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聽到蘇德開戰,積極對蘇備戰,日軍為何又放棄進攻蘇聯?

籃球運動員協會


在歷史上,蘇德戰爭爆發以後日軍確實認真考慮過對蘇開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個想法始終沒有變成現實,這讓後來很多人感到奇怪。實際上,當年日本人放棄北上,而是選擇了南下並非心血來潮,也不是簡單的陸、海之爭造成的戰略性偏差。這包含了日本人對歷史因素、自身情況、戰略考量等多方面的深思熟慮。

實際上,日本人北上的想法由來已久,無論是張鼓峰之戰還是諾門坎戰役都是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的產物。但是,這兩次戰役都是以日軍失敗宣告結束,尤其是諾門坎戰役,更是讓日軍認識到了自己與蘇軍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所以,當蘇德戰爭爆發以後,雖然日本人很積極的備戰,甚至還組織了規模空前的關東軍特別軍事演習,但是此前的慘痛教訓始終讓日本人不敢輕舉妄動。

當然,日軍之所以沒敢輕舉妄動還主要是因為對面的蘇軍實力強大。儘管經過關東軍特別軍事演習的動員,但是關東軍無論是在總人數上還是技術裝備上都和對面的蘇軍有著不小的差距,僅僅坦克一項就是400:2700,根本不是一個量級。實際上,日軍對蘇開戰有個前提就是德軍能夠迅速取得勝利,而當蘇德戰場進入冬季以後,日本人已經明白這場戰爭已經沒戲了。

另外,日軍停止對蘇作戰準備,選擇南下還有個更現實的因素。那就是北上得不到任何實際好處,只能是為德國人火中取栗。相之下,南下則可以得到日本國內急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這也是日本國內南下派的主要目的。而且相對於強大的遠東蘇軍,西方在東南亞的軍事力量簡直不值得一提。兩害相權,日本人選擇哪個是顯而易見的。


洗耳翁


沒法打!

咱們還是那句話,戰爭,不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說打就打了的。打仗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1939年通過諾門坎戰役日本人認識到了自己的武士道精神幹不過蘇聯的坦克、大炮,從那時候起,他就放棄了和蘇聯打仗的想法。後來又和蘇聯簽訂了中立條約,以避免和蘇聯交手。

日本人選擇了不和蘇聯開戰,在後來的許多年裡,他也就沒準備和蘇聯開戰。因為他沒準備和蘇聯開戰,也就沒建設一支能和蘇聯作戰的軍隊。蘇德打得激烈的時候,日本手裡並沒有適合與蘇聯作戰的軍隊,自然就沒法打蘇聯。

想和當年的蘇聯打仗,很明顯,你的軍隊得是重型裝甲集群。你得有重型坦克,厚裝甲,大口徑主炮。還得有大量的火炮、汽車、裝甲車......

二戰期間蘇聯在西伯利亞地區一直保持著100萬以上的精銳部隊。幾千輛坦克,一萬多們火炮,幾千架戰鬥機。日本想打蘇聯,最起碼,最低最低,也得拿出300萬人規模的裝甲部隊。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能被機槍打穿,在蘇聯的坦克炮前,跟紙一樣薄。蘇聯坦克一腳油門能撞翻日本坦克。而日本坦克的主炮也根本打不動蘇聯坦克。日本要想和蘇聯打,得重新設計新式坦克,能和T34-85正面交鋒的坦克。然後這種坦克得生產1萬輛。大口徑火炮,也得生產兩萬門。戰鬥機也得1萬架。衝鋒槍、半自動步槍、火焰噴射器......這都得有。

造坦克說的容易,其實得從挖礦挖煤開始,鋼鐵廠都得新建,培訓工人、設計圖紙......三年五年啥成果都看不著。十年,礦山、工廠、運輸、設計......都運轉起來了,才能看見坦克出廠。然後還得訓練部隊使用,修改、量產......這都需要大量的:時間。憑空出來1萬輛坦克,部隊使用純熟了,都得5年。

