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鄉愁詩的創作——中國文學作品中鄉愁主題的源頭

《詩經》中鄉愁詩的創作——中國文學作品中鄉愁主題的源頭

農耕時代的記錄

上古時期,鄉愁詩歌主要表現對家鄉、父母及兄弟姊妹的眷念,這是農耕時代人們情感的主要寄託和表達方式:

  • 漢樂府《木蘭辭》中有著濃烈的鄉愁意韻:“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 建安時期,社會動盪紛亂,人們內心深處濟世安民的思想和建功立業的豪情被喚醒,折射到詩歌中便是反映社會動盪、有家不能歸或無家可歸的主題;
  • 魏晉南北朝時期,鄉愁詩則將個人情感與時代命運相結合,主要表現遊宦羈旅和邊塞徵人的離鄉別情。

中國文學很早就有了鄉愁傳統

中國文學很早就有了鄉愁傳統,鄉情鄉戀是中國古人一種美麗而恆久的心態和情結,作為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達人類精神情感的文學,中國古代文人文學用含蓄質樸、委婉深沉的語言描述這一個不老的、永恆不變的鄉愁主題。

鄉愁作為“人類一種難以捕捉的情愫”,其實更像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文化表達,從古至今,橫亙千年,歷久彌堅。

《詩經》中鄉愁詩的創作——中國文學作品中鄉愁主題的源頭

鄉愁、無法解開的情結和回家的衝動,中國詩歌中的永恆話題

有學者認為中國最早表現“鄉愁”情愫的古詩歌創作傳統應當上溯到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以它高度的思想和藝術魅力展示了這一文學母題:鄉愁、無法解開的情結和回家的衝動,這也是中國詩歌中的永恆話題。

《詩經》中鄉愁詩的創作範例解析

《詩經》中思鄉戀土的詩歌有不少,比如《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這首詩表現的是旅居遊歷衛國的宋人思念家人,因受某種阻撓,思歸不能,面對河水,反覆唱嘆自己想要回歸的迫切心情。

《詩經》中鄉愁詩的創作——中國文學作品中鄉愁主題的源頭

故國近在對岸,但卻不能渡過河去

水在該詩當中是一種阻隔的意象,主人公躑躅河邊,故國近在對岸,但卻不能渡過河去,內心焦急,長期積壓胸頭的憂思如同排空而來的浪湧,詩句奪口而出,向上天發問以宣洩心中的不平。

本詩採用設問自答的方式來表現對家鄉的思念及迫切想要回歸的心情。

  • 誰說河流寬廣無邊?我用一根蘆葦意指一條小船就渡過了。
  • 誰說我們宋國距離遙遠,難以回去?我踮起腳後跟就看到了。

誇張的修辭手法更加突出了客子思歸而不得的焦急心情。以下重章復唱,又重複一遍,文字略有不同,但表情相同。此詩表達的情感質樸、敦厚,且帶有濃厚的童稚氣息,如同小孩吵架,反覆辯白一樣。但正因如此,才顯得特別感人,這首詩可看作我國最早的思鄉詩。

“鄉愁”的書寫自《詩經》開始綿延傳承至今

《小雅·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是用“鄉愁”來激勵在前方作戰的將士奮勇殺敵、衣錦還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而且“鄉愁”的書寫綿延傳承至今,

在不同時代的文學範疇裡鄉愁文學始終有相應的一席之地

《詩經》中鄉愁詩的創作——中國文學作品中鄉愁主題的源頭

在不同時代的文學範疇裡鄉愁文學始終有相應的一席之地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這是一篇成功地運用“鄉愁”來激勵士兵的演說。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證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

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

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全詩分三章,前三章疊出,以采薇起興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而戍役軍士遠別家鄉,歷久不歸,思鄉之情,憂心不已!作者寫道:

“山薇啊,你發芽了,出生了,我們總該回家了吧!

但轉眼又是一年,我們都顧不上家室,這卻是為何呢?

為了獫狁入侵之故,我們連好好坐上一會兒也來不及,也是為了獫狁之故。我們需要攻戰!

又到了采薇的時候,薇葉長大了,枝葉柔嫩,這下總該回家了吧!

心裡的憂傷如此熾烈,為戰事奔波,我們戍期未定,誰難替我們帶回家信!

山薇長得粗壯剛健了,這下該回家了吧!已是陽春十月了!

可是王事沒完,還沒法閒暇,憂傷的心情好不痛苦,卻無人相慰勞!”

四、五兩章是寫邊關戰事繁忙、緊張:

“那盛開的花是什麼?是棠棣之花。

用花之盛起興,喻出征軍伍車馬服飾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麼?

那是將士的軍車,兵車既已駕起,戰馬高大雄健,戰事頻繁,軍隊又要遷徙,豈敢定居?

