H39級戰列艦的燃油儲備也超過了大量同期戰列艦,達9897噸,在19節的航速下可以續航10680海里,完全符合德國海軍需要的遠洋破交艦的標準。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與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雙並列主舵不同,H39級採用單主舵+雙副舵佈置,這倒是和意大利的維內託級戰列艦採用了一樣的設計。前型的俾斯麥級的雙主舵相距較近,一枚命中這個部位的魚雷能夠導致整個軍艦失控(歷史上也證明了這一點),而這個問題在所有采用單主舵或並列雙主舵的主力艦上都存在,但是採用了單主舵+雙副舵佈置的H39級戰列艦可以很好的避免這一現象。與其差不多的,採用單主舵+單副舵的大和級戰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這一問題。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雙並列主舵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意大利維內託級戰列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日本大和級戰列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H39級戰列艦的單主舵+雙副舵佈置

H39級戰列艦佔裝甲重量比重最大的艦體主水平裝甲佈置在了作戰常態的吃水線以下,即使佈置了厚重的上部舷側裝甲帶、上裝甲甲板和第一主構造梁,整艘軍艦的重心還是較常規佈置整體往下移動。另一方面,H39級的油料和用水儲量高達7723-9897噸,全部儲存在吃水線以下,其中相當一部分甚至儲存在主副炮彈藥庫底板到艦底之間的水密艙內。第三方面,H39級的武器重量偏低,四座主炮塔的旋轉部分只有5838噸。這些因素使其重心處於吃水線下4.8米,對比二戰時代已建成戰列艦,H39是重心最低,相同傾斜角度下重心—穩心距離(GM值)最大的戰列艦。而大GM值帶來的負面影響,又在其艦寬上得到補償,使該艦在達到高穩性的同時也擁有良好的適航性。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裝甲防護

在俯視圖上,H39級戰列艦的艦體為紡錘形,中間最粗,向首尾兩端以拋物線形逐漸變細,這種形態的艦體很容易獲得可靠的構造強度。把一部分裝甲融入構造的做法是德國戰艦的顯著特徵。藉助德意志袖珍戰列艦的成功經驗,在H39級戰列艦上也採用了這一設計。其中獨立充當構造構件的有130-150mm的主水平裝甲傾斜部分,100-120mm的主水平裝甲水平部分,30-70mm的橫向內部裝甲和40mm的縱向內部裝甲。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艦體裝甲剖面圖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是在保持艦體構造強度不變的前提下節省艦體結構重量的典範。結合了德意志級的設計經驗,H39級戰列艦在艦體結構重量保持14351噸不變的前提下,把裝甲融入構造則大幅的增強了艦體強度。巧妙的構造設計加上優質的造船材料,為H39級戰列艦打造了一個強度均衡的艦體。可以看出這是以破交戰為基礎而設計的。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艦體裝甲剖面圖,可見鍋爐位置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H39全艦分為28個主水密隔艙段,從第3到第19艙段為主裝甲堡區域,艦體主裝甲堡長達171米,最寬處36米,保護了70%的水線長度和85%-90%的浮力以及儲備浮力空間。這是任何同時期戰列艦(除了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都無法做到的大手筆。在巨大的艦體主裝甲堡內,德國人又在縱向和橫向上安裝了多重裝甲和水密隔板。以鍋爐艙段下部艦體為例,除了兩舷各擁有寬度為4.5米的防雷隔離艙外,內部又被分成三個並排佈置的水密隔艙,每個隔艙內安放著兩臺高壓重油鍋爐。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艦體裝甲剖面圖

H39級戰列艦擁有兩個這樣的艙段,它們中間被一個副炮彈藥庫艙段隔開。在這樣的佈置下,一個鍋爐艙進水,戰艦隻會損失六分之一的動力,來自一個舷側方向的攻擊最多隻能讓戰艦的兩個鍋爐艙進水,損失三分之一的動力。此外,與其它國家的戰列艦不同,依託大量的橫向、縱向和水平裝甲,該艦在主水平裝甲以上的上部艦體內也設置了大量的水密隔艙。加上下部艦體,H39全艦被細分成上千個大小不一的獨立水密隔艙,就像鍋爐一樣,該艦每個重要的子系統都被以儘可能降低風險的原理分隔放置在這些隔艙內。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艦體裝甲剖面圖,可見鍋爐位置