由於日本沒準備和蘇聯打仗,他也就沒建設這樣一支重兵裝甲集團。

當時的日軍依然是一支以三八大蓋、刺刀和依靠兩隻腳的輕裝步兵部隊。

開這種坦克進攻蘇聯,那就不如開著“玩笑”去了。瓦西里急眼了空手都能把這玩意掀翻了。

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生產的輕型坦克,在蘇軍坦克炮前面跟紙一樣薄的那種坦克,總共也就在3000輛之內。問題是這些坦克他還得拿出一部分到太平洋上跟美軍打,再拿出一部分到中國內地......和蘇聯差距太大。

日本這種輕裝人肉部隊如果去進攻蘇聯,屬於典型的作死。而且即便是這種人肉部隊,日本在最巔峰的時期,在日蘇方向,也只有100多萬。和蘇聯的人數不相上下。日本讓自己這120萬輕裝關東軍去進攻120萬蘇聯西伯利亞重裝坦克集團,那是瘋了。

關東軍一直被抽血,不斷有部隊被派到太平洋戰場,不斷的被美軍消滅。最後的關東軍只剩下70萬老弱病殘。如果他在全盛時期去進攻蘇聯,不論勝負,太平洋戰場那邊都無法堅持。要是在蘇聯被殲滅,兩線更是都完了。

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領土廣闊,真打起來,戰線會非常的漫長

德國打蘇聯,失敗的很大原因是因為戰線長,拖累了進軍速度,補給跟不上。實際上要是跟日本這邊比,蘇德的戰線短的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德軍的機械化程度比日軍高出2個數量級,蘇德戰場鐵路、公路也比日蘇方向,西伯利亞這邊強百倍,結果戰線長的問題都能拖死德國。日本這邊的難度就沒法算了,得是天文數字。

實際上咱麼上面說的日本建設300萬的裝甲集團部隊用來進攻蘇聯,遠遠不夠用。

這種部隊對後勤的依賴非常嚴重,汽油、彈藥、維修耗材、食品藥物......要源源不斷的跟在後面。補給線要是斷了,前面的部隊也就趴窩等死了。在西伯利亞方向往蘇聯內地打,幾千裡的戰線,走幾百裡就得建立一個後勤保障基地,建立工事,留下部隊防守。要不然前面衝的興高采烈,人家繞到後面把基地端了。

日本想進攻蘇聯應該是300萬的裝甲集群打前鋒,後面還得500萬的步兵分散在補給線上做保障。以日本的條件,300萬裝甲集群屬於做夢,500萬步兵還是做夢。他資源有限,雖然佔領了朝鮮半島和大部分中國,但這些地方生產力太低,導致日本根本沒有實力打造一支均衡型部隊。只能是有取捨,有輕重的發展。而日本最終取的是海軍,舍的是陸軍,重海軍輕陸軍。把大部分的資源都拿去打造海軍,去造航母、戰列艦......這就導致他陸軍和其他歐美強國比,非常的弱。

就這麼一堆鋼鐵,拿去造航母,就不能造坦克......

日本想進攻蘇聯,至少得提前15年做準備。第一點,就得是先把航母、戰列艦、潛艇......停了、拆了。然後造坦克、大炮、戰車以及鐵路。15年,才能打造出這支300萬人的重甲集團。但這樣一來,他的海軍就又不見了,也就沒辦法在太平洋上和美國人打了。

當時日本只能是二選一:建造陸軍打蘇聯或者建造海軍打美國。

最後他選擇了後者。那他也就是自動放棄了前者。等到蘇德戰爭爆發,德國初期打的非常順利,日本再想改變策略就已經來不及了。如果他最開始選擇的是建設陸軍,不要航母、戰列艦那些東西,造出來1萬輛重型坦克,等到蘇德戰爭爆發,他在東方來個300萬裝甲部隊+500萬步兵抄蘇聯後路......二戰歷史恐怕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只不過這樣一來,他沒有海軍了。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依然要參戰,依然要跟日本打,到時候日本沒有海軍,美國就可以直接打到日本家門口。到時候他還是玩完。沒等他打到莫斯科,東京先丟了。


