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为何还能稳坐江山?

安守-


首先给介绍一下明朝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10岁登基,没有执政能力,所以由他的老师张居正代为执掌朝政,张居正可谓权臣,大权独揽,掌权后进行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里面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在政治上实行“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这是明朝官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使明朝在经济和政治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后来万历皇帝长大了,突然间觉得张居正老师教我的是八荣八耻,而他自己所做的却是八耻八荣,一定程度上导致万历皇帝心灰意冷,把老师坟扒了,追夺爵位,三十年不上朝,把后宫改成天上人间,从万历皇帝开始,明朝一天不如一天,也是明朝由胜到衰的一个转折点。

万历皇帝算是比较奇葩的皇帝,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还能坐稳江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所设立的内阁制度,朱元璋废丞相后,直辖六部,丞相的活都需要老朱自己干,老朱觉得太累,老朱便提拔了一批四品五品的文官,封为殿阁大学士,阁大学士的领导便是内阁首府,说白了就是皇上的秘书处,内阁的工作任务是批阅奏章,批阅之后进行票拟,草拟一个意见,皇帝进行最后的批红,内阁的大学士有一定参与权,但没有决定权或者最终仲裁权。内阁好比奥运精神,重在参与。

朱元璋发明的内阁制度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首创,明朝内阁制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英国的内阁制度,政治上的事情由内阁处理,女皇不问政治,不同点在于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专制体制下,而英国的内阁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君主立宪大环境下。很多人说朱元璋在位时,内阁并没有实权,但在纵观明朝中后期的几位皇帝,大多都疏于朝政,朝廷事务实际上大多都由内阁处理,所以万历皇帝虽三十年不上朝,内阁基本都能处理,况且万历皇帝不上朝,也可以私下里召见大臣,处理朝政,并不妨碍国家基本上的运转,接了张居正改革后留下的好底子,坐稳江山便不在话下。


历史课课代表


这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厉害之处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最终一统江山,建立明朝。又在“胡惟庸案”之后,废除丞相,自此帝国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皇帝的手里。之后朱元璋又为了监视百官,设立了锦衣卫,这个明朝最大的特务机构,听着使人闻风丧胆。

之后朱元璋为了分担下自己的工作建立了内阁,但是那个内阁只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没有什么实权,最后随着内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有着类似宰相的作用,但是绝大部分权利还是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而且明朝的内阁只是管着行政系统,明朝还有一个监察系统,那是属于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越级弹劾内阁首辅。

由此可见,在明朝的政治系统中,不会有哪一方的势力特别大从而控制朝政,他始终在一个平衡的状态,这也正是明朝的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还能掌握大权的根本原因。

大明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还能统治帝国的原因:一是没有丞相分权;二是有遍布全国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三是官场的行政系统和监察系统的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风雨奕生局


明朝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指的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

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其创造了一个二十年不上朝的世界纪录。几十年不上朝而且大权从未旁落,这就是明朝和其他朝代不同的之处,皇权从未衰落。


皇帝利用内阁和司礼监之间互相制衡,内阁和司礼监把小事直接处理了,大事上报给皇帝,由皇帝定夺。这样几十年不上朝也可以控制朝廷,这就是明朝厉害之处。不管是谁专权,只有皇帝出门,基本上能解决,皇权拥有绝对的实力。

说白了内阁和司礼监就是总经理,而皇帝就是董事长,总经理基本上把事处理好了,董事长只是在上面签个字,决定与否。


百花争艳只为你


大家好,我是历史朝代说。

很高兴能够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观点:

在明朝皇帝中,确实有长时间不上朝的皇帝,其中以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比较突出。他们不上朝的时间都长达数十年,却还能坐稳江山,就我个人认为,其主要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原因1:内阁、东西厂相互牵制

明朝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定后,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此时的皇帝坐江山,十分稳固。朱棣设立内阁后,在后来,内阁权力逐渐增大,似有威胁皇权的形势,于是设立东厂,以亲信太监领班。后来,明宪宗又增设西厂,依旧以亲信太监领班,东西厂本质上是皇帝为了维护统治和自身安全而设立的特务监察机构,爪牙遍布全国,其首领太监通常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且因受皇帝信任,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凌驾于内阁之上。因此,东西厂的运作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外部世界和内阁的监察和掌控能力,防止出现野心大臣篡权,所以皇帝能够坐稳江山。


原因2:内阁与司礼监的相互牵制

除了设立东西厂加强对内阁以及外部的监察控制以外,为了进一步限制内阁的权力,加强皇帝稳固统治,明宣宗时期,内廷宦官机构开始登上明朝的政治舞台,司礼监代理皇帝批红奏折,其首领仍旧是皇帝的亲信太监。后来,司礼监的权力越来越大,类似发展成为了内廷的决策机构,内阁权力受到严重限制。

