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誰在背後“算計”我?

外匯天眼APP訊 : “雙11”如約而至,各種瘋狂促銷早在一個月前陸續開啟。紅包、預售、購物津貼不再新鮮,每日辛苦“蓋樓”,定鬧鐘“打卡”,抽空“砍價”“砸蛋”“餵雞”“養樹”“走步”等互動新體驗,已成為“剁手黨”的日常。

“双11”:谁在背后“算计”我?

在消費方式社交化、遊戲化趨勢之下,層層嵌套的消費陷阱防不勝防,“無法取消的騷擾”“無法領取的紅包”更令人不勝其煩。在大數據技術、神經網絡算法和機器學習等前沿技術支撐下,濫用個人信息授權和隱私數據共享的機構和商家,無時無刻不在“算計”消費者的腰包。

究竟是套路的延續,還是算法的升級?“雙11”已到第11個年頭,消費者在喧囂的商業盛宴中,除了享受瘋狂刺激的消費體驗外,還有哪些方面需要理性思考?

賺的沒有賠的多

沒想到級別越高越攀比,每天都在為榮譽而戰。小櫻為了保住戰隊的位置,甚至花錢去買樓

早上八點,小梅哄睡剛出生4個月的寶寶後,馬上調好在手機鬧鐘,準備搶購最後一波紅包……購物平臺“蓋樓贏紅包”頁面上,她很滿意自己組隊蓋起了1243層樓,再次擊敗朋友的“喵星大咖A隊”。

小梅組隊的5位朋友,有大學死黨、兒時閨蜜,也有產檢時認識的新朋友。大家一起忙“蓋樓”,就是要多“瓜分20億紅包”。

除此之外,朋友之間有時相互拉人“砍價”“點贊”,有時要“打卡”“簽到”,有時還能通過團購、執行各種瀏覽任務,贏得電子現金獎勵。小梅說,大家綁在一起,抱團共“戰”一個個“小遊戲”。

“要不是隨時可以‘拔草’,在家待久了心裡就‘長草’”,“買買買”治癒了小梅輕微的產後抑鬱,每次“剁手”的快 感,都讓她有充實感。朋友圈“心水推薦”“好物分享”,更讓她感覺自己沒有掉隊。

“蓋樓贏紅包”等一系列“雙11”促銷活動,讓她有了歸屬感。但也有消費者抱怨,這“樓”蓋著蓋著就變味了。

“明年打死也不玩了”,90後小櫻向記者吐槽,“雙11”蓋樓大挑戰,快把自己逼瘋了。

“剛開始,蓋樓是被好友拉入夥的,只想著每天蓋樓分紅包,‘雙11’直接當現金用。沒想到級別越高越攀比,每天都在為榮譽而戰。”小櫻為了保住戰隊的位置,甚至花錢買樓。

記者打開某二手商品交易平臺,搜索“雙11”或是拼音“gailou”時,各種“賣樓”信息躍然屏上:133級只要5.5元、220層以上6.5元起……

小櫻說,不只是二手平臺,一些社交平臺也有“賣樓群”。大多都是在群裡對接需求,然後私聊談價格。比如2元包蓋100層,對方完成蓋樓任務後,截屏給她再付錢。

“我算了一下,蓋樓分的紅包,比我的‘買樓’錢少得多!”明明為了“賺錢”,現在卻在“燒錢”,連小櫻都不知道自己圖什麼。

“‘雙11’促銷活動的互動性越來越強,一開始覺得好玩,越到後來越覺得是負擔。”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張女士稱,她所在的幾個“媽媽群”“家長群”“同學群”“吃喝玩樂群”,充斥著各種需要“點擊助力”的鏈接。

“點了浪費時間,不點又有礙人情。”她有些糾結地說。

國內一家大型電商平臺品牌部負責人認為,當前的消費遊戲設計是在“走鋼絲”——過於複雜的遊戲設計,不容易吸引人群參與,互動太強會惹人煩。另外,如果即時或者最終的收穫不足,又會影響消費者體驗,讓用戶覺得不值。

“說到底,這些套路都是一種價格歧視。”有專 家分析指出,商家設置越來越複雜的“玩法”,本質上是對不同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

往往越複雜的促銷,會讓消費者付出越多的時間成本,商家由此能區別出“有錢”和“有閒”的顧客,以對他們收取不同的費用。

誰在背後“算計”我

一些互聯網企業會互相交換“數據包”。網站輸出給個人的廣告,都是經過精心“算計”的結果

海歸3年的王楠,自認為是“理性的消費者”,每次“剁手”都要比價、觀察和分析。

身為一家獨角獸公司的技術支持,他眼中的“雙11”,就是一場盛大遊戲:電商平臺是遊戲規則制定者,“玩家”只能被動接受規則。

最讓他憂心的,不是電商平臺日益複雜的“玩法”,而是精心包裝、不斷迭代,隨時可能窺探“玩家”個人信息和消費數據的“算法”。

“我不止一次發現,在搜索引擎中打開網頁,就會有相關商品的購買頁面彈出。我在社交軟件中聊天、點讚的物品,會在我隨後打開的購物平臺上置於顯眼之處。”王楠說,一些互聯網企業會互相交換“數據包”,共享消費數據。

