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入中原用啥语修史?

用户8239358834255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王朝也不容小觑,它便是元朝。 在元史之中如此记载元朝的强大,“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最终却成了一个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自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到1368年,明将徐达攻克大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元朝的国运连一百年都没到。



明朝末年,辽东女真人崛起,在努尔哈赤、皇太极这两代首领的努力下,满清变得愈发强大,最终在多尔衮的领导下,清朝入关,占领了原本属于汉人的天下。 元朝与清朝,都是外族人建立的王朝,但为何清朝比元朝多了一百来年的国运呢?

清朝立国276年,共进行了112次科举考试,从中选拔进士26849名。清朝统治者虽然防范汉人,但每隔2.5年都会开展一次科举,元朝就不一样了,其立国97年,一共进行了16次科举考试,选拔进士不足千人。 那么问题来了,元朝统治者为何对科举如此不上心呢?



原因很简单,根据 《廿二史札记》记载,“不唯帝王不习汉文,即大臣中习汉文者亦少也”,元朝的上层人士对中国汉文那是不屑一顾,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本人更是对汉文化嗤之以鼻,他曾对大臣张德辉说:“辽以释废,金以儒亡”。 忽必烈认为,强大的金国就是因为重用汉儒生,这才亡国的。 作为开国皇帝,忽必烈如此鄙视儒生,后面几位元朝皇帝纷纷效仿,这使得在元一朝,科举形同虚设。大批民间贤才是得不到朝廷重用,以至于起义军起兵时,这些人纷纷



前去投效,最终导致元朝灭亡。 反观清朝就做的很好,1644年,满清的清兵入关,1646年,清政府便开始组织科举,录取进士449人。这迅速收获了北方知识分子的效忠以及民间百姓的安稳。 由此可见,元清统治者对科举的态度迥然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国运。



而元朝他们本是用他们部落的语言去记载历史,可是他们的文字实在落后,后来又用蒙古语,但最后还是没有留下来文字历史,历史还是用汉子记录的。


历史的循环


元朝进驻中原以后,非常歧视宋人。但是治理整个国家有离不开汉人。辽史》所依据主要是耶律俨的《皇朝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取其精粹而成。《金史》、《宋史》的材料比《辽史》更加丰富。三史的修成,是各族史家共同劳动的结晶。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有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史家参与修史,这在历史上仅罕见。


木十一


公元1343年元顺帝至正三年,正式设局修史。元代所修《辽史》、《宋史》、《金史》,列入我国官修二十四史之中。元顺帝令脱脱任三史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辽史》总裁官;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李好文、杨宗瑞、王沂为《金史》、《宋史》总裁官。至正三年四月开始至五年十月以二年半的时间全部完成,三史共七百四十七卷。

《辽史》所依据主要是耶律俨的《皇朝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取其精粹而成。《金史》、《宋史》的材料比《辽史》更加丰富。三史的修成,是各族史家共同劳动的结晶。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有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史家参与修史,这在历史上罕见。

三史按历代正史体例编成,即分为纪、志、表传,但是纪、志、表却又各具特色。这是由于这三个政权各具其特点的缘故。例如《辽史》的《营卫志》与《部族表》,这是传统史书中缺少的。又如《辽》、《金》二史都附有《国语解》一卷,这也是传统二十四史中所仅有。由于契丹、女真族的语言文字逐渐为人们所不知,因此,这部分内容就成了今天研究契丹、女真文字的珍贵资料。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及他的后代子孙都没有这样的意识:利用自己的征服之便,顺势把蒙古语推广到从多瑙河到幼发拉底河,从东欧平原到长江三角洲,从喀尔巴阡山到爪哇岛的广大地域。只有用统一的文明统一的文字语言才能做到真正的完整的大一统,靠武力征服强权统治不可能长久。蒙古铁骑征服的地方多,守住的地方少就是铁的事实。在黄金家族的蒙元皇室和主要使用蒙古语言和后来诞生的八思巴文字,以畏兀儿人和蒙古人为主组成的大地主官僚阶级主要使用蒙古语和当时的畏兀儿文字,广大的汉族、契丹、女真等人民则使用汉语言和汉字。在黄金家族建立的其他四大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术赤钦察汗国、蒙兀儿印度汗国)都没有统一使用蒙古语和八思巴文字,反而以当地主要语言、文字为官方语言和文字,如新波斯口语和古波斯一阿拉伯字母、突厥语突厥文字等。

