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歐洲需要能源,俄羅斯一家就可以滿足,美國靠邊站

事關歐洲能源供應的安全問題,德國比誰都上心。

據俄衛星通訊社11月18日消息,德國聯邦議員、左翼黨聯邦議院的對外事務代表亞歷山大·諾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德國反對美國干預“北溪—2號”管道項目的政策,(如有必要)歐盟和德國應採取共同的反制裁動作。他特別強調道:歐洲不需要美國的液化天然氣。

針對諾伊的言論,德國首腦未做出任何回覆。但可以肯定的是,受諾伊出格舉動的影響,德國朝野上下勢必掀起一場“口水戰”。據悉諾伊代表的左翼黨黨團曾於近日向聯邦議員提交了關於制裁美國的相關文件,但被聯邦議員最終予以了否決。

德國、歐洲需要能源,俄羅斯一家就可以滿足,美國靠邊站

德國高層的意思很明確,保障歐洲能源穩定供應的同時,儘可能地避免刺激美國,以期達到“雙贏”。問題是美國人會按照德國的想法行事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簡單,美國為了加強自身在歐洲的存在,意欲分裂歐洲,而德國將成為美國開刀的首選。

作為歐盟的領導者和北約的“領頭羊”,德國一直和美國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在軍事上加強合作,在經貿領域協調發展,在政治上互為犄角。這種同盟關係的持續,保障了歐盟、北約組織等長盛不衰,但自從白宮主人上臺後,這種“良好”的雙邊關係從本質上開始產生裂變。

德國、歐洲需要能源,俄羅斯一家就可以滿足,美國靠邊站

白宮不止一次要求德國停止“北溪—2號”的建設進程,並不顧各方反對,發佈了針對項目施工方的制裁條例。此舉導致該管道項目一度出現停滯,讓眾多的參與者損失慘重。與此同時,美國大力兜售自己的液化天然氣,稱本方的能源可以滿足歐洲的需求。

對於德國而言,美國干預的大手已經伸得足夠長了,且開始涉及到德國的核心利益。要知道,“北溪—2號”管道項目是德國、法國、丹麥等國近年來在能源領域難得的一次“大手筆”。它從俄羅斯起始,通過波羅的海海底管道將天然氣直接輸送德國,再由德國分發給歐洲諸國。該項目投資總額約為500億歐元,法國、荷蘭等公司共同參與。

它的建成具有巨大的現實性意義。

第一、可以擺脫烏克蘭、波蘭等國的束縛。此前受困於地理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俄羅斯的多條天然氣管道須過境上述國家。作為親美陣營的烏克蘭和波蘭總是在管道問題上做文章,俄羅斯不僅每年要支付數億美元的過境費,而且時不時得看他人的眼色。顯然“北溪—2號”順利實施,便可以讓德國、俄羅斯等國家擁有更多的自主權,且可以最大限度消除美國帶來的困擾。

德國、歐洲需要能源,俄羅斯一家就可以滿足,美國靠邊站

第二、北溪2號的經濟成本比較合理,初步推算從俄羅斯直接進口天然氣,每立方的價格大概在190美元,而從美國進口天然氣每立方的價格則在265-295美元,這還不包括海運和人工成本。換句話說,從節約成本的角度來說,歐洲國家也須向俄羅斯伸出橄欖枝,而非向美國低頭,從而讓自己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目前俄羅斯承擔了歐洲的40%的天然氣消費量,且與歐洲多國在經貿領域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而美國在這一關鍵節點發難,明顯是“庸人自擾”。雖然德國法國同為北約組織夥伴國,但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其勢必和美國硬剛。至於說此次德國議員的斥責之聲,更多的可以理解為美國與德國同盟關係的惡化的外部體現。

一句話,德國不會為了所謂的盟友的利益而斷送自己的大好前程,也不會為特意討好美國,從而讓自己的子民支付過高的燃氣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