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中醫的力量-讀《走近中醫-對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有感


相信中醫的力量-讀《走近中醫-對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有感

1.書名:《走近中醫-對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3.發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版次:2004年5月第1版 2018年10月第28次印刷

5.語言:中文

6.類別:醫學類

7.學習時長:8天

8.學習方法:視讀

9.閱讀時間:2020年1月22日~2020年1月29日

10.好句摘抄:

⑴中國古代醫學家在探索生命與疾病奧秘的過程中,創造出了“整體-平衡“的研究方式,認為人是一個各組織、各器官協調平衡工作的整體,任何疾病都是整體平衡收到破壞的結果。有了整體-平衡這個標尺,就可以通過疾病表現出來的各種症狀,判斷疾病對人體的整體平衡破壞的環節和程度,最後得到對疾病的本質性認識(也就是診斷),根據這個認識,我們就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恢復被破壞的整體平衡(也就是治療),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辨證施治”。(第一二頁)

⑵正確看待化驗檢查,它可以成為中醫“望、聞、問、切”的延伸,在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指導下合理運用化驗檢查手段,使之服務於“辯證”過程,也將使中醫得到新的發展。中西醫要如何結合,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思路。(第0一五頁)

⑶所謂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滋生作用。所謂相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作用。(第二六頁)

⑷在這種整體-平衡理論指導下,中醫學提出了一個與西醫學迥然不同的健康與疾病的概念,那就是不再把單個的化驗、檢查指標作為判斷健康與疾病的標準,而是將機體的內在的整體平衡狀態作為判斷健康與疾病的標準。(第三一頁)

⑸我們看中醫的處方,有時候藥物很簡單,效果卻很好,因為中醫在開處方的時候,開的不僅僅是藥物,其中還蘊涵著自然和宇宙的法制,所以我們學中醫時經常強調一個“悟”字,“悟”什麼?就是去“悟”其中蘊涵著的自然與宇宙的法則。(第一二六頁)

⑹中醫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人體和疾病,其依據就是:人體外在的生命活動實質上是內部臟腑活動的結果,所以當臟腑功能發生障礙或變化時,也必然會在機體外部表現出各種徵兆。我們可以對這些徵兆進行研究,使它們和機體內部臟腑功能的變化一一對應起來,這樣,只要運用各種手段來發現疾病在人體體表的徵兆,就能推斷和分析出內部臟腑的病變情況。望診正是發現疾病徵兆的手段之一。(第一三三頁)

⑺元陽的虧損,一則先天稟賦不足,二則後天損耗過度,如房勞、起居、勞累、過食冷物以及藥物損傷。(第一九九頁)

⑻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僅僅是現在提得較多的木通,任何一味中藥如果使用不當,都存在著副作用。(第二一四頁)

⑼我們在學習中醫時不單單要學習藥物的性能主治,還要學習和留心藥物的使用方法,明明是一個對證的藥物,但如果使用不得法,也會導致藥物效果的下降或喪失。(第二二零頁)

⑽中藥能治療各種疾病,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偏性,這個偏性是恢復人體內在平衡、治癒疾病的關鍵所在。中藥的偏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藥物的“氣”,而是藥物的“味”。(第二二五頁)

⑾一般來說,主要有酸、苦、甘、辛、鹹五種,所以也稱為“五味”。(第二二六頁)

⑿所以認識中藥不能只盯在幾個有效成分上,而要去思考它的自然特性,思考它的四氣、五味以及歸經,這樣才能很好地使用這些中藥,真正發揮中藥神奇的功效。(第二二九頁)

⒀但我認為,絕對不能只考慮中藥的有效成分,而是要從藥物的自然特性、天地造化上去思考和研究。(第二三四頁)

⒁所以中醫的治法總的來說離不開兩個原則,那就是“補正”和“驅邪”。(第二五零頁)

⒂人體就像是一個國家,要保證國家的安定和繁榮,除了要應付外協的入侵,還需要維護內在的平衡。人體內的各個臟腑就像是國家的各個職能機構,只有這些職能機構團結、協調地運轉,國家才能不斷髮展和進步,如果這些職能機構各自為政,那國家就無法正常運轉。(第二八六頁)

⒃張仲景對疾病的治療不但注重辯證選藥,還非常重視藥物的服用方法以及疾病的飲食、起居的宜忌,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對疾病全方位的、綜合的、立體的治療體系,無怪乎他被後人稱為“醫聖”。(第二九四頁)

⒄我們講中醫在疾病的認識上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就因為中醫對疾病的認識是建立在“整體”上的。那就是把人體各個臟腑看成是一個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整體,把單一的臟腑功能放到人體的動態平衡的整體中,把單個的人體放到廣袤的宇宙和自然中去探討、去研究,這就是中醫的整體觀!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正確、全面地認識疾病,才能真正從本質和根源上把握疾病,才能真正迅速、有效地治療疾病。如果拋棄了這種整體觀,那我們就拋棄了中醫的精髓,也就無法獲得好的療效。(第三一五頁)

11. 讀後感:

今天讀完了《走近中醫》這本書。有時想想很奇怪,自己本身是理工科出生的人,但骨子裡一直喜歡文學,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自己也願意靜下心去看,對於書中出現的生詞也會一一查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喜歡,所以願意享受閱讀的過程,對本書中的觀點多有認同。

中醫,在我們身邊的人的心目中,都知道是好的。但從日常接觸的頻率來看,還是西醫接觸得更多。那中醫對我們又有何意義?中西醫爭論近百年,這兩種治療思路的差別還是非常大。

西醫更多側重細節,從小處入手,中醫側重整體思維,用藥如治兵,按照自然、天地的思維。兩者不能說水火不相容,但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與普通老百姓接觸較多的是西醫醫療體系。現代醫學的進步,特別是西醫的進步,更多地是光電檢測設備的進步,醫學原理似乎並沒有特別大的突破。中醫貌似沒有這方面的進步,但中醫護佑華夏幾千年,難道其療效不好?非也!那為何黑中醫的很多?這就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那《走近中醫》對於我這樣的人,其更實在的意義又是如何?我想讀完此書,最大的收穫,不是理解中醫藥方,而是理解中醫的原則,治病的理念。中醫非常科學,我們雖然不注重研究病毒、細菌,但我們注重研究產生病毒、細菌的外界環境,並設法去消除這種環境,到時病毒、細菌自然就難以生存,人的疾病也會消除。從整體入手,可謂大巧若拙。雖然,中醫不會產生從細微角度的方向研究,但遵循自然特性、遵循天地宇宙,然後才去用藥,就會取得良好療效。這就是中醫的神奇和高明之處,也是本書給我的最大體會。

願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