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姜维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的哪里?

醉爱侃足球


姜维的一生,主要是在艰辛的伐魏征战中度过的。

第一次,公元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西取陇右”,结果是“维与魏将相拒南安”。

第二次,公元244年,姜维和费祎进军兴势,部将王平袭击魏大将军曹爽,结果是“爽争险苦战,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维率军除陇西、安南、金城,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结果是“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无戴等率众降”,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维遣部将廖化进取洮城,结果“魏将邓艾先自据城,维等不克而还”。

第五次,公元250年十二月,姜维复出西平,诱羌胡以为羽翼,又与郭淮战于洮西,结果是“不克而还”。

第六次,公元 254年,费祎死,姜维亲率西蜀军数万,出石营、董亭进围南安(治今甘肃省陇西县西南),最后是“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维复出陇西狄道(甘肃省临洮县),结果是“魏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甘肃陇西县南),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乘胜“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维出狄道,结果是“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后来魏国征西将军陈泰引兵解围。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维整勒戎马,与魏将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镇西将军胡济失期不至,结果为魏将邓艾所破,蜀军“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维乘魏将诸葛诞反于淮南,亲率数万蜀军出骆谷,魏将邓艾,司马望合兵相拒,结果是“姜维数出挑战,艾、望不应。”诸葛诞兵败,维引兵还。

第十一次,公元261年,姜维出候和,进取秦川,“与邓艾相拒,兵败,还住沓中”。

姜维在蜀汉执掌前方军权三十年,其间主动伐魏是一次,具体战绩是:大胜一次,小胜三次;相拒不克者五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杀伤兵数也是魏多蜀少。

公元250年,姜维的第三次北伐,出兵至金城郡(甘肃兰州)西面的西平郡(治所西都,在今青海西宁),这是姜维所有北伐进入曹魏进内的最西方。在曹魏分割了东汉的司隶校尉部西部、凉州刺史部东部,新并为雍州以后,已经缩小的曹魏凉州便不与蜀汉的武都、阴平郡接壤,而是隔着雍州陇西郡。

姜维的第一次、第三次北伐能够越过陇西直至凉州,可能是由于此时大权还掌握于对北伐消极的费祎,姜维之带领了万人左右的军队,不太受到曹魏的重视,或是军力较少因而在后勤补给较为困难,选择了较为灵活的路线等因素;同时,兵力较少时也并不适合与曹魏决战,取结羌胡才是较为优先的目标,姜维的第一、二、三、五、六、九次北伐的路线都是由沓中阴平道,兵出洮西、羌中、金城。

而这一路线主要经过的沿途地名如下:

牛头山(第一次);麴 山 、麴城(第二次)、临洮(第五、第九)、侯和(第九)、洮阳(第九)、钟提(第六)、狄道(第五、第六)、故关(第六)、枹罕(第六)、河关(第五)、金城(第一);西平(第三)。

253年,姜维第四次北伐,此时对北伐悲观的费祎刚刚逝世,姜维得以带领数万兵马出石营,经过在石营北方的董亭(今甘肃武山南),围攻在董亭北方的南安郡。到了256年,姜维的第七次北伐,兵出祁山,听闻曹魏安西将军邓艾已有所防备,姜维便折回,转由董亭朝向南安,与邓艾争险不克,于是向东直趋上邦,由于蜀汉镇西将军胡济失誓未能会师于上邦,姜维在附近的段谷 (今甘肃天水西南 )被击败 。 这是姜维在秦岭以西 的诸次北伐中,推进到的最东端。

公元257年,姜维第八次北伐,走了诸葛亮没有选择过的傥骆道。傥骆道的南端是傥谷(今山西洋县北)谷口,在汉中东北部,从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前往傥谷,途径乐成(今陕西城固)与兴势(今陕西洋县北)。

姜维出骆谷后,到沈岭(金陕西周至南),曹魏将领司马望、邓艾闻知,据守与长城(今陕西周至西南),姜维推进驻与芒水(今陕西周至境内),这是他九次北伐之中发生在最东端的一次,而且推进得比诸葛亮时代的北伐还要更东边。


读史君


公元238年到262年,姜维的11次北伐行动,总共取得了4次胜利,五四平手,两次败北的战绩,总体来说战绩还算过得去。

但是每征战一次,既是对敌人的讨伐,也是对自我兵力的损耗,即使做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是惯例。

依据三国志记载判断:这11次北伐,最远到达的是狄道,也就是现如今的甘肃临洮地区!