他還透露,網站輸出給個人的廣告,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結果。一些“技術猿”扎堆的論壇,會討論這些“算法”背後的邏輯,從理論模型到數學模型,再到程序開發、測試應用。還會通過各種模擬和實際消費數據,對算法的功能、性能進行測評驗證。

“現在後臺支撐算法很多,很多已經進化到AI智能時代,可以自動捕捉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偏好。”蘇州盛世十月軟件公司副總經理顧愛國認為,“雙11”鋪天蓋地的短信、紅包、遊戲,背後都離不開算法支撐。

顧愛國以“同城微商圈”為例解釋說,首先要把環境內的目標不斷細分;然後對每個目標進行數據抓取、篩選和分類,按設定進行不同產品和服務信息的推送;再根據推送接受的程度和反饋,修正策略進行再分類和再推送。

“很多消費場景還會通過‘人臉識別’,對我們生物信息進行採集。”王楠說,乍一看這種消費方式更方便,電商鼓勵人們使用還會給紅包,但冷靜之後“細思極恐”。

更多人則擔心,個人消費行為到底是自發的還是被計算出來的?個人消費數據的安全邊界又在哪裡?究竟是誰在背後“算計”我?

吃的都是“啞巴虧”

商家更會抓住消費者不耐煩、貪便宜等心理,去設計一些繁瑣的環節,讓人不經意間就中招

“我沒打算在‘雙11’買任何東西,只希望它早點結束,遠離這麼多的促銷信息。”鄧先生說話時一臉無奈。

在事業單位工作的鄧先生,每次在線支付後,電商平臺或商家都會發來一個紅包。點開之後,不僅沒有享受優惠,反而冒出一堆促銷信息和層層嵌套的廣告鏈接。

鄧先生稱,這些鏈接有的需要註冊,有的需要授權,有的是填表。他花時間操作一番,最後經常一句“對不起沒中獎”。即便有幸中獎,也是理財、保險、網課的推薦體驗。

記者調查發現,以常見的“集x幣升級”遊戲為例,消費者若想獲得更多的遊戲幣,需要點擊平臺商家的按鈕,去關注某個店鋪、嘗試某個功能、進行一筆消費等。

這個過程中,一些需要用戶授權的選項,被包裝成一些帶有誘導進程的步驟,用戶很容易隨手點擊確認,感覺吃的都是“啞巴虧”。

“現在商家也怕被投訴,設計時會保留授權選項。但他們更會抓住消費者不耐煩、貪便宜等心理,故意設計一些繁瑣的環節,讓人不經意間就中招。”某軟件公司程序員說。

除了這些“看得著”的操作,一些“看不見”的操作,更讓消費者心慌。

通常來說,只要有一次網購,就會收到店家源源不斷的促銷短信。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向商家提供聯繫方式和住址,只是為了收取快遞,並不意味著同意接收商家的促銷短信。

不少商家辯稱,這就是一種“默認”——這些信息是由消費者自願提供的。一家網店負責人透露,他們也知道這裡面有問題,但現在獲客成本太高了。家家都這麼做,他們也只能跟著。

中國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統計顯示,以往“618”“818”“雙11”等電商大促後,容易出現消費者爆發式投訴。其中,虛假宣傳、信息洩露較為集中。

“一些大公司及其生態圈企業,把消費者吃穿住行的行為數據都打通了。如果消費者圖方便,用一個賬戶登錄多個應用,最後散落在各個平臺的信息,會被繪成一張完整的客戶畫像。”某服裝品牌負責人說。

針對這些問題,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部門已多次整治,但信息洩露事件依舊不斷。

消費者權益保護 法明確規定,商家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禁止未經過消費者的允許,向消費者提供廣告信息。

“現階段,商家通過精巧設計套取消費者信息,在欺詐行為認定上存在困難。”江蘇省消保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若要定性為欺詐,需要證明商家有欺詐故意,並實施了欺詐行為;消費者由於商家欺詐陷入錯誤認識並做出錯誤行為,“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要求比較高”。

短信成了“軟暴力”

商家很少會真設置成回覆“TD”就退訂。消費者一旦回覆,商家就知道有人在用這個號碼,反而成了活躍用戶

如果說“雙11”的各種“玩法”還帶有一點互動性質,那麼層出不窮的促銷短信,則是簡單粗暴的單向騷擾了。

擁有8年“雙11”戰鬥經驗的辣媽樂陶,已無法忍受“促銷短信”的騷擾。她指著手機中1000多條未讀短信說,有的還是半夜發過來的。

“各家網店發短信,電商平臺也發短信。我以為發了‘TD’(退訂)就能停止。”樂陶頗為氣憤地說,“幾乎沒有退訂成功的!”