全面防護設計

在二戰中還堅持著一戰時期的戰列艦落後的全面防護設計僅德國一家。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H39級戰列艦延續了全面防護設計

,其主裝甲堡長達181米,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裝甲堡側壁從水線以下3米多處一直延伸到上裝甲甲板,在整個舷側立面的常見被彈部分都佈置了厚重的裝甲,是二戰時代裝甲覆蓋面積比例最大的戰列艦。其上部3米高的舷側裝甲帶由厚達145mm鋼板製成,與50-80mm的上裝甲甲板一同保護著整個位於主裝甲堡上部艦體內的水兵生活和工作區,可以抵擋遠距離重巡洋艦的炮彈和中小型航空炸彈。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艦體裝甲剖面圖

中部是位於水線上下的350mm厚5.2米高的鋼板製成的主舷側裝甲帶,可以在正常交戰距離以材料質量優勢獨自抵擋大部分戰列艦的炮彈。在吃水9.8-10.4米的作戰常態重量時,H39級戰列艦高5.5米的330mm主舷側裝甲有2.6-3.2米被埋在了水下,在330mm主舷側裝甲的下方,還有一道高0.7米均厚為180mm的主舷側裝甲下沿,使該艦擁有深入水下達3.2-3.8米的舷側裝甲。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艦首裝甲剖面圖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H39級戰列艦的艦首和艦尾水線部位分別設有60mm和80mm的輕裝甲帶,它們會在艦體受到攻擊的時候儘可能的保持水線外形的整體完整度,防止艦體表面發生大面積破碎。採用同樣設計的俾斯麥級戰列艦在艦首水下被英國戰列艦炮彈炸開一個對穿的窟窿,舯部水下外殼被炸開另一個窟窿,還損失了1/6動力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28節的航速。反觀沒有艦首水線輕裝甲帶的日本武藏號,其艦首水線部位的船殼被一顆航空炸彈撕開破口以後,向外翻卷的鋼皮形成了巨大的阻力,使武藏號的航速從27節降為21節。

這只是艦首輕裝甲帶能保持結構的唯一優點,其本身對於戰艦內部的防護沒有多少益處。拿同樣設計的俾斯麥號戰列艦舉例,丹麥海峽中英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自接戰開始有3輪的直擊命中俾斯麥,其中造成水中破壞的是第六輪和第九輪的齊射,而這關鍵的命中均在俾斯麥艦艏部位的輕質裝甲。所以威爾士造成的傷害其實和俾斯麥的水下防禦能力並沒有太直接關係,暴露的反而是艦艏輕質裝甲的優缺點並存且不能互補的設計問題。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艦體裝甲剖面圖

順帶一提,在一戰中打過大海戰的所有歐洲國家在之後設計的新式主力艦上都設有環繞首尾水線的輕裝甲帶,只有環太平洋地區的美國和日本取消了這個設置(宿命對手的心有靈犀一點通?)。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如果我們來總結一下H39級的所有裝甲帶的設計,

我們可以看出俾斯麥級或者H39級直接暴露了德國海軍二十多年沒有造大艦產生的技術斷層。這種一戰式的設計使得俾斯麥和H39的設計者之一海因裡希·施呂特爾對德三大艦的防護佈置較為不滿,他在生活中曾對其妻子發惱騷說,這種皮帶式的高側舷裝甲帶應該延伸至更低處,如果真到了實戰他,這種裝甲帶根本抵擋不住新式的16寸艦炮的穿甲彈。當然,納粹德國在軍艦設計上的要求落後是長期的問題(詳情可以參考Z計劃的O級巡洋戰艦和同為1938年提出的克虜伯為荷蘭設計的1047號計劃戰列巡洋艦案的區別)。總而言之,H39級的裝甲帶在近距離接戰中效果好,但在遠距離炮戰中特別是受到高俯角的穿甲彈攻擊時,防護力較極為不足。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艦體裝甲剖面圖

全面防護的軍艦與重點防護的軍艦相比,無論在裝甲都能被炮彈擊穿還是都不能被炮彈擊穿的情況下,都是前者能承受更多得多的打擊量(但全面防護究竟好與不好、有沒有用,後面我們會論證)。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穹甲設計