总结:

可以看出,明朝皇帝为了稳固江山和皇帝的地位,处处打压权力膨胀的内阁,加强特务组织建设,加强对外臣民的管控,因此产生了许多宦官机构(东西厂,锦衣卫,司礼监等)。这些机构的权力由皇帝直接授予,因此机构中的宦官对皇帝负责。故而后来的嘉靖和万历黄的,即使几十年不上朝,也能够稳固统治江山,因为有东西厂和司礼监为他牵制内阁和监察全国臣民动向,有司礼监协助处理奏折。所以,皇帝即使不用上朝,也能够掌握朝廷情况,坐稳江山是很容易的事情。


历史朝代说


明朝在2000多年的封建长河中,是一朵璀璨的奇葩!朱氏子孙简直就是奇葩中的奇葩,比如有和尚、有木匠、有丁克、有独身主义者,还有一夫一妻的践行者。不上朝这件事儿,比起其它光怪陆离的极端事件,反倒让后人觉得见怪不怪。




皇帝不上朝,还能保证国家正常运行,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底子打得好。老朱是穷苦出身,当了皇帝之后生怕有人抢走金饭碗,于是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办法,废除宰相制,实行内阁制。一般情况,内阁成员从老大排到小七,老大也叫首辅。首辅有票拟权力,可是是否生效,你得找司礼太监去盖章,而司礼太监的任命完全由朱老大任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权力闭环。结果我来判,事情你得办,高,真高!



2.信息抓得牢。掌握信息就掌握了主动,两耳不闻窗外事,你咋治国理政。各朝代均有信息情报部门,远到黑貂近到中统再到CIA,古今中外历来如此。情报工作者到了大明朝,他们的名字叫锦衣卫。有次,皇帝跟大臣闲聊,昨晚你与张三李四王五四人打麻将,输了一块六,还骂娘了,有这事儿不?皇帝潜台词是,别看我不上朝,你干啥,我可都知道。大臣当场吓尿!内外大员无隐私,四面八方无死角,情报工作纯粹而到位!



3.夜宵很重要。不上课不等于不学习,我找家教!神宗万历皇帝是逃课最多的一个,但他找了最好的家教老师,前十年靠张居正,后十年靠申时行。反正我手握军权,任你前方战火狼烟,我在后宫天上人间!抗倭援朝不就赢得很漂亮么。



4.社会稳定。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改革,GDP呈现指数倍增,老百姓从古至今都很简单,有饭吃,有衣穿,造哪门子反呢。


江山史话


帝制自出现之后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权臣、门阀、将领专权都会引发政局动荡。秦二世就出了个赵高。所以历代都会有相应的应对方法。汉武帝这种级别的帝王都还任用外戚。



历代为了平衡朝中势力就会采用杀功臣、诛杀权臣、军队调配权与领兵权分离、任用外戚、使用宦官等方法。朱元璋登基后发明了一套稳定政权的方法。先是诛杀了功臣,让朝中没有了可以居功自傲的权臣。裁撤宰相设内阁,这样就变成了一个集体议事、集体领导的机构,可以相互牵制。又搞出司礼监太监和锦衣卫直接由皇帝本人执掌,用于牵制和监视大臣、封疆大吏、带兵将领等等。相当于在皇帝之下实现了多权分立、相互制约。朱元璋唯一没有处理好的是自己在外封王的儿子。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杀了功臣总得要有能放心领兵的人。尤其是北面还有强敌。



明代这套制度确实能让他的后世子孙不用太担心权臣弄权,制约机制足够有效,信息获得畅通无阻。一般情况大臣、太监都不敢愚弄、糊弄皇帝。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这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嘉靖不是不知道实情,只是不想承认自己知道而已,海瑞则非要捅破窗户纸。所以不上朝不代表皇帝对朝局一无所知,更不代表失控。否则怎么敢这么干呢?万历后期不理朝政也是因为朝局不会太危急自己的统治,所以才敢那么干。但是史书记录得似乎有些过头,不授权也不批复奏折文件,甚至说三十年不出宫门。这个记录真实性是不是有点问题,是不是有点过头了。说万历什么都不管、沉迷酒色,那为什么这一朝并没有出什么大问题,这有点不符合常理。你可以不太管,但完全不管,甚至不过问,它还能不出问题?其实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时间一长,多方勾结是一定会出现的。你的特务机构也好、太监掌印机构也好与大臣之间一定会勾结的。因为这套制度是少不了皇帝左右摇摆、收绳放绳这一环的。如果他这么也可以,那是不是完虐那些勤政还政局动荡的朝代。历史上很多勤政被冠以暴君的皇帝,比如隋炀帝。很唏嘘。