首先是4次胜利的北伐

  • 第一次北伐胜利

在公元244年,正是曹爽和司马懿夺权之时,当时司马懿被架空权力,所以曹爽也就理所当然掌握大权,但是因为此人好大喜功,为了彰显和炫耀,就在匆忙之中实行了灭蜀的计划。

这也是许久以来曹魏难得的一次进攻蜀汉的机会,作为防守方的蜀汉将领王平,利用蜀道配合险要地形的加持,为援军的感到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后来随着姜维和祎一起给于魏军重创,当时并没有追击太远,即使追过去优势也不大,这算是一次胜利!

  • 第二次北伐胜利

公元253年的第6次北伐,就在东吴的太傅诸葛恪,大举进攻魏国的时候,姜维也敏锐察觉到机会的味道,自然再次出兵北伐,但是当时因为准备的不充分,失去了持续作战的能力,也仅仅打到了南安,也就是现如今的甘肃陇西、武山一带,这也算是第2次告捷!

  • 第三次北伐胜利

第7次北伐的胜利,发生在公元254年,也正是借助魏国内乱的绝佳时机,由于夏侯玄、李丰、张缉三人及其氏族的死亡,也最终造就了这场内乱。

魏国狄道的守城将领李简,当时也由于害怕,私下里向蜀汉请求投降,这次也让姜维捡了一个大便宜,并借机斩杀了魏国将领徐质,占领了临洮和河关两地!这次也就是姜维北伐最远最彻底的一次。

  • 第四次北伐胜利

最后一次胜利是公元255年的第8次北伐,也就是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刚刚病死,姜维在此时出兵,对权力并未完全掌握在手的司马昭,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这次北伐,蜀军战胜了魏国雍州的刺史王经,从而大举进攻狄道城,但是后来迫于魏征西都督陈泰的支援,无奈撤军。

其次就是5次平手北伐

  • 公元238年,这也是姜维第一次北伐,或许是由于时机还不成熟,也或许是掌权者蒋琬的修养生息之策,当时姜维仅仅带领了几千兵马,进攻凉州南安,毕竟实力有限,当时也进一步扩大优势,只能与魏军僵持。南安(今甘肃陇西、武山县一带)。
  • 公元247年,姜维为了接应背叛魏国归降蜀国的羌族人,率军出陇右,当时魏国将领郭淮、夏侯霸与之僵持,在此没有分出胜负,当时最远到达的是如今甘肃洮水以西!
  • 时隔两年,姜维进行第4次北伐,带兵攻打雍州,后来在羌人的协助下,一起进攻雍州的各个郡县,但是毕竟当时蜀军缺乏优秀将领,仅凭借姜维一己之力,很难与魏国的众多将领抗衡,双方都小有胜负,最终也只能算平局!

  • 公元250年的第5次北伐,姜维同样联合羌族人,再一次和魏国的大将郭淮交战,当时交战地点位于洮西,最终也是因双方不相上下,没有分出胜负!
  • 257年最后一次平局告终的北伐,也就是第10次北伐,可以说姜维是捡漏的好手,再一次趁着魏国诸葛诞叛乱的时候,借机出兵秦川,魏国的将领邓艾和司马望当时也比较机智和谨慎,并没有选择正面刚,坚守着阵地不出去,最终后来双方也只能对峙于芒水,魏国内乱平定之时,也就是姜维撤兵之日。

最后就是鲜有的两次败北

公元256年,姜维出兵想要攻打南安,再次遇上了曾经的对手邓艾,哪里想到出师不利,反被邓艾倒打一耙,攻占了武城山,姜维当即改变策略攻打上邽,但是却不料被自己人坑了一把。

胡济并没有如约而至,导致蜀军遭到惨败,这次败北发生在甘肃天水西南,也就是当时的段谷。这算是第9次北伐!

公元262年,最后一次北伐攻打魏国,姜维再次与邓艾交战,交战地点洮阳侯和,现如今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卓尼县,由于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自然也导致了这次北伐的最终失利。

姜维11次北伐,最远的也就是第7次北伐的胜利,也就是如今的临洮县一代,当时被称为狄道,即使后来再次有望超越,但也因为诸多因素而止步于此!


