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總是大吼大叫,使用“低聲”教育,讓孩子乖乖聽話

在管教孩子方面一些家長秉承威嚴教育,在親子關係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的上下關係,讓孩子在父母的“威嚴”下聽話,而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們會選擇用大聲吼叫的方式試圖展示權威,以此給孩子足夠的震懾。這樣的方式確實可以起到震懾的效果,但是隨之帶來的問題也不小,家長越是吼叫孩子越是情緒緊張甚至哭泣,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教育和溝通都成了無用功。

通常這種吼叫的方式在管教的效果來看也會越來越差,甚至到後期孩子不僅不聽還會心生叛逆,伴隨著大聲吼叫孩子會加強和父母間的對抗,長期以往這樣的對抗會擴展到生活過程中,形成對抗的心理定勢。

家長總是大吼大叫,使用“低聲”教育,讓孩子乖乖聽話

大聲吼叫對孩子的不利影響

大聲吼叫是言語上的暴力表達,不僅不能讓孩子聽話,還會帶來更多的教育問題。

在美心理學家的一項實驗中針對家長大聲吼叫的效果研究中,實驗者把媽媽們的吼叫聲音分貝提高到85分貝以上放給10名7-10歲的孩子,然後讓這些孩子寫下剛才聽到的內容,結果只有2名孩子寫對了。

大聲吼叫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並沒有直接意義,在此情況下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父母的負面情緒,對於事件本身的教育內容是難以接收到的。

1.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大聲吼叫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一些孩子的性格內向不善於交流,本就難以溝通的情況下,如果親子關係充滿了以上對下的壓力,那麼孩子會變得更不願意對父母表達內心,對於這類性格的孩子切忌用吼叫的方式來對待,養育出一個聽話卻唯唯諾諾的孩子並非父母所想,而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這樣充滿壓迫感的教育方式也會讓他們加深內心的自卑,嚴重的還可能導致自閉。

家長總是大吼大叫,使用“低聲”教育,讓孩子乖乖聽話

2. 傷害孩子的自尊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James Dobson說:"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塑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對孩子大聲吼叫的過程中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在大人眼中天真單純的孩子其實也是極其要強的,同樣一旦自尊心受損恢復過程也十分緩慢。

比如家長如果在外人面前對孩子進行大聲教育,孩子會有更加激烈的反應,比如對抗,又或者因為羞於在外人面前被罵而大哭大鬧,這種情形家長不要覺得是孩子做錯了,因為這時候孩子的自尊心真正受到摧殘。

3. 造成孩子的反抗

頻繁的大聲教育為什麼效果越來越差,一些家長在第一、第二次用這樣的方式教育的時候會覺得很“暢快”,只要一吼孩子立馬就範,但是時間長了大聲吼叫的威懾力減弱,其實從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在長期接受類似刺激之後孩子會變得不耐併產生逆反情緒,當孩子習慣了家長大聲吼叫的方式後,再次面對同樣的對待他們也會內心牴觸反抗,將矛盾升級,顯然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能作為常用的教育手段,以更溫和的方式來實施管教,孩子內心會更容易接受,低聲教育就是和大聲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種方法。

家長總是大吼大叫,使用“低聲”教育,讓孩子乖乖聽話

什麼是低聲教育

心理學家霍布蘭德在“最佳談話方式”的研究中發現和雄辯型、演說型的講課方式相比,沉穩型的講課方式更能夠讓學生對講義的理解更加清楚,這一現象在心理學就被稱為"低聲效應"。應用於家庭教育,家長用低聲教育的方式能讓內容凸顯,相比大聲教育的情緒主導,低聲教育是以同理心出發的溫和手段,以此為出發點更容易讓人接受,並聽取意見。

低聲教育之所以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在於低聲語調的影響更加溫和,在問題的討論上不會被情緒所影響。對於說話人而言,低聲的說話方式更例子,而對於聽者而言這樣的方式下內心的緊張感得到很好的控制,有利於聆聽和溝通。

此外,低聲說話有利於注意力的集中,穩定雙方的情緒,在此情況下內容才能作為主導,家長想要給孩子傳輸的是什麼信息,孩子能夠聽取並且做出反饋,將內心的想法表達。低聲教育是有利於內容傳遞的溝通方式,說話中情緒的影響更加柔和不會引發太劇烈的波動。

家長總是大吼大叫,使用“低聲”教育,讓孩子乖乖聽話

父母如何和孩子展開正確的溝通

1. 拒絕吼叫,用平和的語氣和孩子交流

大吼大叫對於教育的內容來說毫無意義,孩子的聽從等表現也只是受威懾於父母的暴怒情緒,並且長此以往效用還會減弱,未來孩子會變得越來越難以管教。平和的語氣一方面是讓情緒控制,也是讓孩子放下警惕心的一種方式,當孩子開始主動願意聽取父母的意見,那麼這會是一個良心的開始。父母在教育中需要同理心對待,與之相對的孩子也會從這種教育中體會到父母心中的感受,從主觀上更願意聽取意見。

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很多家長在“陪讀”的時候都會無限不耐煩,因為在大人看來很簡單的問題或者算術,孩子需要掰著手指想半天,對此很多有過類似經歷的家長估計都會無奈表示就算脾氣再好這時候都會暴怒。看著這麼簡單的問題孩子都答不上,一半是氣的一半是不耐煩,最終小宇宙爆發,對著孩子一通大罵,這麼簡單都不會,老師在學校怎麼教你的?是不是上課不認真聽了?

這時候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到孩子,作業自然是沒法寫下去了,孩子還會被父母的情緒影響開始對學習、作業充滿了厭煩,因此這類的大吼大叫是完全起不到教育意義的,更多地,還是來自父母情緒上的爆發和滿足。如果是處於教育意義,同樣的話換一種方式其實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心平氣和地問孩子老師有沒有教過相關的知識,如何解答等等,以這樣的方式展開對話,將問題聚焦在問題上而非情緒的發洩。

家長總是大吼大叫,使用“低聲”教育,讓孩子乖乖聽話

2. 以平等的角度來展開談話

一些家長習慣性在孩子面前表現強勢,在他們看來家長就要樹立威嚴,於是在交談中經常性地以命令的語氣來和孩子對話,但是回頭細想,這樣的對話算不上交流,更多地是一問一答,沒有溝通實質的交流。從同理心出發沒有人願意以被命令者的身份展開對話,因此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在平等的視角下展開對話。

比如此前提到的父母在外人面前數落孩子,為什麼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緒大波動?因為這會讓他覺得沒面子,不受尊重,其實歡迎各角度,孩子感受不到對話的平等性,顯得“示弱”的地位會讓孩子內心不滿,以此為情緒爆發點才會有哭鬧或者激烈反抗和家長對著幹的表現。家長和孩子的交流要習慣於平等地進行,這樣孩子才會有更理性的判斷。

家長總是大吼大叫,使用“低聲”教育,讓孩子乖乖聽話

3. 用長目光來施加鼓勵或樹立威嚴

給孩子樹立威懾可以,但是顯然大聲吼叫是不正確也難以長期見效的方式。長目光,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無言自威的一種方式,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有時候馬上說教反而無法給孩子樹立威懾,以長目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上的不妥可以避免大聲吼叫給孩子帶來的自尊心上的傷害。

長目光不僅可以表達“警告”,其實還可以是一種鼓勵的信號,教育中家長既要樹立威嚴也要讓孩子感受到友善,教育對於孩子而言是更好的人格塑造,而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家長重塑自身的一個過程,調節情緒,給孩子足夠的尊重,這樣孩子才會更好地聽取家長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