二戰時代大部分國家的軍艦主水平裝甲都是佈置在主舷側裝甲上方,與主舷側裝甲上方邊緣連接,構成一個密閉的裝甲盒。德國軍艦則不同,它採用了一種叫做裝甲堡延展結構的裝甲佈置方式,其主水平裝甲位於主舷側裝甲一半左右位置的腰部,在靠近舷側的兩端以小俯角向下傾斜,延伸到主舷側裝甲的下部位置與之相連,這樣的主水平裝甲在橫截面上看起來是一個穹頂,被稱為“穹甲”。而H39級戰列艦則採用了穹甲設計。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穹甲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穹甲頂部位於水線附近,在軍艦處於作戰常態排水量的時候則往往位於水線以下,這就使得敵方炮彈在穿過其主裝甲帶後還必須再穿過這層裝甲,才能進入德艦的機艙、鍋爐艙、副炮彈藥庫和主炮彈藥庫。雖然穹甲佈置縮小了艦體核心艙室的空間高度,但這個問題往往在H39級戰列艦艦體主裝甲區的巨大長度上得到彌補,從而保持了德艦核心艙室的空間總量。以俾斯麥戰艦為例,其380mm主炮彈藥庫,鍋爐、輪機、150mm副炮彈藥庫,105mm、37mm和20mm高炮彈藥庫,鍋爐艙到輪機艙的蒸汽輸送管道,貫穿全艦的縱向主電纜通道全部佈置在了80-120mm穹甲的下方。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艦體裝甲剖面圖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主舷側裝甲與主水平裝甲的重疊佈置本身就給來襲炮彈設置了巨大的總穿甲路徑厚度,以“主舷側裝甲—穹甲傾斜部分—主防雷裝甲”這個穿甲路徑來評估H39級戰列艦側面防護能力,除了因各種角度產生的裝甲實際厚度,炮彈在穿過第一層裝甲時還會發生三個額外的負面效應,即彈道轉正、彈體破壞和彈軸彈道偏離。受到不均衡的金屬內應力作用,彈體中軸線與彈道會發生偏離,並在隨後飛過的距離中進一步加大偏離。那三個額外的不利變化會在裝甲厚度本身之外極大的增加炮彈穿透下一層裝甲的難度,受到巨大的裝甲厚度阻隔、彈道轉正效應、彈體破壞作用和彈軸彈道偏離作用的多重影響。

這種設計雖然在英軍主力戰列艦16寸艦炮下形同虛設(口徑,即是正義!),但卻很好地剋制了英系巡洋艦。考慮到英國人的巡洋艦根本不配置穿甲彈而只配置半穿甲彈和高爆彈,巡洋艦的高爆類武器或者半穿甲彈在穿透這層防護之後能量大幅度減弱,無法擊破穹甲。即使是命中並擊穿主舷側裝甲的炮彈,在擊穿以後,彈道受厚裝甲的轉正效應影響將偏向垂直於主舷側裝甲的方向,以極小的入射角接觸110-120mm的準水平裝甲(68度傾斜),隨即發生跳彈。

此外,英巡炮彈彈體在克服主舷側裝甲的表面硬度和穿過深達40-50%的遞減滲碳層以及後面的勻質層時自身也會被嚴重破壞,失去常態下有利的穿甲外形。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艦體裝甲剖面圖

這種設計,也難怪H39是大號的破交艦,畢竟需要對打的也只有英軍巡洋艦。遇到戰列艦,H39早就溜之大吉且對面追不上了。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雖然好處有一些,但是,穹甲的設計也帶來兩個致命的缺點。

一,穹甲多了主裝就容易被擊穿,然後進水禍害穩性。穹甲之上的上部裝甲防禦力不高,在遠距離交戰中穿甲炮彈有可能從上部裝甲區擊穿,更重要的是水線下區域的防禦力也較差。比如同樣設計的俾斯麥號戰列艦與英軍威爾士親王號對戰時,俾斯麥被擊中後

漏油減速伴有左傾和艏傾,最嚴重時右側螺旋槳頂端出水空轉。當時戰艦的設計要麼就穹甲為主,要麼就主裝為主再來個防破片穹甲(參考日本的天城級戰列艦,當然最後沒造出來)。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日本天城級戰列艦

