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哲:企業怎麼考核?看阿里巴巴最重要的3個非業績指標


衛哲:企業怎麼考核?看阿里巴巴最重要的3個非業績指標


01

考核的三方面怎麼設置?

我經常說:一個公司,你要什麼,你考核什麼;你考核什麼,可能你會得到什麼。

這兩句話聽上去很簡單。但很多時候你要什麼,其實卻沒有考核「什麼」。而考核之後得到的「什麼」,可能也不一定是你所要的。

考核的目的不是決定年底的晉升、發獎金或者發期權,而是通過每一次考核,讓團隊有更多的改進、進步。

所以,沒有考核是不對的。那一家公司的考核頻率到底是多少?我的建議是:一年一次的頻率肯定不對,具體的一年幾次,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對業務發展狀況來決定。

那考核的內容是什麼?

考核如果只考核業績,就要問問創始人,或者 CEO,是不是公司業績好了就都滿意了?我相信答案一定是 no。一個公司不能只看業績。所以我建議在考核中一定要分業績部分和非業績部分。

衛哲:企業怎麼考核?看阿里巴巴最重要的3個非業績指標

02

業績考核必須注意的3點

先談業績部分。

我們看到很多公司的業績部分很複雜,甚至過早地引入了所謂西方的「平衡積分卡」。動輒 10 個指標、8 個指標的,很複雜。反觀阿里,做得好的業績部分,原則上也不能超過 3 個指標。

如果你設 10 個指標,你每個指標的權重能放多少呢?平均放 10%,好象是面面俱到,但其實任何一件事都不會成為公司的重點。而如果公司形成了三件大事,那所有的考核都變得簡單了。

所以業績指標,第一點要注意的是業績指標不宜過多。

第二點,業績指標要分清楚是「分拆」還是「分解」。



什麼是分拆?什麼是分解?

假設有一個億的銷售指標,你下面有 5 個副總,每個人分 2000 萬。感覺完不成,那就加碼,每人給加 10%,2000 萬變成 2200 萬。再往下到了大區,大區的人一看,我拿了 2200 萬,我再往下分吧,我有 10 個經理,每人分 220 萬。感覺不行,再加碼,再加 10%.......

以前馬雲有一句話,話糙理不糙,大致意思就是說:如果這樣就是總經理、副總經理對指標的理解和分拆的話,那好好訓練一條狗做算術,也能訓練得好,還要這些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幹嘛?所以指標不要分拆,要去分解。

分解是什麼?假設要做到一個億,那它前面的動作是什麼?前面里程碑似的指標是什麼?比如說客戶數,客單價,或者某一關鍵轉換率。再往下一層繼續問,實現關鍵轉換率,實現客戶數下一個指標是什麼?指標不要簡單地分拆,做算術題太簡單了。如果只是這樣的領導那太好當了,小學生也可以當。

所以在設置的指標或者叫業績考核時候,指標不宜過多,其次要分清楚分拆還是分解。儘可能避免簡單的分拆,要學會做分解。

第三點,在業績指標中,要明確什麼是加分項,什麼是減分項,什麼是把蛋糕做大。

比如要發獎金,肯定要有收入,要有利潤,因為這是獎金的來源。但有些指標,更多是作為減分項來設計,比如風險控制指標。

衛哲:企業怎麼考核?看阿里巴巴最重要的3個非業績指標

03

阿里最重要的3個非業績指標

如果說業績指標還相對容易……其實公司的核心在非業績指標。

很多人談到了招人、團隊,但是非業績指標也不僅僅是團隊和人。阿里就有三個簡單有效的非業績指標,叫團隊、策略、文化價值觀。

為什麼團隊、策略,文化價值觀是阿里最重要的非業績指標呢?