大国布衣


诸葛亮病逝以后,姜维作为诸葛亮的高足被极力推荐给刘禅,同时反复劝谏北伐是维系蜀汉存亡的关键。刘禅也坚持北伐的战略,但在诸葛亮之后主政的蒋琬、费祎都消极的执行北伐战略,致使姜维没有大的作为。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逐步独掌军权。

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当年夏天,姜维就率领数万大军出石营,围困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军至洛门,姜维就因为粮食耗尽而退军。

此后,到263年蜀汉灭亡,在十年的时间内,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一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其中与魏名将邓艾交战五次,无一胜绩,仅有一次,邓艾坚守不出,姜维没吃败仗。

姜维北伐的功过,与本题无关,就不多说了,看看姜维最远到达了哪里吧。

叙述姜维十一次北伐的过程,豹眼实在觉得就像懒婆娘的缠脚布,毫无趣味,几乎没有一点可聊的地方,就不啰嗦了吧。根据相关的资料,简单说一下姜维最远抵达了啥地方。

姜维北伐,主要的战争区域局限在陕西、甘肃等地。具体到达了甘肃南安、洮西、洮城、狄道、段谷、侯和、沓中以及陕西秦川芒水、汉中附近地区。

从中可以看出,姜维北伐最远到达了狄道,也就是今天的临洮县,在兰州以南,属于甘肃定西市。

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维率军越过秦岭到达芒水,即今天陕西周至县渭河支流黑河,这是最接近曹魏核心经济、军事地带的地区。

姜维北伐之所以乏善可陈,因为几乎到达的都是兔子不拉屎的不毛之地,人口稀少,曹魏防御薄弱,跟集体郊游差不多,就不多说了吧。


豹眼看历史


在真正的历史上,姜维一共进行了9次北伐。姜维再怎么厉害也抵不上诸葛亮,诸葛亮差点就是打到长安了,也距离长安也不过是几百里的路程,可是姜维打来打去始终是在魏国的边疆里面,一点作为都没有,只是为了维持好诸葛亮的遗志而已。


姜维北伐的时候是从魏国西部开始,而魏国西部是河西走廊,在这个地方大概就是当今的甘肃省附近。在这里经过了连年的战争,可是姜维依然没有取得胜利,最后还是被魏国打败了,刘禅投降之后姜维也投降了,可惜的是再也没有北伐的人了。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一直都在攻打魏国的边疆,可是没有取得什么厉害的成就。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可是一直都牢记着刘备的心愿,那就是兴复汉室。刘备一直以来都把自己当做真正的汉室宗亲,汉朝就是他们家族开的,看着汉朝一步一步的衰落,刘备真实的是痛心疾首。为了改变这个汉朝倾覆的命运,刘备决定从一个弱小的人慢慢的发展起来,他再也不去卖他的草鞋了,他决定和他自己的兄弟张飞关羽等人一起去乱世之中闯天下。

经过年年打拼,刘备逐渐的拥有了一块地盘,先当上了汉中王,然后当上了皇帝。可是面对自己兄弟关羽和张飞的死,又被逐渐的放弃了,那个先攻打魏国的决定,一定要替自己的兄弟报仇,可是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改变也决定了刘备的失败,结果刘备被东吴打败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在临死的时候,诸葛亮就牢牢的,记住刘备的话,一定要好好的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有一天当上真正的皇帝。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渐渐的恢复了元气,也有了一定的兵力,但是距离讨伐天下的能力实在是太远了,和东吴相比甚至蜀国都是最弱的。所以每次北伐都是联合动物进行的,这样蜀国就算是攻打魏国也不会损失很大。

诸葛亮本来是有机会是攻打下魏国的。但是他一次又一次的错失了机会,没有按照魏延的方法去做,派马谡去镇守街亭结果让自己失去主动权最后被迫撤退,五丈原也没有烧死司马懿。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遗憾,还有所有的大事都压在他身上,终于是累垮了诸葛亮。诸葛亮实在是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了,司马懿一直都坚守不出,诸葛亮是被活活耗死的。



但是诸葛亮还是比较幸运的,在北伐的路上,他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才,那个人才就是姜维。姜维刚开始是不可以投降的,因为他非常的忠君爱国,但是诸葛亮用母亲来要挟他,而且他母亲也是非常懂道理的,知道刘备是汉朝正统,所以最后将为投降了诸葛亮,诸葛亮把他当作弟子一样培养。

最后刘禅投降了,姜维也选择了投降,再也没有北伐的了。

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可是一直把诸葛亮当做师傅一样,师傅说的话弟子就一定要誓死遵从。其实姜维也知道刘禅是不可以辅佐的,在蜀国当时那么混乱的条件下是很难生存的。为了能够北伐的话,姜维就一直没有回到朝廷内部,而是一直只守在边疆。