二,穹甲十分吃噸位。它把戰艦大部分噸位給佔了,浪費了本該分配給更大口徑的艦炮與更多副炮和防空炮的噸位。還是拿同樣設計的俾斯麥號來舉例:

俾斯麥擁有穹甲(有明顯弧度並且延伸到舷側的穹頂狀裝甲)和較強的主裝甲帶(320毫米厚)構成了較強的舷側防護。但是,穹甲的高度有限,重要設備又不敢佈置在穹甲之上的部分,因此這種設計浪費了艦內的大量空間和和很大的噸位。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穹甲設計的俾斯麥級在當時可謂是獨樹一幟大船抗小炮的奇葩案例。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同樣是穹甲的設計的H39級戰列艦也不遑多讓,碩大的艦體(總排水量62000噸)與噸位僅扛著8門406艦炮(H40A號甚至只扛了6門),要知道排水量57000噸級的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都裝載了9門406mm主炮和更多的防空武器。但基於德國的破交戰略來看H39級戰列艦,德國海軍一開始就沒把她當成個戰列艦來用,似乎這種設計也是基於當時德國窘境的國情而迫不得已的做法。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

全面防護設計對於德國大型海面艦艇是技術落後還是另有緣故?

雖然全面防護和穹甲更能抗打擊量,但是並不能證明全面防護就是比重點防護更加有效的增加戰艦的生存能力。我看網上有些言論是說:

“俾斯麥號戰艦在萊茵演習行動中前後共承受了英軍9發左右的戰列艦主炮炮彈、310發左右其它炮彈和6-8枚魚雷的打擊後,艦體外觀依然基本完整。
反觀火炬行動中,僅僅承受了5發美軍戰列艦炮彈打擊的法軍讓·巴爾號,艦體就已經面目全非。這也證明了一些人所謂的‘重點防護軍艦的nothing區域不會引爆APC’的說法純屬幻想。
重點防護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並不是軍艦的非重點部位真的無足輕重。軍艦的理想防護形態是重點部位防禦能力不低於甚至高於重點防護的全面防護。”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被美軍406mm艦炮炮擊過的法軍讓巴爾號戰列艦

這種言論顯然是荒謬的。首先,俾斯麥是承受了很多炮擊並且艦體完整,但也只是艦體完整。俾斯麥級其水線防禦,僅僅有180mm鋼甲,而且向下延伸不足1.5米,根本抵抗不了超遠程射擊的炮彈。如果運氣差的話,甚至連超遠距離的203mm重巡炮彈都擋不住。

而且法國讓·巴爾號戰列艦的情況可能是由於超遠距離下的美軍MK6艦炮打出的406mm、1.6噸重型穿甲彈由於重量的BUG下,在飛行中能保持更有效的保持動能,在超遠距離下能打出對臉CQC情況下更大的穿甲能力。同時,超重的炮彈能在遠距離下打出更彎曲的彈道,在末端時已經幾乎處於垂直下降的狀態了,這種醍醐灌頂的攻擊方式能更有效的打穿戰列艦普遍薄弱的水平裝甲,在內部造成巨大破壞。如果當時把讓巴爾號換成俾斯麥號,可能俾斯麥會被砸的更慘;同樣設計的H39級戰列艦,似乎也難逃這一事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所以說,全面防護的軍艦與重點防護的軍艦相比,無論在裝甲都能被炮彈擊穿還是都不能被炮彈擊穿的情況下,只能說前者比後者更能吃炮彈,這種設計符合德國海軍的海盜式破襲戰略。畢竟,船跑到一半就讓敵人的炮彈洗沉了,那還怎麼愉快的當一名海盜呢?但是全面防護的設計也就致使德國海軍放棄了本該重點防護的對象。在理論中還好,但是一旦進入實戰被逮住了,戰艦的一些重要部位比如說火控雷達、指揮塔、炮塔軸圈等提供戰艦主要性能的部位被摧毀,那麼面臨的就是俾斯麥號戰列艦雖然難沉,但是毫無反擊能力、變為一艘靶船的尷尬境地。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H40A號艦