蒙元朝廷将汉语和汉语文字列为官方语言和官方文字之一。在《辽》、《宋》、《金》三史编修中,由于参与者除汉族官员外,还有蒙古等少数民族,工作交流中主要用汉语,文字编辑也主要是汉字,由于有少数民族如蒙古、契丹、女真的原始资料,故也有这些民族文字的应用。最后成书应该是汉字为主,蒙古人是统治者,可能另有畏兀尔和波斯文抄本,不知是否存世。反正我们现在学习、阅读、研究的都是汉字史籍。







张正才中医健康讲师


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后来借用畏兀儿文写蒙古语,创制了畏兀儿字的蒙古文。  到1260年,忽必烈又命国师八思巴用藏文创制“蒙古新字”,作为官定的蒙古文。因此蒙古建国前和建国后的一段历史,都是后来追述的,比较简略,也有错误。

  蒙古太宗窝阔台到宪宗蒙哥时期编成的史书《元朝秘史》,就是用畏兀儿字的蒙古文写成的。这部史书对了解十二——十三世纪上半期蒙古族历史有重要价值。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由参知政事王鹗建议,忽必烈始设翰林国史院,开始纂辑国史。至元年间又设立蒙古翰林院,专用蒙古文记录史事。这些机构的设立,使元朝除了元顺帝的“实录”缺失,其他十三帝都有较为完整的“实录”,为撰修《元史》提供了主要史料依据。

后来由于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无实录可据,明太祖为了弥补元顺帝一朝历史,派欧阳佑等十二人为采访官,到北平(今北京)、山东等地,搜集史料,以备续编。  


潮哥1495582530712


元朝期间,官方语言是传统蒙古文,后宫廷语言演变至八思巴文(类似于汉语和蒙古语之间的拼音),百姓各说各的语言。清朝期间,顺治之前主推满文,顺治以后尤其康熙皇帝大量启用汉臣,满汉通用,后来主要语言是汉语,百姓各言其说。


直到遇见以后


我国官修总共有二十四史,其中“宋”、“金”、“辽”三史为元代所修。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正式设局修史,脱脱任三史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侯斯、吕思诚为《辽史》总裁官;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李好文、杨宗瑞、王沂为《金史》、《宋史》总裁官。至正三年四月开始至五年十月以二年半的时间全部完成,三史共七百四十七卷。

《辽史》所依据主要是耶律俨的《皇朝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取其精粹而成。《金史》、《宋史》的材料比《辽史》更加丰富。三史的修成,是各族史家共同劳动的结晶。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有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史家参与修史,这在历史上仅罕见。

三史按历代正史体例编成,即分为纪、志、表传,但是纪、志、表却又各具特色。这是由于这三个政权各具其特点的缘故。例如《辽史》的《营卫志》与《部族表》,这是传统史书中缺少的。又如《辽》、《金》二史都附有《国语解》一卷,这也是传统二十四史中所仅有,由于契丹、女真族的语言文字渐渐为人们所不知。因此,这部分内容就成了今天研究契丹、女真文字的珍贵资料。

三史虽然是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但因其材料多而且现成、编纂方法正确,因此,这三史基本上反映了这三个政权的历史真实。但是,因为编纂时间太短,对材料的取舍有不精之处,由于校核不精,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错误,诸如一人两传、纪传不符、译名不一、各史互异等问题。此外,元统治者还将不利于自己的大量材料删除,比如金与蒙古早期的关系,后人就无从知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