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末日,大秦王朝和秦二世的历史宿命

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王朝中,二世而亡国的除了大隋朝,就是大秦帝国了,秦二世胡亥,就是那个倒霉的亡国之君了,他的被杀,也是咎由自取。

帝国末日,大秦王朝和秦二世的历史宿命

秦始皇的问题,在于对自己太自信,没有及时立下接班规矩和明确人选;连年征战,赋税徭役沉重;律法严苛,人人自危;对长生不老一直孜孜以求,对方士术士言听计从。除了他本身身体素质问题以外,那些所谓的炼丹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他身体衰亡的过程。这不仅仅是秦始皇的问题,也是所有追求长生不老、妄想永居天子之位的帝王们的问题。

自“沙丘之变”秦始皇驾崩,赵高与李斯瞒天过海,假诏致使大公子扶苏自杀以后,二世子胡亥就在忐忑、幼稚与残暴中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帝国末日,大秦王朝和秦二世的历史宿命

虽然2009年由北京大学接收的一批轶失海外的文物中,有一批大约1500字、成书于西汉早期的的竹简《赵正书》,描述的秦始皇并不是像如《史记》等后世史书记载的那样残暴,而且还是比较亲民爱子的形象,甚至于胡亥继位,也是秦始皇一手安排的。

比如说,太史公《史记》中写,胡亥为秦二世乃是李斯、赵高级篡改诏书所。

但《赵正书》却记胡亥的继位是秦始皇遵照了李斯等人建言后理解认可的。其原文为:

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全国,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谓然流涕长大(叹)息,谓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谋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磕头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杀其兄父骨(扶苏)、中尉恬、大赦罪人。有史学家认为,这算是一种说法,因为是孤证,是不是真实的历史,还有待考证。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秦朝在胡亥继位以后灭亡了。

帝国末日,大秦王朝和秦二世的历史宿命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因为苦役、酷刑,修建阿房宫,北筑长城抗击匈奴,南戌五岭拓百越之地。从现在的眼光看,筑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阻止了游牧民族尤其是匈奴南下对内地的侵扰;南戌五岭,收百越之地,出动军民50万,极大的开拓了秦王朝的生存空间,也为后世继续开疆拓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些大的工程和军事行动,都是需要财政支持的,钱从哪里来?只能是来自民间的搜刮,因此,民间负担非常重,服徭役者死亡率非常高。据史料,秦朝统一的时候人口才2000多万,据说修建长城就动用了百万人口,修筑秦始皇陵动用了七十多万人口。

到了秦二世继位,重开阿房宫的建造,各种赋税徭役更加沉重,这个时候的大秦朝,实际上正在向官逼民反的道路上狂奔。

秦二世的悲剧,和赵高是分不开的,自从他被秦始皇派去赵高的中书府学习律法开始,就一步一步的被赵高掌控并玩弄于股掌之间,直到走上不归路。秦朝采取法家治国理念,但比较严苛,在这样的情况下,胡亥向赵高学习律法的结果可想而知,酷法严刑治国固权的思想慢慢的就在胡亥的潜意识里生根发芽了。

我们看看胡亥上台以后都干了什么,就可以很好的说明他为什么会死,秦国为什么会灭亡。

帝国末日,大秦王朝和秦二世的历史宿命

第一步,先消灭政治对手

胡亥在赵高、李斯的簇拥下,带着秦始皇的遗体回到了咸阳后,就宣布秦始皇驾崩并继位二世皇帝,而且提前假诏秦始皇赐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胡亥为什么急急忙忙的先杀扶苏呢?就是因为他上位不合规矩,扶苏才是秦始皇钦定的法定继承人,他夺而上位,扶苏能服吗?怕夜长梦多,万一扶苏和蒙恬胁兵南下,他胡亥还能坐稳这个位置吗?所以,扶苏必须死!扶苏和蒙恬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还被使者逼着自杀,在里面因素很多,除了他可能认为这真的是秦始皇的意思以外,还可能与兵权的调动能力有关,说不定秦始皇为了防止军中大将独揽兵权,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扶苏和蒙恬也没有办法,只好自杀了事。

所以,秦二世确保皇位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肉体上消灭其最大的政治对手扶苏 这样就可以先把皇位坐稳。

其次,在杀了扶苏和蒙恬,解决了心头大患以后,在赵高的怂恿下,立即把目标对准了他的那些兄弟姐妹们。斩草要除根,这次,他把血腥的手对准了自己那32个兄弟姐妹。首先杀害了对自己最有威胁的12个哥哥,胡亥本人排行18,然后一不做二不休,下令在闹市残忍的杀了6个弟弟,并且进行暴尸鞭尸等手段。

另外还有公子将闾和高等4人,秦二世开始并不想杀了他们,但在赵高的蛊惑下,还是一个个的被杀身亡。其中公子高一看不死不行了,还是自行见胡亥,自杀以保家人的,死后陪葬秦始皇。

就这样,胡亥还是不放心,他心里有鬼啊。居然又下令杀了自己的10个姐妹,甚至实施了碾刑,把她们碾成肉饼惨死在大街上。

胡亥在杀了所有兄弟姐妹后,秦始皇的嫡系血脉只剩下了他自己一个孤家寡人了,但还是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

至于为什么不杀子婴,历史上没有记载,很可能是秦二世觉得他对自己的皇位不构成威胁吧。关于子婴的具体资料也没有,到底是不是扶苏的儿子,还是有很大疑问的。

帝国末日,大秦王朝和秦二世的历史宿命

第二步,在杀光了对自己有威胁的兄弟姐妹以后,秦二世又在目标对准了那些和自己有异心的大臣和大将们。他在赵高的策划下,一步步一个个的把他们杀了干干净净,就连丞相李斯,也被赵高设计杀害,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同时,赵高也借机把自己的人马安排到那些空缺的位置上,当然他们也只听赵高的,秦二世这时已经有了被架空的迹象。

第三步,秦二世自己本身就残暴,并且把这种残暴带进了秦国的律法之中,自然而然把本就严苛的律法变得越来越残暴,而人们的忍受能力是有极限的,这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导火索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左右都是死,再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何不博一把?

