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科技創新的“加速器”

“可以說,沒有國際合作這把‘鑰匙’,就沒有不同國家科學家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借鑑、相互促進,也就沒有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在19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國際化發展工作會議上,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局長李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建院70年來,中科院的國際合作工作呈現出多點開花、點線面各層次有機融合的發展態勢,如今已與79個國家開展雙邊合作,參與了113項多邊合作。人才往來交流規模從上世紀70年代每年的交流量不足2000人次,達到現在的每年4萬餘人次。

國際合作:科技創新的“加速器”

  打開了科技界通向世界的大門

  國際合作打開了新中國科技界通向世界的大門。新中國成立之初,中科院派出新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蘇聯學習,赴法國、匈牙利、印度等國參加國際會議,開啟了國際科技交流。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科院科技發展處在成長時期,非常重視與發達國家的實質性合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藉助於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建成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合肥託卡馬克裝置的後期升級、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的建設、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暗物質衛星“悟空”號、天眼FAST、量子衛星“墨子”號的成果均與國際合作的貢獻有關。“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我們也在努力牽頭髮起國際大科學計劃,逐漸實現從參與到主導的轉變。”李寅表示。

國際合作:科技創新的“加速器”

  我國科技走出去的重要抓手

  與此同時,國際合作也成為我國科技“走出去”的重要抓手。通過國際合作,我們突破了科技國家隊在海外建設分支機構“零”的紀錄,在亞洲、非洲、南美洲建設了10個院級海外科教中心,在歐洲建設了兩個院級聯合實驗室。

  “科技創新成為支撐‘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共同進行科學研究、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打通了國內外先進技術和優質產能聯動的管道,對沿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李寅強調,國際合作使得中科院和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他進一步舉例說,此前,慢性腎病一直在斯里蘭卡普遍存在,人們不清楚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表明,飲用水水質低是慢性腎病發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這一問題,斯里蘭卡政府長期尋求國際合作與援助。

  在與斯里蘭卡相關政府部門多次深入交流和對慢性腎病多發地區現場調研的基礎上,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推動簽署了多項重要政府間合作備忘錄及落實政府間備忘錄的合作協議。目前,這項合作正以“中國—斯里蘭卡不明原因慢性腎病研究合作項目”的名義迅速推進,並取得了重要進展。斯里蘭卡政府高級官員2017年3月1日還發來感謝信,高度讚賞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對其國家的幫助。

國際合作:科技創新的“加速器”

  未來將著力提升全球品牌影響力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的技術和產業變革。

  “可以說,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重要、更必要。”李寅說,面向未來,國際合作仍將是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的重要一招。

  圍繞前沿科學問題和全球共性挑戰,中科院率先部署了30多項預期未來全球共同參與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培育項目。

  “未來中科院將以多邊國際科技合作為舞臺,將深度參與併發起主導國際組織和國際大科學計劃/工程,作為最優先培育和扶持的國際化發展新增長點,快速提升全球科技治理能力並加速形成創新領導力。”李寅介紹,提升中科院在全球範圍的品牌影響力和聲譽度,是未來中科院國際化發展的重要任務,也將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