关于明史我觉得是需要重新梳理,重新审视的,因为有些东西过于离谱了。


國病


这个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明神宗明四中,也就是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纷纷三四十年不上朝,但是朝廷依然有效运转,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能力还是可以有效的控制朝廷内阁,而内阁作为一个熟练的管理证府运作的机构能够有效的去运行政府。


所以皇帝在那时只是作为一个制约内阁的象征,只要操纵好内阁,其实国家就会正常运转,毕竟内阁制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机构。


其实即便现在也是如此,无论是内阁制还是总理制,最终都是只要求汇报就可以,其他的我们只要做到行之有效的工作分派就将能够有效的运作政府。而并不会造成政府的停摆,所以即便万历皇帝和嘉靖皇第几十年不上朝,但明朝依然在运行,但很明显没有有效的控制,在某些方面,比如说东林党这一块就有,越来越尾大不掉的危害。


玉龙45825


明朝皇帝之所以几十年不上朝主要还是在于明朝实行的是内阁制度,就相当于英国的首相制度一样,只不过明朝皇帝手中的全力肯定比英国女皇要大的多,在明代,皇帝的命令如果要出皇宫必须要得到内阁的允许,如果内阁不允许,那么皇帝的命令可以直接被驳回,如果连续三次,那么这件事情就无需再议,当然内阁也不会什么事情都驳回,都会经过内阁成员商谈,以投票的形式要决定事情的执行。一项命令必须要经过大部分成员的同意才会下发下去。

到了明朝中期,除非是高级官府的任命以及关于军方的一些政策需要皇帝的首肯内阁才能做决定,其他方面的事情内阁完全有权利无需经过皇帝就可以发布政令如赈灾等等,当然大规模的灾害还是需要统治皇帝的,正式因为这种内阁制度,所以即便明朝先有嘉靖后有万历两位皇帝接连几十年不上朝,明朝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对内平息灾害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当时这种内阁制度的优势必须是在皇帝不喜欢管事的情况下,因此明代只要当政的皇帝不喜欢指手画脚,一般国家的整体趋势还是比较明朗的,比较内阁的命令都是经过多方商讨的,在一点程度上会比皇帝的直接命令完善的多。

而到了喜欢管事的皇帝手中就容易出事,如明英宗喜欢管事,明明一名将军就可以搞定的时期,偏偏要御驾亲征,结果有了土木堡之变,明末崇祯皇帝从继位开始每天就睡几个小时,结果换来的确实国破家亡。


部落文文


呵呵呵明朝的皇帝个个都是奇葩,尤其这个明神宗――万历皇帝,更是奇葩中的奇葩。怎么说呢,这家伙几十年不上朝,如此的懒政竟然没有人造反,让后人整不明白。

仔细想来无外乎三种情况,首先,明朝的东厂和西厂,这俩机构比雍正爷的血滴子牛逼,可以刺探任何人的隐私,可以先斩后奏,没人敢捣乱,哪怕有一句怨言都被“咔嚓”。其次内阁制,有一句话“三角形是最稳固地”三人组阁互相牵制,分化了权利,除了皇上谁都可以牵制对方。玩党争没有赢家,皇帝在后宫佣三千佳丽看你争我斗不亦乐乎。最后一点,皇帝用人不疑,放权得当还不被架空也算一种用人艺术。




熊大的人生时光机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却还能统治帝国?关于这个问题,只能说皇帝不上朝不代表不处理朝政,不代表对国家事务不关心,那么皇帝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理由如下。


明朝废止了宰相制度,以内阁制代替,皇权高度集中,大事小事都由皇帝说了算。

在后面的发展中,内阁首辅有了宰相的部分权利。一些重要的事物,在内阁首辅的带领下,讨论出一个结果,然后交与皇帝,皇帝阅览后,再做出批示。



自明朝成立后,就成立了专属皇帝管辖的锦衣卫,后面的皇帝又加以发展,增创了东厂和西厂。这些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权力很大,他们可私自执行一些特殊任务,如侦察、抓捕、审讯等,对于藩王和大臣的一举一动,他们了如指掌,一旦发现有丝毫的叛逆,便会立即将其逮捕,并告知皇帝。



明朝时期皇帝,太监,内阁三者相互制约,正是这样才使得就算皇帝不上朝,也能统治国家,也能对所有大小事情了如执掌,无人敢叛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