銳度何老師


積極備戰是真的,但是諾門罕戰役後日軍根本不敢跟蘇聯打了,原因就是被嚇破了膽。

儘管國內很多別有用心的噴子靠造謠和腦補噴蘇聯,說什麼蘇聯出兵東北不是為了幫中國,蘇聯掠奪東北比日本都狠,什麼滿洲國蘇聯第一個跳出來承認。。。把蘇聯描繪的比日本侵略者都要可惡,咱也不知道這是屁股站在哪邊。但是你必須承認,蘇聯在遠東軍事實力的存在把整整70萬裝備齊整,機械化程度最高的關東軍約束在了東北,給中國軍隊減輕了巨大壓力。即便蘇聯沒給過蔣介石那100個步兵團的軍事物資,沒出過航空支援兵幫國民政府打仗,光憑這一點,蘇聯對中國的抗戰是有很大功勞的,客觀上就是如此。

現在說說諾門罕戰役對日軍的震撼。歷經諾門罕一戰後,日本高層算是徹底認識清楚了日本和蘇聯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蘇聯在1939年時整個重心都放在即將到來的蘇德戰爭上,但在遠東依然部署了幾十個師的兵力。諾門罕戰鬥投入戰鬥的蘇軍很多都是入伍不久的新兵,在作戰素養上遠不如日軍。但在炮兵、裝甲部隊上則是比日本強得多。此外,後勤保障方面蘇聯比日本強一大截,原本是勞師襲遠的蘇聯在物資運輸方面反而比關東軍都要強,比如蘇軍彈藥消耗達到31,000噸,相當於庫爾斯克戰役消耗量的15%,遠遠超過日軍。實際上日本後勤補給從海拉爾到諾門罕只有180公里,而蘇聯最近的鐵路距離諾門罕也有750公里,但物資輸送卻是蘇聯大於日本。所以二者後勤上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諾門罕戰役中的BT系列坦克

諾門罕戰役後期,局勢幾乎變成了一邊倒。蘇聯儘管BT坦克戰損驚人(500多輛損失了280輛),但實際上都是在強攻的路上損失的,而且憑藉坦克部隊的快速突擊,蘇聯在戰略上獲得了很大優勢。戰役後期蘇軍南北兩翼在諾門罕實現合圍,兩個日本關東軍師團(第7師團及第23師團)的主力如果再不撤退就是被包餃子了。所以表面上看雙方打成平手,實際上日軍處於下風,蘇聯只要願意,甚至可以直接追擊到東北境內。

諾門罕戰役中被俘虜的日軍士兵和武器

諾門罕戰役中繳獲的日軍鋼盔


諾門罕戰役初期,蘇軍損失大於日軍,整場戰役下來,日軍滿洲國軍的實際損失已經超過蘇蒙軍。這事以後,關東軍植田謙吉辭職,23師團長小松原道太郎被轉為預備役,日軍被俘軍官遣返後均被勒令自殺。從此以後關東軍只能乖乖呆在東北,甚至抗聯在東北的抗日活動支撐不住後撤到了蘇聯,關東軍也不敢有啥動作了。


紙上的宣仔


二戰爆發之前,日本積極對蘇備戰是確有此事,但是1941年6月蘇德戰場打響之後,日軍為何又放棄進攻蘇聯了呢?

其實並不是日本放棄了進攻,而是人家就沒打算進攻蘇聯!

問:那張鼓峰和諾門罕戰役是怎麼回事?

說白了,張鼓峰和諾門罕戰役只是日本對蘇聯的試探性的攻擊,但是結果出乎日本人所料。

諾門罕事件直接成為了日本最大的一次失敗,死傷人數高達5.4萬,日本舉國震驚!

問:哦,這樣子說日本沒有趁機進攻蘇聯原來是被蘇聯戰鬥民族給打怕了!

如果這樣子解釋,未免太片面了,甚至說是錯誤的。

諾門罕戰役日本雖然經歷了一場慘敗,但是日本真的就被蘇聯打怕了嗎?