而且当时诸葛亮开阔了一个地盘,姜维再也是没有必要去担心粮食了,没有战争的时候大家可以去种地,有战争的时候大家就是非常强大的士兵,可以和魏国相斗争。只要这样保持下去,蜀国就能够越来越强大,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邓艾率领一支部队攻进了蜀国内部。而蜀国所有的人都劝刘禅投降了,刘禅本来还是不想投降的,但是见到所有人都这么说,最后选择了投降。


当时姜维听到了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哭得死去活来,想到师傅诸葛亮的意愿还没有完成,还有所里的士兵都在为刘备效忠,想不到他的儿子刘禅却如此无能。就这样北伐就彻底的结束了,最远也不过是达到了魏国的边疆,再也没有打下长安,也没有统一天下,三国的蜀国就这样轰轰烈烈的结束了。

你们认为姜维是不厉害?还是刘禅太无能了?那你在下面评论。


史研三国


诸葛亮生前为了光复汉室,曾五次北伐,但都没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他自己也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于五丈原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在诸葛亮死后,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姜维为实现诸葛亮的遗愿,也立志北伐,光复中原。他在诸葛亮死后于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这二十多年之间,曾参与主持了十一次北伐。


第一次是在公元238年,姜维跟随蒋琬驻扎汉中,之后率偏师出陇右,于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不久退兵,不过此战蒋琬也只是骚扰而已,并不是真的要拉开阵势打,没多久退兵属正常。南安当时属于凉州的一个郡,如今属于今甘肃陇西、武山县一带。

第二次是在公元244年,当时曹爽为建功立业,兴大军伐蜀,蜀汉大将王平在汉中抵御,姜维跟随费祎率军前去支援王平,最终打的曹爽大败。由于这场仗属于蜀汉防御之战,也就并没有打到那之说。


第三次北伐在公元247年,当时羌胡人打算降蜀,姜维为了策应他们的投降,率兵出陇右接应,与曹魏大将郭淮,夏侯霸大战于洮西,之后成功胡族首领白虎文等部大部分人迁往蜀地,达到了要完成的目的。此战是掩护胡人迁蜀,迁蜀受到了魏军阻拦,并战于洮西,洮西在如今甘肃洮水之西。

第四次是在公元249年,姜维督军进攻雍州,并依傍曲山筑城,称曲城,并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此地,以此为后方再与羌胡人一起进攻雍州郡县。魏军都督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统兵抵抗,不过后来被邓艾切断了退路,曲城也沦陷,姜维于是率重兵奔袭洮城,不过又为邓艾所所破,姜维只好撤军。姜维最后打到了洮城,洮城是在今甘肃临潭西南处。

第五次是在公元250年,姜维又是以羌人为辅助,与曹魏大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都各有胜负,洮西并未被攻克,但姜维俘虏了魏中郎将郭修。洮西如今在甘肃洮水之西。


第六次北伐是在公元253年,当时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后,姜维没有了制约,于是立马出兵北伐,并包围南安,不过由于粮尽而退。南安属今甘肃陇西、武山县一带。

第七次北伐是在公元254年,当时司马师杀夏侯玄、李丰等人使得曹魏内乱动荡,魏狄道长李简甚至密书向蜀汉请降。姜维看到机会于是再次出征。姜维占据狄道,进围襄武,最终击败魏军,斩杀大将徐质,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临洮等县,并迁县民入川,之后率军撤回。河关、临洮在今甘肃临夏与甘肃岷县一带。

第八次是在公元255年,姜维乘司马师病亡与夏侯霸、张翼再次北伐,率数万人攻魏,大破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则乘胜围狄道城。之后司马昭调整过来,派邓艾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司马孚为后援,姜维被击退。狄道城在今甘肃临洮县。

第九次是在公元256年,姜维率兵再次北伐,想乘机进取上邽,并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合。姜维与魏军交战于段谷,但胡济却失期未至,蜀军大败,姜维也因此战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段谷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第十次在公元257年,诸葛诞联合东吴起兵反抗司马昭,司马昭调走了关中兵力,关中空虚。于是姜维乘机再出兵,攻魏秦川。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到达沈岭。当时魏在此防守薄弱,姜维十分有可能拿下,可惜司马望与邓艾合力死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不得下,姜维多次挑战,魏军都不出。诸葛诞败亡后,姜维撤兵。这次姜维进军到的芒水在今陕西周至附近。

第十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出兵北伐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因为再过一年蜀汉就没了,姜维率军攻入洮阳境内,并与邓艾战于侯和,由于姜维远征补给困难,最终为邓艾所打败,损失惨重,实力大减,姜维战败后退往沓中。侯和在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


