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古人的“名”與“字”

我們今天用的是姓和名,而古人有姓有名有字有號。在漢代以前,人們取名比較隨意,也就出現了很多“歪名”。比如晉文公的耳垂很大,人們就誤認為他多生了一對耳朵,所以叫重耳,果然不是一般人,一臉貴相,後來便成了一代霸主。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古語中就是“熊”的意思,長得也像熊,五大三粗的,要是今天有人叫這個名,那肯定得被人取外號。秦二世叫胡亥——她母親是少數民族,因為孩子鬧,就取名叫禍害,轉到漢族語言中變成了“胡亥”,事實證明他果然是個禍害,秦朝就滅在了他的手中。

姬姓很古老,因為諧音的原因,到了今天很容易被曲解,比如周公叫姬旦,其實古語裡“蛋”叫“卵”,所以當時他們不會覺得這個名字有什麼問題,我們今天就覺得奇怪。同樣,衛懿公叫姬赤,赤是紅色的意思,當然他們也絕對想不到今天的炸雞翅。重耳的外公叫狐突,諧音糊塗;重耳的舅舅叫狐毛,狐狸身上的毛。我們看到他們的名字,直接的感覺就是:這是人名嗎?可見先秦時期名字非常質樸,有點接近我們現在的說法叫“取個歪名好養活”。直到漢朝以後,名字才普遍接近於現在的標準。

趣談古人的“名”與“字”

古人的字與名有表裡的關係,所以字又稱為表字。《禮記》裡面記載:幼名,冠字,也就是三個月(很小的時候)取名,冠,是弱冠之年,弱,表示年輕,冠,是二十歲行成人禮,戴上帽子,冠字,就是二十歲取字。名是謙稱,自己和長輩可以叫,字是尊稱,同輩對同輩、同輩對長輩是不能稱呼名的,只能稱字。

趣談古人的“名”與“字”

孔子說:“賢哉回也。”在誇他弟子呢——顏回,就是賢德啊,顏回啊。他叫顏回可以,如果是同輩叫顏回,就等於是罵人了,只能稱呼子淵。新版《三國》裡面就多次有人直呼曹操“曹操”,導演可能怕觀眾看不懂啊,實際上真是低估了觀眾,觀眾不光能看懂,關鍵都看不下去了。就算對曹操不滿,也只能叫孟德老兒,多處出現稱謂問題就是電視劇的硬傷。自稱可以叫名,比如劉備和別人說話,就得說備當竭力而為,不能說玄德當一力承辦。所以,現在我們朋友之間可以直呼其名,要是古代可就惹大禍了。

古人的名與字之間有什麼聯繫呢?類別比較多,今天講幾種常見的情況:

一、相近式

比如屈原,屈原叫屈平,字原,了不得的文學宗師,《爾雅》中解釋“廣平曰原”,平、原都是開闊地。東漢史學家班固字孟堅,“孟”是排行,老大,伯仲叔季也叫孟仲叔季,這四個字就是家裡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小,固和堅都表示“堅定不可動搖”。

“才高八斗”的曹植,字子建,“植”與“建”都是 “樹立”的意思。南宋辛棄疾,字幼安,從小根除病疾,自然得獲安康。孟子名軻,字子輿,《說文》中解釋:軻是“接軸車”,輿是“古代馬車車廂”,軻和輿都是車,裡面都有車字。杜甫,字子美,“甫”是“古代美男子的稱呼”,所以杜甫的名字就是很美的意思。

趣談古人的“名”與“字”

二、相關式

也叫聯想式。比如關羽,字雲長,由鳥兒的羽毛聯想到天空的浮雲。趙雲,字子龍,龍在雲中飛。 蘇軾,字子瞻。軾是車前供人扶著的橫木,“瞻”是“向前看”,扶著橫木看風景。

三、相反式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字退之,愈是向前,退是向後,韓愈的名字就是有進有退,進退適度。朱熹字元晦,熹是光明,晦是黑暗,朱熹的名字是有明有暗。孔子弟子端木賜,字子貢。上賞給下叫“賜”,下獻給上叫“貢”,子貢的名字就是上下兼顧。可見這種形式詮釋了一種豐富多彩的人生。

趣談古人的“名”與“字”

魯國有個大夫叫申繻,他提出了取名字“五有”“六不”原則。五有是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根據出生特點取名叫有信,比如齊桓公姜小白就挺符合的,因為長得白;用表示德行的詞取名叫有義,比如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張飛字翼德;用類似的物體取名叫有象,比如孔子出生時頭頂凹下去一塊,從前後看像兩個小山包,所以叫孔丘;借用事物的名稱取名是有假,比如孔子兒子出生後,魯昭公賜了他一條鯉魚,所以兒子叫孔鯉;用和父親有關的字取名是有類,比如戰國時期國君曾侯乙的兒子就叫曾侯丙。

趣談古人的“名”與“字”

“六不”是“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取名。其實非常好理解,我們今天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拿今天的詞說吧,不以國,不能叫王美國;不以官,不能叫劉主席;不以山川,不能叫張泰山,如果叫這個名就成別人岳父了;不以隱疾,不能叫李風溼;不以畜牲,不能叫趙羔羊;不以器幣,器幣是禮器玉帛,也就是祭祀的東西和錢財,比如不能叫周大鼎,不能叫夏銀行。

古代有名與字連讀的習俗。秦以前字在前,名在後,漢以後名在前,字在後。舉個例子,孔子的六世先祖姓子,名嘉,自孔父,其實是子嘉,人們叫他孔父嘉,之後孔就演變成了後代的姓。所以其實孔子原來不姓孔。同樣,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梁,其實是孔紇,但是人們提到他叫他什麼呢?叔梁紇。漢代以後,人們就這樣叫了,孔融孔文舉,曾鞏曾子固,高適高達夫。

可見,古人的姓名有很多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追本溯源的地方,名字反映了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社會價值取向,也反映了中華的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