前文提到,H39級戰列艦是兩艘“同型號,不同配置”的戰艦。那麼其不同點在哪?德國海軍這樣做的目的,是針對國情還是另有戰略意圖?我們首先來看一下H40A號戰列艦。

H40A號艦削減掉了艦尾的1座雙聯406mm炮塔,而左右兩邊換裝載共2具533mm魚雷發射管。這樣的設計如果真的建造下水並服役,那麼肯定可以獲得一個世界之最——世界上主炮最少的戰列艦。這倒是有點向德軍後期格奈森瑙號戰列艦計劃裝載380雙聯裝炮塔的計劃了。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H40A號艦裝載了德軍Z級驅逐艦的同款魚雷發射管

3座406mm口徑雙聯裝炮塔的設計與裝載了大量魚雷發射管,我們可以推測——H40A號艦很有可能是德國海軍計劃的破交艦隊領艦——是的,她的作用就是帶領著幾艘俾斯麥和沙恩霍斯特來進行大型的破交任務。英國的海上運輸艦隊在遇到H40A號艦時可以說是無處遁形,方圓幾十公里都是H40A號艦的打擊範圍。得益於前文提到的先進光學瞄具與優良的射擊平臺。雖然火力孱弱,但是面對皮薄餡大的運輸艦隊可以說夠用,H40A號艦可以像狙擊槍一樣一炮一個,精準的敲掉這些慢吞吞的貨船。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俾斯麥級戰列艦

但面對英軍艦隊怎麼辦?在德軍的破交計劃中,像P計劃戰列巡洋艦或者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是執行單獨的破交任務,以她的設計定位,就是遇到英軍艦隊時“我能打過的跑不了,我打不過的追不上”。而以H40A號艦為首,帶領一些俾斯麥和沙恩霍斯特小弟的小破交艦隊的破交定位則是針對胡德這種BUG級的存在。意為

“像納爾遜羅德尼這種大傢伙火力拼不過,但是我可以跑。遇到主力的胡德或者喬治五世時,我們大家都是五五開。但是,我要是打不過,我可以跑,你仍然追不上”。也不難看出為什麼本來主炮火力就夠弱了,還寧願削掉尾部一座406mm口徑雙聯裝炮塔也要換成左右2具533魚雷發射管了。除了可以擾亂運輸艦隊外,還可以在於與英軍主力的拖刀戰中留有一出致命的反擊武器。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納爾遜級戰列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H40B號艦

H40B應用了當時很少見的重油/蒸汽輪機混合推進系統,炮塔則保留了H39藍圖的4座。比起H40A號艦,H40B裝載了更多的防空炮並多了4座副炮塔(12座150mm副炮)。乍一看,H40B號戰列艦有點像H40Aplus版。我們可以推測,H40B號艦可能是類似於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的存在——獨狼出擊,執行單艦的破交任務甚至有可能是二戰德軍準備與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抗衡的第一艘主力戰列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歷史影響

H40A和H40B,兩艘戰艦分別於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開工,建造過程順利出奇。但戰局的變化卻左右著船塢中的戰列艦。當俾斯麥號戰列艦於1940年下水時,歐洲戰局已不是它開工時的樣子了。德軍挾其強大的陸空軍力,在極短時間內就掌握了大半個歐洲大陸的控制權,唯一能和德國做梗的就是孤懸在海上的英國了。可是讓老希哭笑不得的是,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守護著英倫三島和英吉利海峽,

而孱弱的德國海軍唯一能和英國戰列艦相提並論一較高下的兩艘戰列艦還在船塢裡呢!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勝利來得太快、太突然了,甚至快到令德國海軍無法招架。德國海軍在準備不足的狀況下勉強參加了對挪威的入侵。雖然也得到了勝利,但是比起陸空軍的顯赫戰功,甚至是U艇的大顯神威,海軍的水面艦隊基本為零的戰績顯得顏面無光。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U艇

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德國陸軍因蘇德戰爭的巨大消耗而巨缺鋼材)及俾斯麥號的戰沉,老希同志十分鬱悶惱火,對德國大型水面艦艇部隊失望到了頂點。他將原定的6艘H39級戰艦建造案統統取消(同時受害的還有3艘P級戰艦,它們也被取消建造)。德國海軍從此全力生產潛艇及少量的驅逐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戰沉的俾斯麥號戰列艦

得到命令的H40A號艦和H40B號艦於1941年8月29日同時停工。當時這兩艘戰艦的艦體建造基本完成了,正準備建造上層部分。原來已生產完成的艦炮轉為岸防炮與要塞炮之用。

