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來源:遇見小mi(ID:yujianxiaomi2015)

我是《奇葩說》的忠實粉絲,從第一季追到第六季。雖然只是一個節目,但6年的時間,我對裡面的很多人、很多事也熟悉了。

《奇葩說》第六季剛開播不久,其中一期,在選擇隊員階段,薛教授和新人隊長許吉如組隊,挑選隊員時,先選了顏如晶,可是被拒絕,下一輪,選了龐穎又被拒絕。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兩輪輪空,最終薛教授戰隊幾乎全部由新奇葩組成。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薛教授不太瞭解選手之間的關係,不知道如晶一定會選黃執中,也不知道龐穎一定會選詹青雲。

事後,接受採訪時,黃執中也說:“薛老師是一個好純真的人,他完全沒考慮到過去我們每一個人彼此間的羈絆或者聯繫。薛教授是心無雜念的人。”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這件事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大家都很心疼薛教授,

老奇葩要和自己的朋友組成一隊,到底是“羈絆”還是“抱團”?

先說我的真實感受,看到這一幕時,我內心有點難受,彷彿自己是一個新人被欺負一樣。深層次一點,我內心渴望公平,希望新人獲得機會。

事實上,很多網友和我第一反應一樣,評論也很激烈:老奇葩抱團真的是很難看;組隊規則對新人太不友好,新人本身經驗就少,這樣發掘鍛鍊新人就更不容易了.......

加上第四季和第五季鬧到微博上的一些不愉快的“吵架”事件,大家對老奇葩抱團更加反感。

事實上,從第一季到第六季,《奇葩說》這個節目一直在尋找突破,每一季都出現很多不錯的新人。比如第五季的傅首爾,表現相當驚豔。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但凡引起我情緒的事情,我都會思考一下。

抱團是一個“中性詞”,很正常,我們是感情的動物,需要合作的工作,都傾向於和喜歡的、能力強的人在一起。比如龐穎、詹青雲當了那麼多年隊友,選擇和自己親近的人一隊,我認為沒什麼問題。

選人規則是雙選,本身有拒絕的權利。還有,黃執中確定如晶一定去他組的情況下,最後選擇如晶,從策略上也沒什麼問題。競爭本來就很激烈,自然想要利益最大化。

至於薛教授,我認為在他眼中,奇葩說應該沒有重要到必須投入所有時間精力去準備,但奇葩說的經歷,對很多選手的職業生涯是一個很重要的砝碼,如果表現好,多待幾期,曝光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這讓我想到,大學剛畢業時的第一份工作,我和一起入職的姑娘關係最好,那會老員工特別忙,本身有自己的工作圈子,沒誰有義務對新人表現熱情,只要不主觀欺負就很好了。

但相處沒多久,大家熟悉起來,在公司也如魚得水了。

其實,這個節目辯論之外,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其中有一點更甚:懂遊戲規則,才能利益最大化。哪怕存在一些不合理,奇葩說的舞臺主要還是看現場表現。

遊戲規則,往往用來代指在帶有競爭性的活動中普遍遵守的準則。我更多理解,在一個環境裡,它的運行規則,如何做才能贏。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有一個朋友跳槽去了新公司,問我有什麼建議,我說:“弄清楚公司的遊戲規則,裡面的關係,在沒有搞清楚之前,做好本職工作,默默觀察。”

我和朋友們經常分析各自的生存之道、做事情的好方法

我有一個關係很好的學妹,她考上了某名校心理學研究生,在讀研期間,她就搞清楚了規則。(確定不讀博)

他們學校研究生課程,研一課程非常滿,研二和研三沒什麼課。如果想畢業,研究生期間需要發一篇小論文,研二上學期開題,開始做畢業論文,研三下學期,答辯過了,基本上可以畢業。

她就開始做了研究生三年的規劃:

01

研一,在學校裡,她非常認真地上課,一節課都沒翹。同時,思考畢業論文需要什麼,心理學的研究,通常兩部分組成:你想的模型和數據統計。

在上課時,專業課老師會佈置一些小作業,比如寫一篇文獻綜述。很多人選擇看幾篇應付,她會看幾十、甚至上百篇,詳細做筆記,一些外文文獻直接翻譯成自己的話記錄筆記。(後來,她寫論文,直接查筆記就可以了。)

看多了,就有感覺了,她自己想了幾個模型,基本上知道小論文和畢業論文寫什麼了。

剩下數據統計,上統計課時,她搞明原理,弄清楚如何在SPSS上操作。寫論文的所有基礎都有了。

02

研二上學期,她小論文和畢業論文全部搞定,甚至以防萬一,多投了國外期刊一篇。本來,她還有精力寫更多論文,她不打算走學術路線,就沒有在上面投入更多時間。

03

從研二上學期到研三畢業,她找了4份實習,諮詢行業、用戶研究等,全部拿到了offer,同樣的方法,她也用在實習上。經過探索,她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工作,不喜歡什麼工作。畢業時,選擇了其中一家的offer。

此外,畢業時,導師經常開會,和學生討論論文問題,無論多忙,她都會想辦法推掉手頭工作,第一時間去見導師,態度特別積極。本來她論文做得很認真,加上老師指導,更完善了。

