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寶寶學說話?父母多做這3件事,寶寶語言爆發成“話嘮”

怎麼教寶寶學說話?父母多做這3件事,寶寶語言爆發成“話嘮”

1.5-2歲是寶寶語言爆發期。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同樣是18個月+,有的寶寶說話十分利索,而有的寶寶說話磕磕絆絆。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距呢?很大的原因在於父母對寶寶語言的早期教育。下面,小編總結出3個方法,幫助父母引導寶寶早說話。

怎麼教寶寶學說話?父母多做這3件事,寶寶語言爆發成“話嘮”

逐漸轉換,引導寶寶說話進步

寶寶學語言初期,都是以單字發音、到疊字發音、再到短詞連句、最後到說出完整的句子。比如,寶寶先學會說“ma”、到“媽媽”、再到“媽媽,尿尿”、最後到“媽媽我想尿尿”。

因此,父母在寶寶學會每個階段後,都要增加語言的複雜性,引導孩子逐漸說出完整的話,才能讓寶寶說話有進步。

怎麼教寶寶學說話?父母多做這3件事,寶寶語言爆發成“話嘮”

多對話,讓寶寶學會使用詞彙

很多父母以為寶寶還小,什麼都不懂,等寶寶長大後自然就會說話了,於是經常抱著寶寶自顧地和其他人說話。這就丟失了一個教寶寶學說話的大好機會。

其實,寶寶學說話的最好方法,就是與父母之間的對話。在一來一往的對話中,寶寶能迅速學會新詞彙,並應用在生活中。所以,家長不妨試試這3個方法:

(1)學習上,用識圖卡片和寶寶互動。先讓寶寶跟著複述,再提問寶寶這是什麼?

比如,拿一張蘋果的識圖卡,對著寶寶說“蘋果”。下次,再拿出這張圖片時,問寶寶這是什麼?寶寶也許就會說出“蘋果”兩個字。

怎麼教寶寶學說話?父母多做這3件事,寶寶語言爆發成“話嘮”

(2)遊戲上,多陪寶寶玩親子游戲。可以是親子合作或競爭,也可以是你提問,他/她回答、選擇或做出行動。

比如,玩摸鼻子游戲,你提問鼻子在哪裡?寶寶伸出手摸自己的鼻子,並回答“在這裡”。

(3)餵養上,一有機會就和寶寶交流。可以用提問法,求得寶寶的回應,也可以用引導法,教寶寶學會如何回答。

比如,父母喂寶寶吃飯,可以問寶寶“好吃嗎”,那寶寶一般會回“好吃”。如果寶寶不回答,父母可以引導寶寶說“寶寶,好吃的話,你可以說好吃”並示範一遍給寶寶看,讓寶寶學著模仿一遍。

怎麼教寶寶學說話?父母多做這3件事,寶寶語言爆發成“話嘮”

多去戶外,讓寶寶學習更多新詞彙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寶寶最先知道的詞彙是與身邊密切相關的事情,比如媽媽、吃飯、喝水等。

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後,寶寶對周邊事物已經“滾瓜爛熟”,只有帶寶寶多去戶外,跳出熟悉圈,接觸新事物,才能讓寶寶學到更多新詞彙。

對此,家長帶孩子去戶外可以多做這2件事:

(1)帶寶寶多去不同的地方。比如公園、湖邊、超市等。家長每看到一個新鮮事物,就和寶寶分享“今天天空好藍啊”、“這是玫瑰花”、“看,蝴蝶”等。拓展孩子的視野至大自然、小動物、各種生活物品等。

(2)讓寶寶多和不同的人說話。當小朋友、親戚、陌生人等對寶寶說話,不同的語言風格,不同於父母的常規表達方式,能刺激寶寶學到更多新鮮詞彙去表達。比如,寶寶和奶奶相處,就學會說一口流利的本地話。

怎麼教寶寶學說話?父母多做這3件事,寶寶語言爆發成“話嘮”

綜上,通過轉換語言、多對話、多去戶外,一來能讓寶寶多說話、早說話;二來能讓寶寶的詞彙量快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寶寶說話順溜,還會反過來強化寶寶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讓寶寶越來越聰明。

怎麼教寶寶學說話?父母多做這3件事,寶寶語言爆發成“話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