(這裡不是為了抬高日本什麼的,只是想做個客觀分析)

說日本怕了蘇聯的其實是真的小看日本了。

法西斯日本和納粹德國一樣,是一種軍國主義民族凝聚力相當高的國家,當時的美國何其強大,日本還不是發動了“珍珠港”事件挑起了太平洋戰爭?

就連德國宣佈投降後,遠東的日本還曾打算搞個“一億玉碎計劃”來個不死不休,直到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丟在日本臉上才肯投降。

可見,日本並沒有想得那麼簡單,蘇德戰場爆發,日本選擇“南下”而不是“北上”夾擊蘇聯是有自身的歷史侷限性的。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它挑起戰爭無非就是獲取戰略資源。

蘇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雖然也存在十分豐富的石油資源,但是日本即便佔領了那裡,開採難度太大,百害而無一利。更何況,日本想要佔領蘇聯遠東地區至少會賠上一半以上的關東軍。

這種賠本買賣它不會做。

北上無利可圖,南下對日本來說卻是“意義重大”。

一,在東南亞地區,那裡有豐富的戰略資源是日本所需要的,比如橡膠、石油、礦產等等。

二,當時西方老牌殖民帝國在東南亞有大量的殖民地,然而蘇德開戰之前,日本的大哥德國已經在歐洲大陸橫掃了各國,這些老牌殖民帝國根本沒有力量來打理亞洲事務,絕佳時機,野心勃勃的日本豈會浪費?

三,英國本土遭受重創和壓制,蘇聯在遠東地區也保留著客官的軍事力量。

四,日本雖然佔領了我國東北三省,但是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深深牽制著日本,令日寇始終不能安定。據記載,日本前期投入了24個師團入侵中華,後來因為病例不足增加到了36個師團。雖然日本在東北有著75萬關東軍,但是因為八路軍和國民軍在華北地區的英勇鬥爭,生生把日本給牽制住了。

後來美國總統羅斯福都說:如果沒有中國的抗日戰爭,日本將會多出100萬軍隊進攻英美,那是不可想象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蘇德戰場打響,日本出於戰略目的選擇“南下”對他們來說雖然是比較好的選擇,可惜的是,他們“南下”的途中遇到了我們——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民族,註定他們是失敗的!


白衣青象


戰爭是國家、民族、利益集團矛盾不可調和的必然產物,它首先需滿足政治、經濟需求,其次才是人無窮無盡的奢望。蘇德戰爭爆發,日本當然考慮過對蘇聯發動進攻,但思前想後下卻收起放蕩的心,老老實實遵守《日蘇中立條約》,這是它從世界格局、國家層面和軍事實力對比的考量結果。

首先應尊崇我們的先輩,是他們獨抗的勇氣、不投降的意志與巨大的犧牲讓日本深陷戰爭泥潭。到1939年日本70%軍費投入中國戰場,但戰爭的結束卻遙遙無期!而亞太地區日本公開與潛在的敵人——蘇聯、美國養精蓄銳虎視眈眈,還明裡暗裡提供軍事經濟援助,借中國之手消耗日本孱弱的國力。

要進一步擴張,或遲或早必然會與蘇、美髮生劇烈碰撞,無論北攻蘇聯還是南攻英美,日本都沒充足經費完成陸軍或海軍的轉型升級,抽調出足夠的兵力。1940年3月日本陸軍省和參謀本部聯席會議上,決定如果40年內不能結束中日戰爭,則日本應於41年初斷然進行戰略收縮,至43年應僅保留上海周邊和平、津、蒙疆地區,以此來節約軍費實現下一目標。但這僅存於幻想,日本沒足夠的勇氣膽略付諸實施,也就只能負重蹣跚前行。