到了1941年末,老希同志又不知道抽什麼風,又下令H40A號和H40B號恢復建造,可是這時武器都被拆了下來,開始分解艦體了哎!沒辦法,倒黴的是船廠的工人,又得加班加點繼續完成之前完成但是親手拆掉的部分。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但幾個月後,工程又停了下來,原因是老希又抽風下令將這兩艘鉅艦船體分解,鋼材交給陸軍造坦克。因為當時的美國海軍被日本海軍打得落花流水,老希認為德國海軍不需要這種大艦了,讓日本和意大利去對付情報中美國正在建造的大型戰列艦(即衣阿華級戰列艦)就可以了。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衣阿華級戰列艦

平靜了兩年後,1943年老希再次抽風又突然要求海軍在未完成的H40B號戰艦的基礎上安裝480毫米主炮。但當一臉無辜的海軍官員帶著老希看著已經拆解的差不多的H40B號艦後,老希才消停下來,不了了之。

於是,德國海軍夢想中的兩艘鉅艦變成了蘇德戰場上的滾滾鋼鐵洪流和大西洋的水下狼群。

直到1945年盟軍接收船廠時,除了巨大的、空蕩蕩的船塢還在,H39級戰列艦的兩艘戰艦——H40A號戰列艦和H40B號戰列艦連半點鐵屑都沒有剩下。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總評

H39級可以理解成一種放大的俾斯麥級戰列艦,其為了迎合德國孱弱的海軍力量而演變的破交戰略,H39級戰列艦捨棄了一切本該是戰列艦的設計

——放棄更多的主炮而換得較小的後坐力與陀螺儀效率,讓戰艦儘可能打得準;放棄了模塊化減少的風險,而帶更多的燃油和自給品進行更久遠的破交作戰;放棄了更強大的火力與裝甲換取機動性,讓戰艦面對敵方戰艦時“我能打過的跑不了,我打不過的我能跑”;放棄了現今的重點防護思想,採用全面防護和穹甲讓戰艦儘可能多吃炮彈而不至於沉,能跑回港口... ...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只能說,H39級戰列艦乃至整個Z計劃都是德國海軍為了對抗歷史遺留性問題導致的自身孱弱而迫不得已的設計。想以不平衡作戰對抗人家腳踏實地發展起來的龐大武力,希望能就此彎道超車是一種十分無奈的做法。H39級戰列艦,或多或少能表示出當時德國海軍的窘境與國情。而到了最後,只有兩個空蕩蕩的船塢,在述說著這兩艘鉅艦最後的末路。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本文相關的衍生資料,點擊藍色字體即可跳轉觀看

本文中的一些地方可能吃瓜萌新看了比較懵,這條約那條約的是什麼?貫穿全文的設計理念、德軍為了迎合“破交戰略”不得不的設計,這個“破交戰略”又是什麼等等等,可以看一下我以前的相關文章:

關於英德海軍條約,為何被稱德國掉進了陷阱?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1935年英德海軍條約簽訂現場

本文中頻頻出現的”德軍破交戰略“;“德軍破交艦隊”是何物?

<strong>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破交戰略草擬圖

德軍加強結構強度的先驅者,進行獨狼出擊,執行破交任務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何德何能?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

H39級的次型戰艦,一代傳奇”俾斯麥“級戰列艦,其又有何等設計與歷史影響?可以看一下我的免費專欄(共16篇文章,50000+文字):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俾斯麥“級戰列艦

尼伯龍根之歌——二戰德國夭折的海上巨獸,H39型戰列艦數據詳剖

德軍H39級戰列艦自作CG技術復原渲染圖

完筆後記:這次的文章和上次蘇聯烏里揚諾夫斯克級航空母艦一樣,又是找不到配圖... ...只能再一次自給自足了。資料也是難尋,我查閱了大量書籍和外網資料才得以把H39級戰列艦再次呈現於世人。資料難尋,寫文不易,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我,動動小手點個贊轉個發。也希望其它一些平臺的自媒體賬戶體諒一下別人的勞動成果,您隨意複製粘貼走的是我近半個月建模揮灑的汗水與查資料考證寫文壞掉的腦細胞。

我會在日後繼續放出有才有料的硬核向軍事剖析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並支持我,謝謝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