第四步,在感觉稳固了统治地位以后,就开始了帝王的享乐生活。秦二世本来就是一个只知道享乐胡来的幼稚残暴的人,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思想和他根本不沾边。为了自己的享乐,就把目光对准了还没有打好地基但蓝图诱人的阿房宫,下令重开阿房宫的修建和各种徭役项目,这自然需要金钱和人力,并且还要求服徭役的人自带粮食,不仅加重了赋税和徭役的负担,也为自己的死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帝国末日,大秦王朝和秦二世的历史宿命

第五步,这个只知道在宫中享乐的弱智皇帝,被赵高玩的越来越顺溜,为了进一步掌控秦二世,居然在朝中玩起了“指鹿为马”的把戏,并借机除掉了那些和自己不对付的大臣,而那个傻白甜的二世皇帝,还乐呵呵的被蒙在鼓里。明明是马嘛,丞相怎么说那是鹿呢?而且还有那么多大臣夜这样说呢?难道是自己出现幻觉,那真的是马不鹿吗?

这个可怜的二世祖,又被赵高安排的看相术士摆了一道,越来越听赵高的话了,丞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躲在宫中就老老实实的不出大门。外面的世界早已经天翻地覆,他还傻傻的因为太平无事呢。

帝国末日,大秦王朝和秦二世的历史宿命

第六步,几乎兵临城下,才幡然醒悟被赵高蒙蔽了,想处置赵高,却又不采取果断的措施,反而被赵高走了先机。

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除了最先起事失败较早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虽然失败了,也并不是被迅速剿灭的,直接导致原来的六国遗族看到了复国的希望,于是,更多的反叛不断发生。并且,后来的江东项羽、沛县刘邦反抗秦国残酷统治的起义更是渐渐的声势浩大起来了。

到了这个时候,秦二世还是呗赵高蒙在鼓里,自由自在的宫中享乐。直到秦二世三年,刘邦的大军攻破武关,这下子消息瞒不住了,秦二世才知道自己的江山早已经病入膏肓、岌岌可危了。

大怒之中的胡亥,第一次把矛头对准了赵高这个祸国殃民的宦官,但二世只是发怒说要赵高进宫接受处罚 却没有先行采取行动,这说明这个不务正业的二世祖,缺乏最起码的治国手腕,并且身边连可信任和能够出谋划策的谋士都没有,一个皇帝到了这个份上,下场可想而知了。

这次赵高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危险,他可不会老老实实的进宫受处罚。怎么办?老躲在家里不是办法,干脆拉起了自己的弟弟赵成和咸阳令女婿阎乐,一起商量如何应对。

商量的结果,自然是与其被杀,不如先下手为强,先宰了秦二世,再说不是我们出力卖命的帮他,他哪里能当上皇帝呢?现在出了问题,就想拿我们说事,行吗?不如废了他,让子婴接班吧?

几个人一番密谋之后,一方面散布谣言说有反贼潜入宫中,一方面让阎乐带兵以勤王保驾的名义进入皇宫追捕,就这样,让秦二世人头落地的宫廷政变开始了。

杀气腾腾的阎乐带兵来到了秦二世的皇宫望夷宫,先是控制了毫无准备的皇宫卫队,然后全部杀掉 接着带兵直奔秦二世的寝宫而去。进得内寝,阎乐就指挥士兵们对着秦二世的床帷射箭,秦二世此时吓的要死,急忙呼喊左右护驾。可此时,可怜的她周围哪里还有人,仅只剩下一个宦官还在身边。

走投无路的秦二世只得对阎乐乞求到,我不做皇帝了,做个万户侯就好了,你放过我吧?不行!阎乐历数秦二世的种种劣迹罪行,只能以死谢天下人,必杀不可。这时秦二世就问那个宦官,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天下已经混乱不堪了呢?那宦官说道,那些说的人都已经被你杀了,而我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我没有说话。

帝国末日,大秦王朝和秦二世的历史宿命

见如此,秦二世就退而求其次,对阎乐说那我做一个普通老百姓可以吧?不行,你必须死,但我可以不杀你,让自行了断,没办法,秦二世只好持剑自杀,结束他可悲可怜可叹的一生。

见秦二世已死,赵高就召集百官,历数秦二世罪状,同时立子婴为秦王,为什么不是秦三世呢?因为此时的大秦帝国已经分崩离析,只剩关中腹地这一块了。

后来赵高也被子婴设计诛杀,并诛杀其三族,这也是报应不爽吧。

直到刘邦攻破咸阳,子婴投降并被杀,那个曾经辉煌威震天下的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就这样走向了覆灭,那个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嬴政,怎么也没有想到,不但他的儿子胡亥杀了他所有的儿女,而且还断送了他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统江山,更是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断了宗庙香火,如果秦始皇泉下有知,该作何感谢呢?

大秦帝国虽然覆灭了,但它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警鉴别与历史财富,直接影响了中国此后2300余年的社会进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