纵观姜维的十一次北伐,有不少次是相持不定,败过两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于败,但胜也和诸葛亮一样似乎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败的两次则都与邓艾有关。而且也可以看出在大将军费祎死后,姜维没了限制,几乎每年都有进行北伐,只有最后一次北伐过了五年之久。

姜维北伐大多打的是甘肃附近的地方,个人感觉打到最远应该是在第八次北伐之时,当时姜维打败王经,一路打到了狄道城这,狄道城在今甘肃临洮县。


夏目历史君


都说姜维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因为诸葛亮过世的时候,姜维并没有立刻接过权柄。真正接替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其实是蒋琬。

不过蒋琬跟诸葛亮是属于一个辈分的人,没当多久就去世了。接替蒋琬的费祎则成为了蜀汉真正掌权之人。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其实就是费祎。而且费祎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姜维并没有受到诸葛亮的指定。

诸葛亮执意北伐,为什么要选择反对北伐的费祎呢?

对费祎来说,可能这就是改变人生命运的时刻。因为费祎曾经不止一次向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反对战争的决心。

诸葛亮表面上比较恼火,其实内心是相当高兴的。因为诸葛亮明白,自己这么折腾下去,蜀汉早晚要灭亡,只有依靠费祎这种坚持发展的大臣,才能够拯救蜀汉。

蒋琬只是一个过度,诸葛亮真正中意的就是费祎。费祎虽然没有军事才能,但是治国能力他是一流的。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三国志》

诸葛亮北伐消耗了大量蜀汉的国力,他只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一统天下。可是这个愿望到死他都没有实现。

所以在寻找接班人的时候,其实诸葛亮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无法一统天下,后继之人更加没有希望了。所以诸葛亮就选择了费祎。

费祎不好战,可以说是反战的主力,有费祎来治理蜀汉,才能够让蜀汉拥有喘息之机。这个时候刘禅派来的使者已经来了,他想要知道,在诸葛亮百年之后,谁能够接替他。

诸葛亮给出的回答是蒋琬,蒋琬之后是费祎。至于费祎之后到底是谁,诸葛亮没有明说,那么费祎后面是不是姜维呢?我觉得是。

姜维真正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之志,所以成了公认的接班人。

费祎当政的时间,为蜀汉国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眼看着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费祎也是得意忘形,结果被人给刺杀了。

杀死费祎的是一个小人物,从曹魏那边被俘虏过来的郭循。至于郭循到底是谁派来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费祎死了以后,姜维接过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其实真正意义上,只有军权。当时的政权,刘禅已经自己收了回来,而且深受黄皓等人的谄媚。

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三国志》

姜维掌握军权以后,便立志要恢复中原,完成武侯诸葛亮的遗志。从这儿开始,姜维在24年里,发动了11次对曹魏的战争。

所以曹魏那边对姜维是恨之入骨啊,不管曹魏那边发生什么事情,姜维都会把它当成北伐的借口。

可惜姜维的才能比不上诸葛亮,而司马昭的才能却能跟他老爸司马懿相当。这就造成了姜维压根就不是司马昭的对手。

11次较量以后,姜维始终无法深入曹魏境内。这就造成了姜维在蜀汉非常尴尬的局面。钱是花了不少,可是事情却没怎么办好。

姜维的多次北伐,更是惹怒了司马昭。于是司马昭派遣钟会和邓艾发动了一场对蜀汉的灭国之战。

虽然蜀汉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但是的确是因为姜维太烦了,曹魏实在是受不了姜维这么频繁的骚扰,所以才会选择灭了蜀汉。

不过我们可以发现,姜维这么多年来,其实一直都在做一件事,完成诸葛亮的志向,这是姜维之所以受到后人崇敬的地方。

姜维最远打到哪儿呢?其实总是在甘肃境内折腾。

蜀汉北伐的次数实在是不少,诸葛亮有六出祁山,而姜维有九伐中原。其实姜维真正的北伐,有足足11次。

其中有10次,基本上都是在甘肃境内跟曹魏大军相抗衡的。剩下一次是在陕西境内,所以还不如在甘肃地区的斗争。

当时的陕西紧挨着蜀汉的汉中地盘,所以双方基本上是在边境相互挑战。可是到了甘肃就不一样了,姜维打到了甘肃以后,基本上都是在深入曹魏境内了。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三国志》

