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教案是好教案?

什麼樣的教案是好教案?

  講好一節課需要什麼?準備什麼?很多老師都會認為好的教案是有必要的,作為高效備課的方式之一。那麼,今天帶大家一起看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教案?怎樣備課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吧!

  一、到底什麼樣的教案是好教案?大抵來說,大家都會搬出這麼幾條:

  格式完整——有課題,有學情分析,有目標,有重點,有難點,有課時安排,有教具準備,有教學流程,有作業設計,有板書設計,有教學反思。

  內容具體——一篇課文的完整設計,總得有個千把兩千來字吧!

  字跡工整——為什麼要工整?那是因為領導要檢查啊!

  且這樣的要求,不管你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都一個樣。

  於是,為了應對這樣的檢查,老師們開始了集體備課——所謂集體備課,大抵是分一下工,每人負責1~2單元,然後從網上或者朋友那裡,找一些現成的教案,發給年級組的老師們共享。

  老師們真的會用這樣的教案嗎?根據長期觀察,可以負責任地說,大部分老師是基本不用的。因為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不同,教學風格不同,學生學情不同,怎麼可以用千篇一律的教案呢?

  那麼,這些成批克隆的教案,什麼時候有用?檢查的時候!

  領導說,最近一個星期,要檢查教案了。於是,老師們拿出嶄新的老早打印好的教案,開始補寫反思——所謂反思,就是在每個教案的後面,寫幾句不癢不痛的話。一般來說,2~3行,且多用紅色字體。表示,我是認真反思過的。

  面對這樣嶄新的教案,常常無語。

  二、靜下心來想一想,寫這麼繁瑣的教案,到底是為了什麼?

  教案是什麼?教案,即教學方案。是為教學服務的,而不是寫給檢查的人看的。

  說句大白話,當下的大部分教案,不是為教學服務,而是為檢查的人服務的。

  問題出在誰的頭上?當然是檢查的人頭上。

  那麼,檢查教案的人,能不能不看這種八股文一樣的教案?查什麼?查個性化教案。

  比如,有的老師喜歡把備課夾在書頁中。在字裡行間寫點文本細讀,然後夾一張便籤,將教學目標和大致的程序寫一寫。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師喜歡把過去用過的備課本保存下來,這些備課本,記錄著前幾輪教學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甚至有過去學生的錯誤作業分析。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師,對自己的教學有足夠的自信,向領導提出,我可不可以不寫教案?我騰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研究文本,研究學生的學習,記錄學習個案,記錄錯誤作業。至於教案中的目標啊,環節啊,都在我的腦子中。作業呢?當然會精心設計。這也行。

  再比如,有的老師,什麼都不寫,認真地做PPT。PPT 做好了,教案也就寫好了。當然也行。

  當然,剛步入教師隊伍,教案還沒有入門的老師,必要的規範格式,寫個三五年,也許是必要的。

  也許你說,這樣自由寫教案,會不會影響教學質量?

  不會啊,管理者進入課堂聽課,看課堂效果呀。聽的過程中,看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看課堂目標適切與否,看教學現場是否足夠精彩。聽課,完全可以看得出老師是否真的備過課。

  也許你會說,領導很忙,哪裡來的時間?

  哈,還有比進入課堂聽課,診斷課堂更重要的事情嗎?當然,領導要是覺得還有比課堂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沒轍了。

  三、關於教學反思,也值得反思。

  真的每課都需要寫反思嗎?我以為,為反思而寫的反思,是沒有多少價值的。

  那種兩三行字的反思,能有多少質量?寫了,還不如不寫。

  我以為,真正有價值的反思,是抓住課堂中的某些事件或成功的片段,或失敗的案例,從現象到本質,做深度的思考。這樣的反思,才是有效的。

  也許你會問,平時工作那麼忙,哪裡那麼多時間寫反思?!

  別急,我不是說每課都得寫反思。而是,有感觸的時候就寫,沒感觸的時候就不寫。

  也許,你還會問,那麼,我一學期都沒感觸怎麼辦?

  好辦,你可以下崗了!

  如果你教一個學期,對自己的教學一點感觸沒有,那你還教什麼書?

  四、再來說說公開課備課吧。

  上了不少公開課,也聽過不少公開課。有些老師問我,張老師,你把教案傳給我,學習一下。我說,我沒教案。人家不信,以為我藏著掖著。

  哈,最近兩三年,我的大部分公開課,還真沒有教案。

  沒有教案,不表示我沒備課。我備在心裡,備在PPT上。

  為什麼不寫教案?故意不寫!

  什麼?公開課不寫教案?

  是的!這幾年,我一直這樣的。

  為什麼公開課故意不寫教案?

  且聽我說來。

  我常常收到一些老師發給我的教案——有的甚至是已經成名的老師。大部分的教案備得都很詳細,一課時的教案多達五六千字。老師問什麼問題,學生答對了怎麼引導;學生答錯了,老師怎麼引導。有的還預設了三四種不同的回答——當然,老師的評價語也有三四套。

  累啊!

  讀這樣的教案,我常常有一種讀劇本的錯覺。

  課堂,不是劇場;學生,不是演員。預設得細緻一些沒錯。但是,學生的回答,豈是你可以預先寫出來的?你的回應,豈可做到滴水不漏!

  再說,寫在教案上的語言,是什麼?書面語言!

  課堂上的語言是什麼?口頭語言!

  為什麼我們有時候聽有些課,覺得老師在背教案?因為他把教案中的書面語原封不動地搬到課堂上。語言固然優美,句式固然齊整,但,這樣的課,聽著累,學生也往往雲裡霧裡。這不是交流,而是在賣弄才情!

  賈志敏、支玉恆、於永正、薛法根等老師的課,為什麼會給你如沐春風的感覺?因為,他們都是用很樸實的口語,在和學生交談,而不是用矯揉造作的書面語在給學生朗誦。

  沒有寫教案,不是不備課。

  備課的力氣花在哪裡?細讀文本,尋找這篇文章和別的文章不同之處,思考教學的目的,安排教學板塊。腦子裡,想好幾個環節,想好幾個主問題。至於教學語言,隨機生成。

  這樣,你的腦子裡,便沒有了教案的束縛。

  你不用刻意去關注,學生的回答用哪句妙語去評價;

  你不用刻意去經營,哪個環節的過渡語該怎麼出彩;

  你不用刻意去追求,哪個教學節點該博得老師掌聲。

  你不會在乎這些,因為,你知道自己為學生上課。

  把教案寫短一點,是為了讓我們的課堂自由一點,瀟灑一點。

  把教案寫長了,課就短了;把教案寫短了,課就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