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點擊右上角關注“大果小果媽媽”,每天分享育兒乾貨內容,解決爸媽育兒煩惱,讓爸媽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文 | 大果小果媽媽

朋友的孩子快1歲了,媽媽為了訓練孩子自己睡覺,每次都是孩子哭了也不理,就讓他自己哭累了睡著。

當聽她說孩子“一天半時間哭了4次,每次至少半小時”時,果媽的心都揪了起來,這對孩子得多大傷害啊。

可是,孩子媽卻不以為然地說:

聽孩子哭自己也心疼但忍一忍就好了,哭聲免疫法很管用,現在孩子哭的時間越來越短了,基本上不用怎麼操心,比起同齡小朋友獨立多了;

而且,我也是為了鍛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聽說越早越好,這樣孩子以後會變得更優秀。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果媽聽得心驚驚,沒想到,現在竟然還有寶媽在聽信"哭聲免疫法",而且把它跟"延遲滿足"混淆在一塊,用來教育自己的寶寶。

這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絕對有害無益!也希望讓更多家長意識到這個問題,別再傷害到更多的孩子了。

哭聲免疫法,弊絕對大於利

我們可以理解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哭聲免疫法”是從美國傳入中國的,創始人約翰·華生還曾大放厥詞說: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他在書中大肆宣揚自己的一套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其中就包括哭聲免疫法。

因為見效快,在美國風靡一時,約翰·華生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為此,美國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這種風格的教養實踐中長大的。

這個"見效快"的法子,很快流入中國,被很多家長有意無意地應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然而,背後的真相到底怎樣,卻鮮少有父母去關注。

提出這個觀點的約翰·華生,他的大兒子曾多次自殺,最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他與前妻的2個孩子,女兒多次自殺,兒子則成了流浪漢;甚至,他的外孫女也曾多次自殺。

還有美國那些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

付出了一代兒童幸福的代價之後,哭聲免疫法被歐美國家所摒棄,他們開始倡導親密育兒。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被摒棄的法子,竟然還在我們少數父母中流傳並使用著,而且還是在孩子最需要父母及時回應的情況下。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母嬰關係則是重中之重,決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歲之前便已奠定。

著名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也說,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裡,教育重點各不同,家長只有抓住大方向才不會出錯。

0-3歲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的建立。而這一切,需要通過家長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呵護,及時跟寶寶互動和回應才能獲得。

為此,李玫瑾教授建議,這一階段,家長們的首要任務便是,滿足孩子的基本生活所需,花時間高質量地陪孩子。

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對延遲滿足的誤解,讓哭聲免疫法"復活"了

哭聲免疫法被判了死刑,為什麼還有父母再用?

原因就在於他們誤解了"延遲滿足"。

我開頭提到的那位媽媽,就是如此。

另外,我發現仍有不少媽媽會故意等小寶寶哭一會,再去抱。當你跟她說"哭聲免疫法"有害時,她會辯解稱不是說一直不抱,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長反應時間。

我覺得,他們迫切地需要知道什麼是"延遲滿足"?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就出自這一個實驗。

第一批有32個孩子參加,最大的5歲8個月,最小的只有3歲半,他們被要求在充滿誘惑力的棉花糖前做出選擇:

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去吃掉面前的棉花糖,那麼15分鐘之後會被額外獎勵一塊棉花糖。如果沒堅持住吃掉了,那就沒有額外的獎勵了。

時間到了。差不多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真的堅持了15分鐘,並且得到了額外的獎勵。

在這之後,先後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這項實驗。

1986年,也就是18年後,實驗小組回訪了第一批獲得額外獎勵的孩子,發現他們很多方面比同齡的孩子表現優秀。

1990年又有一次跟蹤調查,發現當年實現"延遲滿足"得到額外獎勵的孩子,在SAT(美國高考)的考試中成績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在2011年的時候,第三次跟蹤調查發現,那一批得到額外獎勵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在事業生活方面,的確相對來說比較成功。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看到這一實驗報道的家長,興奮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寶。

但又因為沒有確切的操作方法,所以家長"為了這個能力,從小就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才導致了哭聲免疫法的"復活"。

然而,米歇爾研究小組早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

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麼他在長大以後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也就是說,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最好是在孩子5歲左右開始。

但,這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再次被忽視!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我們必須先明確一個前提:真正的延遲滿足,是推遲滿足的時間,而不是隨便取消滿足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協調人際關係、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

希望這幾點建議能幫到大家。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1、給足孩子安全感

在孩子3歲之前,父母要儘可能地不設條件地去滿足孩子各種身心對父母的需求,比如餓了要喂、哭了要回應,這份"無條件的滿足"是幼兒最需要的身心依靠。

孩子的內心是相信父母在一定的"延遲"之後,會給予他食物、擁抱和愛的,所以他才會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

對於一個從未被滿足過的孩子,他是沒有能力去"延遲"的,記住"無條件滿足"是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必要前提。

正如,心理學家所說:真正獨立自主的人,一定是童年對父母的依戀得到足夠滿足的孩子。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2、教給孩子"等待"的策略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而是在等待中有具體的目標。

告訴孩子等待的具體目標,孩子才不會盲目。

比如,教孩子認識鐘錶,告訴他長針走到3的時候,動畫片就開始了;也可用鬧錶或計時器,告訴他鈴響了牛奶就熱好了;也可以用一件事情做等待的標誌,告訴他洗完澡就到吃水果的時間了等等……

讓孩子對"等待"有掌控感,孩子才更願意"等待"。

1976年,米勒和蕾切爾小組發表論文指出:

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控著延遲的過程"(即他可以隨時停止延遲),那麼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現"外人在控制延遲"(即自己是被動的),那麼他的延遲時間會大幅縮短。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3、啟發關於"等待"的思考

在孩子要一件東西或者想要玩遊戲之間,父母並不是只有選擇"同意"或者"拒絕"。

而是可以告訴孩子:

我知道你很想要這件東西(或者很想做這件事),但這不在我們計劃之中。我們先商量一下什麼時候買,你為什麼一定要買,你是否需要這個東西好嗎?

我答應你,你的需求合理,我們再定下來什麼時候給你買。

父母答應後,一定要兌現承諾,否則,失信於孩子,孩子下次就會抱著懷疑態度了。

教育專家李玫瑾:任何違揹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4、引導"等待"的獎勵計劃

當孩子很想要一件東西,或者很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用獎勵計劃讓他們將滿足延遲。

比如:孩子很想買一個玩具,父母可以告訴他,如果你能等到下週再買,我們除了送你這個玩具,還能帶你出去玩一趟。但如果你現在就要,那就只能得到這一個玩具了。

記住,信任是第一位的,切不可食言。

果媽寄語

最後,引用著名心理學家李雪老師的一句話作為總結,她說: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我是兩孩媽媽 - 果媽,一直從事教育行業,正面管教踐行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及乾貨文,解決爸媽育兒煩惱,讓爸媽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贊,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1)

2)

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