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桑一条蚕如何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一匹绸?看翁源蚕桑产业园

一颗桑一条蚕如何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一匹绸?看翁源蚕桑产业园

蚕桑文化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主体文化之一,与稻田文化一起构成了世界人民对华夏文明最早的认同。“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是韶关市翁源县蚕桑产业的美丽画卷。翁源蚕桑产业历史悠久,自古便是粤北著名的蚕桑之乡,蚕桑生产可追溯到唐代,位列“全国六大蚕桑基地县”。一棵桑、一条蚕、一粒茧、一匹绸,成为演绎翁源蚕桑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动符号。

一颗桑一条蚕如何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一匹绸?看翁源蚕桑产业园

2019年6月,翁源县蚕桑产业园成功入选2019年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今天地道农旅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个蚕桑产业园。

01

项目概况

翁源全县桑园面积3万多亩,蚕桑产业园所在的龙仙、周陂、江尾、坝仔4镇桑园面积就上2万亩,占全县总量的75%以上,产业有特色有基础。

一颗桑一条蚕如何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一匹绸?看翁源蚕桑产业园

产业园按照“一心、一带、五区、多基地”进行空间布局。

“一心”是蚕桑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

“一带”是丝路花海蚕桑文化休闲观光带;

“五区”包含蚕桑种养标准化示范区、蚕桑产品加工与商贸物流区、蚕桑科技创新与孵化区、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示范区、蚕桑文化休闲体验区;

“多基地”指对旧的蚕桑基地进行标准化集约化改造,打造新的标准化桑园。

02

项目特色

1 综合多方资源夯实基础

产业园由当地政府牵头成了项目工作小组,同时通过农民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规模化土地资源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有效解决土地碎片化、生产松散化问题。

园区集聚了广东信达茧丝绸、翁源县家宝蚕业、翁源县信达蚕桑专业合作社、翁源县自贵家庭农场等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成为实施主体,综合多方资源,打下了良好的新型经营主体基础,形成了制种、种桑、养蚕、缫丝、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格局。带动了5000多农户种桑养蚕,增收超过2亿元。翁源每年有8.5万多担鲜茧上市,年饲育蚕种达9.5万张,蚕茧价格市场行情看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成为广东蚕桑产业的主力军。

产业园还成立了蚕桑生产者协会,聚合了龙仙镇八字陂蚕桑生产合作社等下延会员单位24个,配套小蚕共育基地5个,蚕茧收购站16个。

一颗桑一条蚕如何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一匹绸?看翁源蚕桑产业园

2 坚持龙头带动划定布局

产业园将以广东信达为龙头,按照“二三五”进行战略布局。

“二”是指做优做强传统茧丝绸产业、拓宽蚕桑产品创新产业;

“三”是指围绕茧丝绸、蚕桑食品、用品三个品类综合开发,进一步拓展蚕桑文化、休闲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是指茧丝绸链条、乡村振兴发展、互联网+农业、农业+金融、农业+文化五大产业技术体系。

实施主体广东信达提供优质的桑苗和蚕种,让农民避开了幼龄蚕难养的风险,企业又统一收购,保障了农民收入效益。同时将零星、分散,小而不全的种桑养蚕户连结起来,形成互补、互利、互帮、互助、互学的产业经营组织,共抗市场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信达还构建和实施了“公司+研究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与农户签订《种桑养蚕合同》,保价收购蚕农的蚕茧,同时创新种养模式,与农户形成紧密的联结机制,有效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就业、促进蚕农增收。蚕茧不愁卖,农户能增收,公司有了优质原料,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由此广东信达建设了优质蚕桑基地近万亩,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

3 技术创新成就体面职业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农民却远谈不上是体面的职业。“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一句话道出种桑养蚕的艰辛。传统的小蚕养法一天要饲喂多次桑叶,从天刚亮要一直忙到凌晨,对技术要求高,许多人就是受不了这份苦而放弃种桑养蚕。

俗话说:“养好小蚕半丰收”。农民自己买种、自己育蚕的这种“单打独斗”的分散养蚕方式不仅影响蚕的成活率,还耗费人力。如何让种桑养蚕成为体面的职业,让蚕桑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翁源蚕桑产业实行了养蚕模式的革命性变革,让养蚕效率更高。

即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模式,突破了这个“瓶颈”,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的自繁自养的养蚕模式,让蚕桑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小蚕共育”指的是由公司集中饲养小蚕,农户则从四龄蚕开始饲养,10余天之后就能收获鲜茧销售。这一模式既能避免因农户技术不足导致的小蚕死亡率过高,又能大大缩短农户养殖的周期,促进小蚕发育整齐、提高蚕茧质量,减少蚕农的经济损失,还能有效降低养蚕病虫害等一系列风险,让农户省力、省时、省心,节约劳动成本,赚更多的钱。

传统的自繁自养农户以前一年只能养不到10批蚕,“小蚕共育”模式推广后,现在一批蚕只需12天,一年最多可以养32批。“小蚕共育”模式将最难的环节交给公司,大大减小了蚕农的压力以及劳动强度,让更多人愿意养蚕。

一颗桑一条蚕如何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一匹绸?看翁源蚕桑产业园

4 拔高定位实现上位对接

蚕桑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产业和文化瑰宝,各项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翁源将蚕桑产业定位为中国蚕桑在华南地区的代表,希望人们一提起蚕桑和丝绸就能想起翁源这个璀璨明珠。于是,翁源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建设蚕桑产业园帮助翁源蚕桑从历史中走出来,形成。

03

项目启发

地道农旅小编认为翁源蚕桑产业园的以下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或启发:

1 打造利益共同体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单体的力量是微薄的,多方合作,团结一致才能将事情做好,产业园的建设也是如此,翁源蚕桑产业园在这方面的作为值得学习。

一方面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拉拢在一起,形成利益联结的多元化经营主体,由此集中了碎片化土地,解决了规模问题;连结了参与主体,解决了生产松散化问题;集聚了人力、财力等多方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互惠,让产业园成为效益核变的核心。

2 让龙头企业带动

以强带弱,互补提升可以说是大多农业项目惯用的方式,一个利益共同体中,各利益参与主体总存在资源、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强带弱才能快速形成聚合力,推动整体朝着同一方向、同一目标前进。

具体怎么做?翁源蚕桑产业园便树立了一个榜样,以龙头企业为出发点进行战略布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最强优势,承担技术等方面的重要职责,辅助其他主体有效解决难题、减小压力,提高参与积极性,同时又获得自身所需,这样才能互补提升,抱团增收。

3 高定位衔接政策

一个农业项目在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聚合力主体后,有了规模,上了轨道后,要想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获得更大的市场影响力,就要想办法与时代新政策、行业新潮流做积极对接,站在全域与时代的格局树立对应的发展目标。

地道国际·农旅』地道国际农旅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设立,以深耕农旅、振兴乡村为使 命,以创新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为抓手,是中国农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导品牌。致力构建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共享农庄、康养综合体及乡村振兴产业。为企业家和参与者共建、共享、共赢行业生态平台。欢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参与共同推动行业生态的发展和完善,一起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