曹魏最偏远的地区也就是在甘肃地区。比如在甘肃陇西、临潭等地,就发生了多次北伐战争。不过要说最远的一次,应该是在甘肃的狄道,也就是临洮县地区。

这个地区在陇西西北角上,诸葛亮的手下马谡丢了街亭以后,这片地区便全都落入了曹魏之手。姜维先是攻打陇西,陇西之战没有斩获以后,姜维并没有南下,而是继续北上,估摸着是想要重新夺回街亭地区。

所以姜维带兵打进了临洮,可惜这一战姜维依旧没有取得巨大胜利。所以街亭地区也没能夺回来。实在是非常可惜。

总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才是最好的时机,姜维时期就太被动了。

蜀汉真正能够一统天下的时机,其实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诸葛亮手握斗志昂扬的兵马,粮草军械一应俱全。

而且蜀汉的出兵十分迅速,很快就占领了街亭地区。可以说是声势浩大,大有侵吞长安的意图。魏延也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可见他们都是有志向夺取长安的。

可惜这个时候马谡犯了天大的错误,丧失了街亭,也就丧失了西北地区最合适的屏障。从此以后,诸葛亮越来越被动,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到了姜维时期,人马不足,粮草不足,姜维本人的权力地位也不足。最让人头疼的是,姜维所面临的,是防备十分充足的曹魏大军。

可以说,经历了诸葛亮的北伐,曹魏那边已经怕了,所以防守非常严密。这也就造成了姜维压根就无法北伐成功。

所以姜维越打越远,越来越没有斗志。一路向北,居然连街亭都没能收复回来,难怪蜀汉朝中到处都是诋毁姜维的声音了。

《三国志》


江湖小晓生


诸葛亮死后,姜维进行了十一次北伐,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的北伐才宣告结束,前后历时25年。其中,姜维任最高统帅,亲自主导北伐达六次,前后历时达10年。

由于蜀汉地狭人乏,国力弱小,北伐的目的往往是以攻代守。诸葛亮制定的北伐策略中,上策是出兵关中,进占长安;中策是占据陇西,威胁长安。姜维北伐维持了诸葛亮的策略,但是由于出击关中困难太大,因此大多时候都是采取中策,即兵出陇西。



姜维北伐打到的最远的地方,是陇西的狄道城。这个地方位于现在的甘肃临洮,距离蜀汉的门户汉中,远达六七百公里。姜维攻狄道,是在姜维第八次北伐的时候,时间是公元255年,距离蜀汉灭亡还有8年的时间。

狄道城是陇西的郡治所在,是陇西最高大坚固的城池。该地是后来李唐的发源地,临近现在的兰州,是扼守西域和关中的咽喉。向西可以进图西域,向东可以威慑长安。

姜维远攻狄道,初期打得曹魏的陇西兵团全军覆没,曹魏雍州、凉州二州的人马损失过半,主将王经被迫退守避战。但是,姜维的目标并不在狄道城,而是在曹魏征西将军坐镇的上邽。狄道虽然位置重要,但还是有所偏远。而姜维一旦拿下上邽,则长安将是蜀汉的囊中之物,蜀汉“还于旧都”的梦想也就更进一步了。因此,当曹魏征西将军陈泰率军营救狄道城的时候,姜维趁机退兵了。



一番调整以后,姜维率主力攻打空虚的上邽。不过,这也被算作是姜维第九次北伐的事情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姜维后来围攻上邽,遭到了宿敌邓艾的阻击,且由于蜀汉另一名大将胡济的失约,姜维大败,被迫退回汉中。

因此,在姜维的历次北伐中,兵至狄道,可以说是一骑绝唱了,这是姜维北伐所到的最远的地方,也是最有可能取得大胜的一次。只不过,大概是天不佑蜀汉吧,这一次北伐,以及其后的遭遇,来势凶猛,颓势也凶猛。



苏绽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一代名将姜维继诸葛遗志,为兴复汉室基业,自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十一次北伐中有大胜两次,小胜三次,持平四次,一次大败,一次小败,总体战绩是相当不错的,相比之前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已成功将重心从之前的秦岭西县(现今甘肃陇南市盐官镇)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了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现今陕西周至县渭河支流黑河)一线。那么姜维在十一次北伐中,最远到底打到了哪里呢?此处又是现今何处呢?

