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等巨頭紛紛入局,“賣菜”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

任何一個產業,都會向著產業內部交易成本降低的方向演進。

美團等巨頭紛紛入局,“賣菜”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

圖片來自“Unsplash”

今年以來,美團不斷加碼旗下生鮮業務。11月20日,美團買菜首次開設線下服務站,為社區居民提供手機買菜服務。

幾乎同一時間,國內的另一家生鮮企業呆蘿蔔則遭遇資金鍊斷裂問題,被曝欠款2.9億。

據統計,在生鮮行業最火爆的2015年,國內共有4000餘家生鮮創業公司,然而活到現在的卻寥寥無幾。

那“賣菜”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巨頭們紛紛入局又是看中了什麼?

被巨頭侵入的“賣菜”行業

在美團不久前發佈的Q3財報中,其創始人王興強調:“圍繞‘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我們將繼續關注相關的商業機會,在具備成長性的新業務上加大投入。”

作為“Food+Platform”戰略的有效補充,美團在生鮮業務上一直不吝投入。今年2月,美團調整組織架構後成立了兩大創新業務事業部,分別是負責生鮮業務的小象事業部、負責餐飲供應鏈業務的快驢事業部,從組織架構層面,美團對生鮮業務的重視可見一斑。

無獨有偶,一直與美團在外賣市場捉對廝殺的餓了麼,也看上了“賣菜”這一市場。據晚點LatePost報道,餓了麼內部正在孵化一個名為“餓鮮達”的新項目,與菜場合作運營,主打“在家就能逛菜場”。

除此之外,仍有不少互聯網巨頭加註“賣菜”領域。今年5月,美菜網將旗下品牌美家優享正式升級為美家買菜,並打出“美家買菜,就是便宜”的口號。

從資本端來看同樣如此,2018年,生鮮電商行業披露的融資事件有22起,融資金額約51.3億元,與2017年相比,融資筆數有所增加,融資總金額想對變化不大,說明資本仍然看好該行業。

美團等巨頭紛紛入局,“賣菜”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

“賣菜”到底好在哪裡

無論是技術層面的雲計算或是應用層面的短視頻,產業巨頭往往有著超前的趨勢眼光,那巨頭們紛紛進入的生鮮行業到底有什麼機會?

好生意就是在淘金時代賣鏟子,當前生鮮產業接近4萬億規模,然而產業效率卻極為低下,因此,大多數參與者均是抱著解決這一問題的目進入生鮮行業。

安信證券分析師劉文正認為:“在品牌附加值較低條件下,高額流通成本映射國內生鮮產業鏈當前痛點,即效率低下;同時,其存在加劇了國內生鮮產業鏈痛點的形成。

具體而言,生鮮產品的特性導致該行業長期處於流通半徑小、流通鏈條長、渠道加價高的狀態,然而這種狀況在可預見的未來勢必會發生改變。正如德魯克所言,“任何一個產業,都會向著產業內部交易成本降低的方向演進。”

從供給側而言,城鎮化的發展正使得農業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下降,而這也倒逼著上游農業向工業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從需求側而言,多樣化的生鮮電商也在重塑著生鮮產業的流通渠道,相較於傳統的菜市場模式,B2C形式的線上電商可以大大縮減生鮮的流通環節,進而有效減少流通環節的成本。

同時,當生鮮企業集聚了足夠多的下游需求之後,也可以直接向源頭採購,進一步促進供給側的規模化發展。

就像美菜網創始人劉傳軍說的那樣,“誰擁有巨大且穩定的規模,誰就可以變革中國農業;誰擁有撬動中國農業的支點,誰就擁有了打開了中國農業大門的鑰匙”,從B2B的美菜網到B2C的美家買菜,美菜在做的都是這件事。

除了生鮮行業本身體量巨大之外,“賣菜”這件事本身也給互聯網巨頭帶來了新的流量入口。當下流量成本正變得越來越貴,買菜作為消費者的剛需,能夠大幅提高平臺的黏性。

“賣菜”的困局

雖然“賣菜”這件事有著頗為廣闊的前景,然而今年以來該行業卻屢屢曝出負面消息。7月,傳出安鮮達“欠薪、解散”的消息;9月,社區生鮮電商妙生活將所有門店全部關閉;11月,生鮮電商呆蘿蔔被曝資金鍊斷裂,隨即正式關閉杭州中心。

諸如此類的消息足以證明生鮮電商的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賣菜”這個行業如今面臨著兩方面的困局。

一方面,現階段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均易被複制,該行業尚未形成完備的競爭壁壘。

華創證券分析師王薇娜認為,“無論是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模式,還是叮咚買菜的食材品類和服務加工,本質上都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產品運營的改進,並不具備排他性。兩個典型的例子便是叮咚買菜借鑑了每日優鮮前置倉的模式,每日優鮮發現叮咚買菜的成功之後增加了食材品類的佔比。”

另一方面,現有生鮮電商的競爭優勢大部分是來自於補貼,這種價格優勢並不具有持續性。以呆蘿蔔為例,其資金鍊斷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對用戶的高額補貼,據悉,呆蘿蔔的生鮮價格比市場價便宜40%-50%。

正如前文所言,生鮮電商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提升供應鏈效率,通過減少供應鏈內部的損耗進而達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否則在補貼結束之後,消費者依然會迴歸菜市場,空留“一地雞毛”。

《生鮮電商演替覆盤,流量崛起催生行業變局》,華創證券,王薇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