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矛盾论》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的代表作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也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家阿尔都塞,还是曾经上演购岛闹剧的石原慎太郎都给予《矛盾论》极高的评价,后者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甚至对共产主义深恶痛绝。那么《矛盾论》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吸引力呢?让我们去矛盾论的具体内容中一探究竟。

第一:矛盾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其世界观是形而下的。关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形而上关注于解释世界,形而下关注改变世界。

第二:矛盾具有普遍性,卢梭:“人生而平等,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恩格斯:“运动本身便是一种矛盾。”无时无刻,世界各地都存在者各种各样的矛盾。

第三:矛盾具有同一性(我改变了一下顺序,以更好的说明我想表达的东西)。没有死,哪有生?没有被统治者,哪来统治者?从没有享受过自由思想的快乐,又怎么会感受到约束的痛苦?这些矛盾必须建立在其对立面存在的基础之上,在某些条件下矛盾被划归到同一整体中(例如国共在抗战时的合作)便是矛盾的同一性(同属于民族内部矛盾)。

第四:矛盾具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的特殊性,与以往的哲学的矛盾是完全不同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到质的转化,实际都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抽取出来的合理内核,然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对于过去的哲学做了一次总的清算,从而取消了过去的哲学。

简单的说明一下这个问题,黑格尔之前的古典哲学,都在寻找一个起点,用大家熟悉的话来描述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直在找寻那个道,但是由于事物矛盾的极端复杂性,实际上无法将复杂的万事万物还原到最初的本源,导致不可避免的神秘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将这一切取消了,他重新从实践的角度来认识这个世界,因而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正因为此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特性。

重新再讲马克思主义矛盾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不平衡性”或者“多元决定性”,而不平衡性本身又是矛盾的存在条件的反映,换句话说,始终既与的复杂整体的特殊不平衡结构(主导结构)就是矛盾的存在。根据这种理解,矛盾是一切发展的动力。建立在矛盾多元决定基础上的转移和压缩,由于它们在矛盾中所占的主导地位,规定着矛盾的阶段性(非对抗阶段、对抗阶段和爆炸阶段),这些阶段构成了复杂过程的存在,即“事物的发展”。

读《矛盾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