姜维北伐

姜维北伐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说明,第一部分是蒋琬主政期间,第二部分是费祎主政期间,第三部分才是姜维真正独立主持的北伐。

在蒋琬主政期间有两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发生于公元238年,时蒋琬和姜维率军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久撤兵。这次北伐不过是蒋琬对曹魏的骚扰,并没有真正进取的意图。

第二次北伐是因曹魏一方主动进攻而引发的,公元244年,曹爽领军十万进攻汉中,时蜀汉大将王平死守汉中,后姜维与费祎领军前往救援,最终曹爽大败而归。

公元246年,蜀汉丞相蒋琬去世,主政大全由此交到了费祎手上,费祎历来主张休养生息,不主张北伐曹魏。然姜维北伐之心坚定,费祎也并没有强加阻拦,不过给予姜维北伐的兵马确是非常之少,每次不过万余人罢了。在费祎主政期间,姜维一共进行了三次北分别发生于公元247年,公元249年和公元250年,主战场都是在洮西,这三次北伐基本持平。

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费祎死后姜维开始接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自此开启了属于他的真正北伐。同年姜维率军北伐,再次出兵围攻南安,只可惜因粮尽而无功而返。

公元254年,姜维第七次北伐,此次北伐姜维由陇西狄道北进,后斩杀了魏将徐质,此役小胜。

公元255年,曹魏实际掌权者,大将军司马师病故,姜维趁机再次由狄道北进,此次北伐姜维大胜,于洮西大败魏将王经,后一路北进围攻王经于狄道城。这便是历史上的“洮西之战和狄道之围”。这也是姜维十一次北伐中打得最远的一次。时王经率领残部坚守狄道城,后曹魏大将陈泰领军前往救援,姜维最终撤兵。

公元256年,姜维再度北伐,然此次遇上的不是一般的将领,正是后来的名将邓艾。此役是姜维与邓艾第一次交锋,最终被邓艾大败。

次年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借机再度出兵秦川,然魏军采取坚守策略使得姜维终难推进,公元258年,诸葛诞兵败,姜维闻讯退兵。

公元262年,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与邓艾交战于侯和,后为邓艾所破,此役小败,后姜维因避黄皓锋芒前住沓中屯田避祸。

姜维北伐,最远攻至狄道城一带

姜维北伐十一次,属第八次北伐打得最为出色,洮西之战,魏军折损数万人,姜维乘势一路攻打到了狄道城一带,古时狄道便是现今甘肃临洮地区,故姜维最远打到的狄道城一带应是现今的兰州市以南,临洮县以北一带。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宋朝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在《剑门感蜀亡事》写道:自惜英雄有屈伸,危机应变亦逡巡。阴平穹寇非难御,如此江山空负人。

这首诗写的是姜维在蜀汉和曹魏最后一场战争,姜维兵败蜀汉灭亡。诗中陆游将姜维看成是英雄,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为了不辱使命,能屈能伸,希望将来可以恢复大业,只可惜英雄气短。

历史上传言姜维带领蜀汉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我们不妨聊聊姜维十一次北伐的大致过程和最远一次打到哪里。

承继师命,开启北伐

姜维的北伐是从诸葛孔明承继而来,关于诸葛亮一生中"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宏伟目标相比已是妇孺皆知。诸葛孔明生前的那些北伐,虽然名气很大,场面很隆重,客观地说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殚精竭虑的诸葛亮也因为操劳过度累垮身体,建兴十二年(234)已经五十四岁的诸葛亮,终于在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病情恶化,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离世后,姜维作为得意门徒深受器重,临危之际接过的诸葛亮的遗愿,开启艰难的北伐之旅。,光复中原。他在诸葛亮死后于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这二十多年之间,曾参与主持了十一次北伐。

主政蜀汉军务,北伐十一次

延熙元年(238)至景耀六年(263)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姜维共带领蜀汉军队进行大大小小的十一次北伐之旅。