學妹說,她很多同學研一不好好學研究方法,不提前準備論文,研三畢業很抓狂,焦慮,感嘆人生不容易,真相就是不懂遊戲規則。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最近,她換工作也是如此,她想在職業發展上有更大突破,就分析情況,撿漏了一份特別好的工作。

這份工作薪資待遇非常有競爭力,但需要4個不同城市長期出差。崗位的幾位競爭者,願意出差的能力達不到;能力達到的,拖家帶口出不了差。

而她本身就習慣折騰,加上之前在諮詢公司,已經習慣出差。她和我說:“雖然積累經驗很重要,但我感覺經驗會過時,落袋為安(賺到錢)最重要。”

師妹說這樣的方式已經成為本能,在做一件事之前,她一定要搞清楚遊戲規則,制訂好規劃,從容做好。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不僅僅師妹,我的好朋友滬生,剛做保險代理人一年,扣除所有花費,不到一年存了20多萬。

他之所以業績這麼好,除了努力、專業,更多的是懂遊戲規則。

他說,一入職,他就花了2周,把公司的基本法研究透徹了,公司的晉升機制是什麼,比如如何升主管;公司的薪資構成,如何賺錢,他幾乎每個季度都拿到最高獎勵

他還買了公司一個傳奇代理人的書,按照書中很多方法做,比如如何維護客戶關係。

我們倆基本上一個月見一面,每次見面,他會分享自己所學,我的本子都記了半本了。他和我分析完內部的規則後,我都覺得太牛了。不止看得見的規則,內部成員之間的關係,他也知道。

滬生說,他身邊有一些代理人,工作10年了,還沒有搞清楚基本法的內容,少賺了很多錢,失去了不少機會。

我的很多工作和生活的方法,都是和這些朋友交流,不斷學習,然後去用的。我自己的一些很好的方法也會和他們分享。

既然你都付出努力了,何不弄清楚遊戲規則,讓利益最大化呢?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遊戲規則,本質上也是增長思維,能夠讓我們持續做出正確的決定。

做一個有心人,多關心一些看似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從小,我家就是一個“人場”,很多人來我家裡玩,自然聊天的內容很多,知道的信息很多。爸爸的很多機會,都是這麼得來的。

前段時間,我和一個朋友聊天,問了他很多問題,他都不知道,我懷疑他是不是做了一個假工作。他只知道他做的那一點,公司的業務、基本架構、配合部門具體做什麼都一知半解。

只有大腦裡有了框架,你做事情才能更高效、全面。

事搞明白,人也要搞明白。

以前,我知道公司的採購負責人是大老闆的老婆,我還知道某個同事和另一個同事曾是男女朋友關係,分手了,鬧得很難看。

你要相信一點,職場從來沒什麼秘密。弄清楚這些,不僅僅是為了八卦,只是避免踩一些雷區。

我們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而不是想象的世界。就像小時候,爺爺奶奶讓我成為一個醫生,覺得家裡有人生病可以找人。可是,當發現別人有醫生可找,他們沒有,又開始抱怨別人找人,不公平。

很多事情,有既定的規則,按照規則辦事,可規則之外,有人提點幾句,也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最後,我認為還有一點很重要。

跳出小的遊戲規則,有大局觀。

很多人,在一個地方久了,也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如魚得水。可是這個地方,已經沒有機會,沒有活力。

待下去,還有什麼意思?就拿奇葩說,我特別喜歡的選手姜思達,節目中表現那麼好,離開了,還有更大的舞臺。

沒有一個更大的平臺,在一畝三分地上作威作福,也沒什麼意思。

當一個平臺,有上升空間,我們弄清楚遊戲規則,快速成長,這是很明智的選擇。

要懂大規則,不要耍小聰明。

我一個朋友孩子讀小學二年級,他們樓上姑娘學習特別好,她奶奶教她,同學向她請教問題,一定要有所保留,免得被人偷學去了。

而朋友鼓勵孩子分享,加深一遍印象,還能維護人際關係。

朋友說她也不會教孩子做小白兔,該掌握的競爭策略也要懂,但看問題,要從長遠看。

事實上,沒有誰是傻子,你要相信身邊人的智商。那個女孩,養成了不分享的習慣,以後職場,沒有誰願意和她合作。

奇葩說“老人”抱團:要懂遊戲規則,利益才能最大化

遊戲規則,不是簡單搞關係,關係搞得再好,沒有業績,沒有硬實力,很多地方也是行不通的。

最後,再說一下,我對抱團的看法,在讀書、工作時,我都不是那麼合群的人,我有自己的規劃。我喜歡規則基礎上的合作,大家一起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不喜歡搞人。

我們要通過對規則的瞭解,保護自己,做出成績

,給自己留下里程碑事件和作品,這些才能讓自己立足,你和某個厲害的人關係好,不如你有東西。

今日關係好,明天可能不好呢?這也是遊戲規則。

楊小米:自媒體【遇見小mi】創始人,《行動變現》一書作者,心理學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東人,3年從普通職員到市場總監,並創業,分享職場經驗和成長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