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慘痛的失敗(至於日軍到底死了多少人,去旅遊的觀眾們可去靖國神社查看下,超過1.8萬),讓日本陸軍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與蘇軍裝備上的差距。這致他們認為只有駐遠東蘇軍從30個步兵師減至15個、坦克數從2700輛減至900輛、飛機從2800架減到1000架,日本才可以發動進攻。而事與願違,即使蘇聯從蘇德戰爭爆發後的6月29日開始西調部隊,但遠東蘇軍不減反增,從70萬擴充到年底的130萬,擁有坦克2124輛、飛機3193架。其戰爭計劃安排甚至包括海參葳、伯力失陷後如何開展游擊戰爭。從7月13日日本開始對蘇戰爭準備,關東軍從35萬增至85萬,但坦克不過區區300餘輛,飛機寥寥500餘架,憑這實力,再相信意志決定論的武士道們也會猶豫再三、望而卻步。

7月24日日本進佔法屬印度支那後,美國要求日本撤軍,28日起聯合英國、荷蘭凍結日本海外資產,實施包括石油在內的物資禁運。29日談判中美國更要求日本停止擴張,從中國大陸撤軍,退出德日意三國同盟條約。8月美國增兵菲律賓,加強夏威夷守備。

8月初,日本參謀本部二科認為德國41年內不能結束對蘇戰爭,42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8月6日,向來水火不容的日本陸、海軍統一意見:一繼續作對蘇戰爭準備,二避免開戰。9日,日本陸軍省決定放棄年內對蘇戰爭,並預備南下。

10月16日近衛內閣總辭職,向來主張南下的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出任首相,也就最終讓北進派失去市場。


歷史扒糞機


日本並不是沒有打過對蘇聯的念頭,只不過蘇聯給了日本一次深深的教訓,在加上美國外部條件的存在,所以放棄陸軍北上蘇聯而選擇海軍出擊美國的策略。

蘇聯給予日本最慘痛的教訓——諾門罕戰役

日本關東軍在出兵佔領了東三省,並建立起偽滿洲國後,對於日本此後是南下還是北上的戰略佈局日本陸軍曾有非常大的的爭議,而最終是日本的關東軍佔據上風,極力請求北上攻打蘇聯。

當時德國迅速閃擊波蘭,並對蘇聯虎視眈眈。因此最後關東軍幾乎是傾盡一切武裝力量寄希望於一戰打敗蘇聯。而蘇聯也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局面,所以決定對於日本關東軍進行一次全面、深通的教訓。由次也就有了諾門罕日本關東軍慘敗,關東軍唯一的裝甲師團覆滅,打消了日軍北上的野心。



而日本海軍決定對美國動手,也是由於當時美國對於日本在東亞的動作太大(當時的日本幾乎快控制整個東亞),所以美國決定對日本施行石油禁運,要知道石油一直都是國家發展的命脈,這一招釜底抽薪也讓本來對美國不滿的日本軍人下定論決心。


在美國對日本施行石油禁運不到3個月,日本海軍就對美國不宣而戰,直接空襲了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

可以說,從日本海軍空襲美國珍珠港的這一刻起,日本法西斯就拉開了滅亡的序幕了。


這個歷史很正


這是因為日本提倡建立的是東亞公榮圈,大概範圍就是韓國,朝鮮,中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老撾,緬甸等,這是其一。其二是德日兩國互相默許瞭如何劃分亞洲,德國想取得當時蘇聯在中東地區的豐富石油,日本想取得東亞的各種豐富資源。其三日本的武器裝備對於蘇德兩國來說相差甚遠的,德國看不上,日本得罪不起,如果日本幫忙了,最後取得了勝利,那也是隻能劃分得蘇聯的東邊寒冷地區,戰略價值不高。


天賜雷神


蘇聯部署了130萬兵力在遠東,其實精銳都調到了西線,其實那130萬人都是老弱病殘,日本人的情報偵查不準確,所以放棄。


鬥堰衝


答,二戰時期,日本🇯🇵是一個海軍和陸軍不和的國家,陸軍以北進作為主導思想的佔多數,不過在諾門坎失敗後,沒有話語權。而南下派是以海軍,以襲擊珍珠港獲勝以後!在東南亞一帶戰績俱佳而獲得主導權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