駕著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馬,軍將們坐在戰車上,步兵們蔽依車後,戰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魚皮箭袋時時佩在身邊,獫狁的侵戰如此強大猖狂,馬能不日日加強戒備?”

這兩章寫的是獫狁的匈悍而周家軍隊盛大的軍威,紀律嚴正,卒伍精強。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艱辛而緊張的,這些都是作者用寫實的筆法來寫的。

《詩經》中鄉愁詩的創作——中國文學作品中鄉愁主題的源頭

古代戍役的生活艱辛而緊張

第六章則筆鋒一轉,寫出徵人在還鄉路上飽受飢寒,痛定思痛的哀傷心情:

“想起出徵之時,那依依楊柳,枝茂葉盛,而此時風雪歸程,路遠,天寒,又飢,又渴,可謂十分狼狽而又悽苦。”

晉人謝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後世文人反覆吟唱、仿效。由於《詩經》素以渾厚、質樸著稱,這類如此悽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範,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

這首詩的主題是非常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戊役,守衛中國,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

《詩經》中鄉愁詩的創作——中國文學作品中鄉愁主題的源頭

更是通過對他們忠於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裡卻是思歸的情愫,這裡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並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從寫作上看,它和詩經的許多作品一樣用以薇起興的手法,加上章法、詞法上重沓疊奏,使內容和情趣都得以層層鋪出,漸漸深化,也增強了作品的音樂美和節奏感。

全詩有記敘,有議論,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寫,搭配錯落有致,又十分妥貼,因此《采薇》一篇確是《詩經》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絕大多數的“鄉愁”吟唱出現在以士人為創作主體的精英作品中

《詩經》另有一首詩歌則說明了離家之後、恓惶歸來其實並無“鄉愁”可言,這首詩是《豳風·東山》。

《東山》篇反映的是周公東征。全詩四節,每節開頭都是以“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起興,這裡的歸來之“我”應是一般兵士,而且去時是平頭百姓,回來也是恓惶落魄,因此,在他眼裡的故鄉就不再是可以吟賞的對象,而是無比悽慘。

《詩經》中鄉愁詩的創作——中國文學作品中鄉愁主題的源頭

《東山》比之《采薇》,一“悲”一“愁”涇渭分明,大概是因為離家歸來之人是否在家鄉之外獲得穩定之立身的資本有別。

還有《黍離》一詩: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周大夫行役路過宗周鎬京,見舊時宗廟宮室遺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顛覆,乃作此詩。

《詩經》中鄉愁詩的創作——中國文學作品中鄉愁主題的源頭

舊時宗廟宮室遺址

上述解讀基於《詩經》中的思鄉詩歌來論中國古代詩歌鄉愁傳統似乎不夠全面,卻別具啟發意義,我們如果以此深入考察中國文學中的鄉愁主題傳統,就會發現在中國社會傳統中,“鄉愁”體驗實質是離開本鄉本土的離家者在家鄉之外獲取了安身立命的資本,再從新的社會身份認同回望自己與家鄉的“距離”,離家者既無可奈何地承認了這種“距離”,又因自身已獲新的安身之所因而對這種“距離”產生了藝術性的賞玩和回味,兩種體驗雜糅即是“鄉愁”的況味。

沒有獲取在家鄉外安身立命的資本,“距離”彼岸的故鄉於當事人而言常常只有“鄉悲”而無“鄉愁”。

在中國鄉愁傳統中,“鄉愁”的書寫,絕少見於以鄉民主體為創作者的民間文學藝術中,相反,絕大多數的“鄉愁”吟唱出現在以士人為創作主體的精英作品中。

這些士人群體通常是生於鄉土社會、壯年遊宦他鄉,在遊宦任上他們對故鄉的回顧與書寫,構成了中國鄉愁書寫的主要內容。

另外,周代的興衰,始終伴隨著戰爭,戰爭迫使百姓從軍服役,征戰四方,久役不歸。於是觸發了徵人的鄉土情結,思鄉盼歸詩就是在此種背景下產生的。

在《詩經》中,詩人用高超的藝術手法,真實而生動地描寫了官兵們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個體生命的歸屬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創新意義,因而對後世的思歸思鄉文學創作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果與漢樂府《木蘭辭》相比較的話,那《詩經》中表達的鄉愁並沒有漢樂府《木蘭辭》中的鄉愁意味更濃烈、更本真,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但不愛封賞愛家鄉;“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木蘭希望的是“對鏡貼花黃”

《詩經》中鄉愁詩的創作——中國文學作品中鄉愁主題的源頭

豫劇《花木蘭》舞臺照

這其實就是中國人早期樸素的鄉愁觀,文人墨客讚頌的即是這種最本真的思念家鄉的情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