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太極拳,直白、簡單的一般都是好東西

一、確定參照物

在傳承太極拳的過程中,隨著太極拳普及度的提高,隨著信息交流的便捷,隨著各種拳術之間取長補短,太極拳術與其他拳術一樣,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在逐漸州增多。現在練習太極拳的人,對如何練太極拳有了更多的探討。其中,有更加具體化的,有所創新的,不可否認,同時肯定也有偏離,無意地人為設障,使原本簡單直白的道理變得複雜化的。問題的要害是,我們很難界定誰是誰非。發現問題總得解決,如果界定困難,那麼只有抓住最本質的東西。最本質的東西是什麼呢?在哪裡呢?

關於太極拳,直白、簡單的一般都是好東西

二、名家也並不一致

教學生練拳,師傅在教學過程中前後說法不一,是很常見的。太極拳名家談太極拳,前後說法不一,甚至矛盾、難圓其說的現象也是司空見慣的。不同派別的太極拳家談太極拳,差異就更多,甚至還互相沖突。內功拳家談練內功拳,差異和衝突還要大。

如打太極拳套路的時候,架子高點好還是低些好;行拳速度慢些好還是快點好;動作配合呼吸好還是不配合呼吸好;靜如山嶽沉穩好還是有節奏感韻味十足好;如在水中有阻力好還是活活潑潑如風吹楊柳好;對每個動作攻防想象好還是不做好;意守穴位注意氣感好還是不意守好等等。這些討論至少說明,哪種練習方法效果最好練習者心中不是很有數,在練拳的枝節上,大家都一邊在練一邊還在探索求證。

1.輕與重

太極拳中的“輕”,不能用單純不用力來解釋。輕是相對於重而言的。太極拳經中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輕就是不能用“爆發力”,其次是避免雙重。輕也可作“柔”的解釋,“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就是說明輕的靈活性,輕也不是鬆懈,鬆懈和爆發力均為太極拳大忌。

這裡有兩個信息,一個是“輕”,一個是“爆發力為太極拳大忌”。

2.招與無招

在練太極拳套路時,對每動是否要做攻防想象,也是認識不一;

“拳術鍛鍊如果只著眼於技擊的技術和技巧,只偏於某一姿勢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會背離拳術的總體要求。…‘

不得和練外家拳一樣想象,某手系如何使用,攻擊敵何部,應如何發出,方為得力。此類想象,為練他種拳術時所不可少,惟練太極拳則萬不宜有此。在一趟架式中,就原來不曾分出某手系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可以說全體沒有攻擊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說全體皆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無論頭腦如何細密之人,欲從一趟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必是掛一漏萬,是不啻將攻擊招架方法的範圍縮小。

3.動作是否配合呼吸

口要虛合,舌抵上顎,用鼻呼吸;所謂氣沉丹田,就是指深長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壓氣,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

呼吸順其自然。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是即太極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說“呼吸”專指太極拳的“開、合、蓄、發”而言,與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請讀者不要誤會。)

三、法無定法

1.理解不同

同一字詞,不同的人有不盡相同的理解。內功拳的發力具有較強的滲透性,作用力的接觸點、面不覺得痛,內裡有滲透痛,這可能跟內功拳的發力“慢中快的惰性力”有關係。意念深遠的“慢中快的惰性力”發力,與一般武術常見的J爆發力是不同的,從力學角度,力的作用時間長是其原因之一。腹部開石表演,一錘掄下石開,表演者沒有感覺,因為能量被石板吸收,擊打力沒有滲透到腹部。如果讓一個成年人的體重,落到石板上,這時表演者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力的作用滲透到表演者腹部了。內功拳高手視爆發力為太極拳之大忌是有他的理解的。

“全身好似氣球,氣勢貴騰挪,身體有如懸空。”輕好還是重好?內功拳、太極拳需要輕靈功夫,也需要沉著功夫。這兩種功夫一般是分開練,練有相當時日深有體會後,也可合在一起練,比如可使四肢輕,軀幹重。

2.無關大局

練太極拳套路時如果心中煩躁就會練不下去,如果沒有興趣也會堅持不下來。太極拳套路的練習,其技擊作用和它的健身作用是成正比的,健身作用又是和它的興趣成正比的。那麼,如何來提高練拳時的興趣呢?

方法很多,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性.即心有所依。什麼叫心有所依呢?就是用意不用力中的“意”的內容要具體可操作。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體外生力,體驗肢體在運動中的阻力;四肢輕輕地運行,綿軟不生硬;對每動作攻防想象;利用動作去影響呼吸,讓呼吸也成為一種運動;意念某穴;在意氣感等等。這其中的“對每動作攻防想象;利用動作去影響呼吸,讓呼吸也成為一種運動;意念某穴;在意氣感”較有爭論,如何正確對待呢?

如在做某一動時總感不順,如果加上該動的攻防想象,情況就會有所改變;在做某一動時總感站得不太穩不得力,如果加上該動意存某穴,情況就會有所改變;呼吸配合動作,得力感覺和不得力感覺對比較強。但是,對每動作攻防想象,則針性、方向性、侷限性較強,僵硬度增高,柔度減弱。其他的也都有類似的不同的副作用。對每動作攻防想象等此類較有爭論的內容,偶爾為之即可,不能太當真。把其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是不恰當的。

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沒有套路也行,大成拳就沒有套路,取而代之的是站樁、試力和健舞。從技擊與健身角度考量太極拳套路,動作準確與否對技擊和健身是沒有影響的。太極拳傳承只不過是幾百年時間,就已衍生為陳、楊、武、吳、孫式等等,諸式套4路動作差別很大,誰家動作為準確?誰家動作是不準確?而事實上有影響的只是身法要求,諸家身法要求是相同的。動作準確與否對技擊和健身雖然是沒有影響,但從可比較、傳習角度考量,動作必須要規範要統一標準,陳式有陳式的規範標準,吳式有吳式的規範標準。如果沒有規範沒有統一標準,不管是哪一式太極拳,以後都不可避免地會衍生出許多來,各自為政自封正宗,讓後來者無所適從。

3.過甚其詞

在自由搏擊天地裡,至少在中國,現代散手為最強。在現代散手擂臺賽場上,傳統武術幾乎沒有位置。這裡有許多原因,但也不乏讓人反思的東西。太極拳者、大成拳者常說自己發力“巨大”,巨大不巨大可以計量,大於拳擊者想必不多吧?儘管內功拳發力與外功拳發力不盡相同。散手中,踢摔拿一齊來,如果執意發勁拋擲,執著地尋找發勁機會,那是不現實的,偶爾有個發勁機會,讓你發勁成功,極量有可能同時你已遭受到得不償失的打擊,不划算。太極拳術讓世人津津樂道,不是它的發勁。太極拳術中的套路、推手,老少皆宜,其健身、娛樂功能獨樹一幟;太極散手別具一格,其以弱勝強功能無與倫比。

4.抓住主要東西

太極拳套路練習要用意不用力,現在,意的內容越講越多,越講越細,越講越複雜,越講越玄虛。太多了會讓人無所適從。 “傻”三年(無意)、悟三年(專心用意)、化三年(由有意漸返無意)。開始練的時候就是動作規範不用力,沒有太多的講究。幾年後,各種身法上身習慣成自然後,就是輕、平靜、詳和,更是沒有太多的講究。專心用意用什麼意呢?可以用,沒有講到的就不要去用,夠多了。任何藝術到了.極致,都講究“返璞歸真…‘取法自然”。直白、簡單的,一般都是好東西;玄虛、神秘兮兮,讓人一頭霧水的,一邊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