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在汉初并没有“急流勇退”,他还破坏了刘邦晚年最重要的谋划


张良在汉初并没有“急流勇退”,他还破坏了刘邦晚年最重要的谋划

张良画像




刘邦有没有亏待张良?

我觉得刘邦并没有亏待张良。

刘邦曾经准备让张良“择齐地三万户而侯之”,张良拒绝了,但是刘邦依然封张良为“万户侯”,食邑数超过了萧何2000户,这不能说刘邦亏待张良。

《汉书》曾记载了汉六年刘邦分封功臣,赐予功臣食邑数的具体情况,以食邑数来衡量,那么张良排名第三,而萧何则排第五。

汉六年,主要功臣食邑数:

第一、宗室刘泽,11000户。

第二、曹参,10600户。

第三、张良,10000户。

第四、周勃,8100户。

第五、萧何,8000户。

为什么张良拒绝刘邦“择齐地三万户而侯之”的建议,但又接受了汉“万户侯”的封赏呢?



张良在汉初并没有“急流勇退”,他还破坏了刘邦晚年最重要的谋划

(萧何月下追韩信搞笑图)


其实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了。我个人以为张良之所以拒绝“齐地三万户”,而坦然接受汉“万户侯”并不是“谨慎”两个字可以形容,更多是身份的确定。

所谓“身份的确定”,其实就是刘邦向张良摊牌:你究竟想做汉臣还是汉帝国的封君?

秦汉之际,封臣与封君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以商鞅为例,秦王为酬谢商鞅的功绩,特意划出了十五个城封给商鞅,商鞅从此就成了“商君”,是秦国分封的诸侯了。他和秦王的关系就从“主人和仆人”变成“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事实上不止商鞅,后来的秦相魏冉、吕不韦,他们的实际身份都是秦国分封的诸侯,和秦王是“上下级关系”而非“主人与仆人的关系”。

一直到秦始皇诛吕不韦后,才废除了这一政策。

而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时,已经分封了七个异性诸侯王,所以对于刘邦来说,不介意再分封一个小的异性诸侯王出来。

另外,张良与萧何等人身份也有所不同,严格来说,萧何、曹参等人从刘邦还是沛县亭校长时就已经算是他的下属了,别怀疑,秦朝时没有亭长职务,只有亭校长,一百二石,在县这个级别算得上高级管理岗了,肯定是比萧何的职务要高的。

而张良是韩国贵族子弟,和刘邦的关系更类似于“借调”,或者说作为韩与汉关系紧密的象征。这种双重效忠身份在汉朝以后就很少看到,但是在日本就比较常见,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明智光秀,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同时是足利将军的家臣和织田信长的家臣。

所以,刘邦在汉六年分封功臣时,张良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刘邦提出“择齐地三万户而侯之”时,这等于是刘邦对张良贵族身份以及双重效忠身份的认可,正因为刘邦认可张良不算完全的“汉臣”,所以刘邦把选择权交给张良。

对于张良本人来说,如果接受了“齐地三万户”,就意味着张良放弃了“汉臣”身份,那么,刘邦给予张良三万户,也足够报答张良之前的功劳了,之后张良对于刘邦来说,和韩信、英布、彭越这样半独立诸侯王没有任何区别。

而张良最终选择了放弃其他身份,专心做“汉臣”。

所以我们看到张良拒绝了“齐地三万户”,却坦然接受“留县万户”的封赏。



张良在汉初并没有“急流勇退”,他还破坏了刘邦晚年最重要的谋划

张良拜师图


而之所以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张良地位远远不如萧何,甚至没能进“十八元功之臣“的行列除了“诛灭诸吕”后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对史书的篡改以外(后面会说到),还和张良本人所擅长的能力有关。

正如刘邦所说,张良擅长的是“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其实是一个谋士,而非事务官,所以天下平定后,张良的作用就被弱化了,而萧何、曹参这些事务能力强的人也就冒头了。

另外一点是既然张良选择了“汉臣”身份,那么他和刘邦特殊关系也就消失了,作为普通的汉初功臣,他和刘邦的亲密度肯定不如萧何、曹参这些“丰沛元从”。

而且张良确实身体也不好,没办法向陈平那样,一直留在刘邦身边,陪他巡行四方,给他出谋划策。

这都是张良在汉初沉寂的原因,张良在汉初很长一段时间沉寂,我觉得既不是刘邦猜忌,也不是张良自己“功成不居”,主要还是因为张良的身体状况以及他本人确实没有强烈参与到刘邦决策中去的意愿。

为什么我说张良并不是“功成不居”,真的“急流勇退”?

原因就是在刘邦废太子时,张良被吕后请出山,帮吕后保住了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

这一次,张良是和刘邦进行了正面对决。

张良为了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让吕泽请出了商山四皓。而刘邦一看到商山四皓,就感叹太子羽翼既成,自己换不了太子了。

为什么商山四皓有这么大的“威力”?这在历代都算是不解之谜,司马光认为这是司马迁为了凸显太子正统性,故意美化商山四皓。

不过在我看来,张良让吕后请商山四皓出山这件事情之所以让刘邦感叹,原因在于商山四皓出山这件事背后所代表的含义远远高于这四个老头。

汉初朝堂以及地方官府是个什么情况呢?可以说天下官职几乎全被刘邦的军功贵族霸占了,《张家山汉简》里曾记载了汉惠帝时期一个三百石的县令与他两个分别只有一百二十石与一百石的下属杀害同僚的案件,案件本身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三个人竟然全是关内侯。

即使到了东汉末年,张辽投降曹操,被曹操封为比两千石的高官,爵位也只是关内侯,汉惠帝时期,哪怕一个亭长可能都是大庶长(第十八等爵)。



张良在汉初并没有“急流勇退”,他还破坏了刘邦晚年最重要的谋划

商山四皓


这种情况下,汉朝官职在几十年时间基本上被刘邦的军功臣垄断了,而非军功臣想要入仕非常难,还要被军功集团排挤。

这也是为什么刘邦派人征召商山四皓,他们不想来的原因:去了也就是陪皇帝解闷儿的存在,朝廷正经职务,军功贵族们自己都不够分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吕后请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其实是代表着以萧何、曹参为首的军功贵族们竟然默许“外人”进入未来皇帝的小圈子,同意将来“外人”来和他们分享权力。

本质上是什么?本质是萧何等“丰沛元从”集体支持吕后和太子。

刘邦虽然贵为皇帝,但是在汉初那种特殊环境里,他也知道“众怒难犯”和“势单力孤”的道理,所以见到商山四皓出现在太子刘盈团队后,他就知道自己输了。

而张良之所以站在吕后和太子一边,也是因为张良根本不看好刘邦这次“易储”,相比于皇帝刘邦,张良选择站在吕后以及汉初军功集团这一边。事后证明,这确实是最符合张良家族利益的选择;只是他没想到日后会出现周勃、陈平反水反动“诛灭诸吕”这种事。

从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张良在汉初蛰伏,并不是因为他主观上要“急流勇退”,实在是身体状况堪忧,以及找不到适合他发挥的机会。

而一旦有机会,张良完全不介意“背叛”刘邦,做出最符合自己家族利益的的选择。

《张良不入汉初十八元功之臣原因探析》、《张良“成功不居”探因》、《张良“欲从赤松子游”原因考》、《商山四皓汉初事迹述论》、《道家隐逸思想对张良影响的虚假性探究》、《从“功臣”与“社稷臣”之辩透视汉初官风之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