先看團隊

一個公司的成長不僅是人數上的成長,一定還有團隊質量上的成長。

如果兩個區域經理都完成了一千萬的業績:一個區域經理三個主管,全年沒有為公司貢獻,沒有任何干部輸出;另一個區域經理也有三個主管,今年給公司貢獻了兩個主管,去做別的區域經理了。請問哪個人更算完成一千萬呢?當然是把自己的主管貢獻出兩個的。

非業績指標不能光定型表揚一下,“哎,很好啊”,發獎金的時候還是根據一個區域一千萬來發,那不公平。輸出幹部的應該有係數,這就更難了,所以應該有加法。

另一個團隊也是一個經理,三個主管,不僅沒有輸出,三個主管到年底都離職了,但業績還是完成了。因為那個區域經理自己跳下去幹,把業績完成了。那是不是應該做減法?本來公司交給他三個主管,但到年底都離職了。雖然業績完成了,但他靠個人能力完成的,這個不可複製,明年還能不能再靠自己完成一千萬呢?

團隊考核要定性,單純的好、中、差,沒有任何感覺,會讓人覺得業績是真的,團隊考核還是假的。所以一定要讓團隊感受到,獎勵優秀的團隊是真的落實在獎勵上,同時又不能脫離業績。

這個團隊做了一千萬,貢獻了兩個主管出去,業績一千萬掉了 500 萬,也是不合格。只能說在同樣完成業績的情況下,哪一個團隊發展有進步,為公司的人才輸出做了貢獻,才能落到定量上來獎勵。反之要落定量上做扣減。

策略是什麼呢?

策略就是打法,我們用什麼方法做到了。比如說,公司年初定戰略定計劃的時候,希望通過賣什麼產品實現業績?通過面對哪一群客戶實現業績?

有的企業戰略要面對中小型客戶,假設還是兩個團隊完成一千萬。一個是有 3 個大客戶,每個 300 多萬完成。一個是靠 30 箇中小客戶完成。那肯定是有 30 箇中小客戶的團隊更符合公司策略。

符合策略的是不是更可持續增長?因為策略定對了,不僅能夠完成當年的業績,還能為未來的增長留下潛力。

公司不能到這時候兩眼一閉說,“我你完成一千萬,我才不管你用什麼策略完成。”如果又回到只對業績做提成,只根據業績做獎勵,你的打法一定沒有人實施,一定會走偏的。公司的策略、公司的打法一定沒有落到每個具體的團隊上,這個把它叫做策略分。

公司肯定有希望我們提倡的文化價值觀。

文化價值觀是公司對內做事的底線和對外做事的底線。

文化價值觀再好,假如只是年底寫在牆上的,那也沒什麼意義。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要搬到考核當中來。

我相信沒有一家公司不提倡團隊合作。很多的文化價值觀都說團隊合作,可能有的時候不一定用這四個字,但體現的精神肯定是有的。

還是兩個團隊都要完成一千萬,一個團隊做了很多份外的事,幫助了別的團隊,有實際案例。另一個團隊非常的毒,不管公司任何事情,也不做別的團隊要求做的份外的事。且兩個團隊都完成了一千萬,那要不要在考核文化價值觀的時候,讓他們感覺到不一樣?

如果你沒有考核中體現慮團隊合作的優劣,那團隊合作也白提倡了。

我相信所有的企業肯定都把客戶、用戶放在第一位。

兩個團隊同樣完成一千萬業績,一個有點客戶投訴,或者續約率低,客戶投訴表“我並不滿意”,但他靠新客戶,也完成了一千萬;另一個團隊老客戶維持得很好,很滿意也完成了一千萬。哪個對公司價值大?

我一直認為,誰去清洗用戶,用戶總會被你清洗光的,因為全市場就這麼多客戶,而且不滿意的用戶一定給你更多負面地口碑相傳。

如果你的文化價值觀有客戶至上,客戶第一,那在考核中,有沒有再去關注一些客戶健康指標呢?還是隻盯在業績上?當然這個業績不一定是營收,有的可能就是一些互聯網用戶留存的指標。

他總量是完成了,但是他用什麼方法完成的?策略對不對?客戶留存的時間、時長滿意度夠不夠?不夠,那麼我們在考核中如何體現出來?


一篇衛哲的乾貨分享不過癮?

衛哲的視頻課程《領導者必備技能》,是衛哲首次全面梳理、總結了他25年商業實戰的經驗,圍繞效率提升、運營管理、新零售三大模塊,結合詳實的商業案例,拔高你的商業視野,賦能你的商業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