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东汉末年是太平盛世,那么三国人物将会怎样?

碧崇輝


老铁,你这句话说的就有毛病。

既然是东汉末年了,哪来的太平盛世?末年就没有太平盛世的。

你看哪个朝代的末年有太平盛世?真的是盛世。那刘备刘备只会卖鞋。关羽只会卖枣。张飞只会卖猪肉。至于曹操最多是个征西将军。东吴孙氏一族啊!最多是个将军或者是个门阀势力。


八零后爱做梦


如果东汉没有张角的农民起义,朝廷清明,天下太平,三国人物都会安份守己,一派祥和。四世三公的袁绍丶袁术等待做三公,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孙坚孙策父子做个将军,诸葛亮像兄长那样当文官。司马懿做个地方官。

只有刘关张差点难以遇到,刘备继续编草鞋谋生,关羽浪迹天涯。张飞好一点,夏侯夫人把孩子送到夏家读书,张飞同曹操相识,将来谋个一官半职。

诸葛亮从荆州清官脱颖而出,一直做到长安做京官。在朝廷上《安民表》,任命为钦差大臣各地巡游。

在某地接报,关羽路见不平打死镇关东,上堂审讯。诸葛念其保护良女酌情从轻发落,太守将关羽关押十年,良女之父连同乡亲找到刘备代上书求网开一面。

刘备亲交诸葛手中,诸葛见刘谈吐不凡,得知是大儒卢植学生,安排刘备为平原令,刘备提出将关羽带在身边将功赎罪。

关羽在镇压大土匪九丈虎中声名鹊起,朝廷给予嘉奖令,张飞带酒慰劳,赵云也赶过来了。卢植任命刘备为扫匪总指挥,关张赵为三个大队长,带着一千人马扫匪了。

朝廷开年终表彰会,卢植主持,诸葛丞相讲话,为先进人物授勋,刘备丶曹操丶孙权获得特等奖,关张赵等三国一班将领都获一等奖。

群英会后,曹操被任刑部长,刘备为御林军大将军,孙权为农业部长,各带三国老部下。

诸葛主持部长会议,制定了三年规划。

诸葛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夏雨风


历史其实是不能假设的,这个问题就当是个人yy了。如果东汉末年是太平盛世,那么三国人物基本会根据他们原有的生活轨迹生活下去,很多人基本都是普通人,不会留名青史。像刘备可能还是个卖凉席的,一辈子可能也就那样,更不会自称汉室后裔,因为风险太高。所谓太平盛世主要体现这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朝廷管控能力强,任何违法事情都会收到朝廷的制裁,所以三国干的那些事情风险很高,基本没人去做;第二个是太平盛世的上升渠道和上升方式固定,东汉基本就是门阀制度了,这种制度底层老百姓基本没的玩也就是阶层固化,出身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如果有人想采用其他方式上升,比如造反什么的基本会招来毁灭性打击;第三个是太平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不会对抗朝廷。太平盛世有了这几个背景,那就可以推断三国的人物基本上自己的出身就决定了以后的未来,很多人都会是默默无名的,刘备集团的很多人就还是小老百姓。像出身门阀世家的这些人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名留青史,比如袁绍,司马懿,诸葛亮等等,当然曹操也会,毕竟曹操出身不是很好但是家里底子厚,曹操个人能力强,文学又好,留史还是没问题的。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命中注定其实某种方面讲是有道理的,想想为什么三国的那波人会那么出名,其实啊任何时时期的人都差不多,但是历史大背景决定他们的走向,正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更何况是人呢。人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和大环境很重要,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做什么样的事,要顺势而为。人同时也是趋利避害的,在任何时候做的抉择都是当前对自己最有利的。我们看历史经常会觉得谁谁谁做的决定真差什么的,这是后面的人知道整个历史之后的想法,当时在当时那个选择是对他最有利的,把我们放到那个位置也会是这么抉择。


猫记观史


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如果是太平盛世那就不会涌现出那么多英雄人物了!因为再厉害的人物没有施展的平台也不会为人知晓!武将没仗可打怎能施展武艺?谋士没仗可打自然也不需要献计!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和荡气回肠的故事怎会有被后人铭记的文臣武将!


野史共享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三国里的人物可能会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平庸的过完一生…等等,改变历史后,可能没有今天的我们!


人从众81


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任何时代都不缺人才,缺的是人才发挥的舞台!每逢乱世和盛世之时各种人才都喷涌而出,粉末登场皆应时也运也!可能他们在平庸的时代也就平庸的人。


arca惊鸿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小李探秘世界


刘备卖鞋,关羽卖豆,张飞卖猪肉。


平原牛仔


世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