延熙元年(238),姜维首次北伐,以蒋琬驻扎汉中,偏师出陇右,和曹魏在南安对峙,无功而返。南安是凉州下设的郡(甘肃陇西、武山县附近)。

延熙七年(244),曹魏主动讨伐蜀汉,姜维、费祎、王平联合抵御挫败曹爽,准确说这是一次防御之战。

延熙十年(247),为掩护胡人归降,姜维出兵接应与前来阻拦的魏军在洮西交战(甘肃洮水)。

延熙十二年(249),姜维发兵雍州,魏军郭淮与陈泰抵抗失败,蜀汉攻占曲城后,进兵洮城被邓艾挫败,蜀汉撤退。洮城(甘肃临潭西南)。

延熙十三年(250),蜀羌联合攻打洮西,难分胜负双方各自退兵,洮西(甘肃洮水)。

延熙十六年(253),费祎遇刺死亡,姜维一人独大,立刻北伐打到南安(甘肃陇西、武山县)。

延熙十七年(254),曹魏朝廷司马师专政人心动荡不安,姜维看借机北伐。一举打到河关、临洮随即退步,河关、临洮(甘肃临夏与岷县附近)。

延熙十八年(255),曹魏司马师病死。蜀汉发兵攻占到狄道城(甘肃临洮县)。

延熙十九年(256),姜维再次出兵北伐,蜀军与魏军大战段谷(甘肃天水)。

延熙二十年(257),姜维再出兵攻打秦川,走到芒水是强攻不下,只好撤兵作罢撤兵。芒水(陕西周至)。

景耀五年(262,最后一次北伐,姜维带领蜀军攻入洮阳,与邓艾死磕侯和,蜀军缺少粮草供应而失败。侯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

通过以上姜维的十一次北伐经历可以看出,打的最远的一次是延熙十八年(255)第八次北伐,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涨打到狄道城(今甘肃临洮县)。

临洮县古代称为狄道,今天是甘肃省定西市的一个县城。大概位置是甘肃省中部和定西市西部,因黄河上游最大一个支流洮河流经此地而得名。《汉书·高后纪》,高后七年(前181)"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东汉遂改为狄道县。

此处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兵家要地。秦献公元年(前384),秦国消灭西戎部族设置狄道县。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重新化设为陇西郡,狄道设为郡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狄道一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由于此处在西部边陲,一直都是中原汉文明和少数民族游牧文明的汇集地,经过塞北三朝、元朝、清朝的经营,使得狄道民族种类更加多元化。

临洮也正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经历,呈现出多民族杂居的特点,进而表现出文化多元化,每年这里都会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包括花儿、拉扎节等等。战国秦长城西起临洮,足足有五十公里的长度。同时,临洮文物遗迹非常繁多,其中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全部都出自此地。

通过姜维一生中的十一次北伐经历,虽然身负使命,志在匡扶汉室,但汉末三国乱世人心思定,老百姓饱受多年的战争之苦,早就厌倦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即使姜维倾尽全部的心智和体力,最终难以逃脱屡屡失败的结果。

后人佩服姜维,更多的是他身上那种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责任感,反过来想姜维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狄道成为姜维北伐路上最远的一站,只能说英雄气短,天时不与,但却是苍生之福。


煮酒君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此句中的汉是三国中的蜀国,贼是指魏国,在诸葛亮看来刘备的汉是正统,而曹丕的魏是篡汉的贼。因此诸葛亮身前六出祁山攻伐魏国,诸葛亮死后又指派姜维继续讨伐魏国。姜维先后十一次征讨魏国,胜多败少,最远打到了今天的甘肃省临洮县,也就是史书上说的狄道城。

魏国的首都在洛阳,核心地区在关中大地和河洛平原;蜀汉的核心地区在巴蜀二郡,兼有湖北部分领土。姜维伐魏,为何要走甘肃这条路呢?从汉中直接进攻长安地区不是更方便么?原来汉中到长安要翻越秦岭,这道大山是天然屏障,千里运粮过秦岭实在是太过艰难了。所以蜀汉军才选择走祁山道,这样方便行军运粮;进入祁山后可从陇西河谷(渭水)直接进入关中平原打击魏军,收复故都长安。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蜀国军事大权落到姜维身上,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并进封平襄侯。公元238年-262年24年之中,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战平四次,小败一次,大败一次。姜维第五次北伐时,与羌胡联合攻击魏军,与魏国大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打成平手,这是姜维北伐攻击魏国最远的一次。

姜维常年与魏国大战,几乎无年不伐,无月不征,原本就疲敝的蜀国更加疲敝,但是此举也骚扰得魏国无力南下灭蜀。公元262年姜维第十一次出兵伐魏,与魏国名将邓艾战于侯和,此次蜀军惨败而归,姜维领军驻扎在沓中屯田自守。经过十一次北伐,蜀国的军旅世家精英丧尽,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将;蜀国气数已尽,魏国听闻蜀国内斗,派邓艾与钟会领军伐蜀。

蜀国生内乱,宦官黄皓擅权,意图罢免姜维;而姜维也密奏后主,请求诛杀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无不愤恨的说道:吾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国土。诸葛瞻将蜀国灭亡的原因归接于黄皓擅权与姜维黩武,是很有道理的。整体来说姜维是一代名将,奈何时势不在蜀汉,故最终饮恨身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