樂陶當著記者的面,給某電商平臺的15家商戶和兩家知名電商,分別發送了退訂短信。15家商戶中,有4家依然促銷短信不斷。另外兩家知名電商雖已停發,但各自旗下的子平臺卻照發不誤。

記者隨即諮詢三家電商平臺,得到的答覆是,若想拒收短信,需消費者自行聯繫商家。一家電商平臺甚至表示,樂陶此前退訂的是該平臺商城的短信,而金融業務需另行退訂。

未經消費者同意就濫發短信,退訂又設置重重阻礙。這種打著服務旗號“死纏爛打”的軟暴力,讓像樂陶一樣的消費者驚呼“套路太深”。

“現在很多商家都用軟件群發短信,一般很少設置回覆‘TD’退訂功能。消費者一旦回覆,商家就知道這個號碼有人在用,反而成了活躍用戶。”一位電話銷售服務公司的程序員透露,很多公司都有多個群發短信的號碼,一旦有號碼被舉報封號,就會換一個繼續發,甚至會花錢去解封。

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搜索“短信”二字,發現“店鋪活動通知”“會員活動通知”等群發短信,早已是一門生意了。

其中一家表示,50元可以群發一千條短信,450元可以群發一萬條。只要記者拍下商品,就可以登錄相關短信平臺發送。

該商家同時表示,短信內容有限制。記者隨機將一條促銷短信發給對方,該商家僅回應不能發鏈接,其他並無異議。

“高頻率群發短信就是拼概率,發送量越大,發現客戶的機會也越大。”某知名服裝品牌負責人說,當前獲客成本居高不下,花幾分錢發一條短信,這樣招攬生意很划算。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雷瑩說,從商家角度看,這也是一種“囚徒困境”式的博弈。這些短信在消費者看到時,信息傳遞就已經完成。

“別人發你不發,消費者被騷擾程度並不減少,你卻損失了一個宣傳渠道。相反別人發你也發,消費者不會因為多出一條而更惱人,這條短信卻有可能產生效益。”雷瑩分析商家的邏輯說。

“嚴格意義上講,商家不按照約定為消費者辦理退訂手續,屬於違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江蘇省消保委相關負責人說。

此外,根據工信部相關規定,短信息服務提供者、短信息內容提供者,請求用戶同意接收商業性短信息時,應當說明擬發送商業性短信息的類型、頻次和期限等。用戶不回覆的,視為不同意接收。

對於用戶明確拒絕或者未回覆的,不得再次向其發送內容相同或者相近的短信息。違者,通信管理機構責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並可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算法本身無對錯

“有算法實現了殺熟、價格歧視等效果,但算法畢竟只是實現路徑,用於正當目的就是好事”

國金證券發佈研報稱,本屆“雙11”規模或有所放緩,增速可能下行,但市場競爭依然白熱化,各大電商平臺不遺餘力通過邊際創新,尋找新的發展突破口。

如阿里主推新品、京東開拓下沉市場、拼多多上攻一二線用戶,均從用戶、商品、渠道等角度摸索新的增長空間。

面對形形色色的算法和其背後複雜的邏輯,顧愛國認為,算法本身並無對錯,“雙11”那麼多的訂單和流量,如果沒有好的算法,後臺很難支撐。

在他看來,所謂算法,就是為支撐銷售目標要做的一切工作,涉及互聯網技術、營銷策劃,以及很多精巧的設計。

“也有算法實現了殺熟、價格歧視等效果,但算法畢竟只是實現路徑,事物本來就有兩面性,用於正當目的就是好事,反之就可能是壞事。”顧愛國稱。

雷瑩認為,當線上信息傳播變得特別高效、範圍特別廣的時候,對傳統廣告方式就提出新要求。商家希望廣告能持續地裂變、發酵。

“這是在信息淹沒式的互聯網環境中,想要被關注的重要手段。”雷瑩說。

事實上,人是富有理性的,但並不妨礙人們由於激勵和約束條件變化,而產生非理性行為。對於商家和消費者而言,都有一個理性迴歸的過程。

正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在《後物慾時代的來臨》中的闡釋:商家通過廣告、降低消費門檻、操縱他人、製造時尚的方式,讓消費成為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但消費帶來的短暫而空洞的快 感,並不能真正有效地排遣無聊,相反只會使人走進“買買買”的死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