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西漢司馬遷上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司馬遷生於龍門,在黃河北邊、龍門山的南邊過著耕種牧畜的生活。十歲時就研習誦讀古文經書。二十歲時,開始向南遊歷長江與淮河一帶,登臨會稽山,察探禹穴,勘察九疑山,泛舟在元水、湘水之上。再向北渡過汶水和泗水,來到齊、魯的都市中講學考察孔子所遺留的風教,在鄒縣、嶧山進行鄉射大禮。在鄱縣、薛縣、彭城這些地方遇到過困難,再由梁地和楚地回到家鄉。於是司馬遷被任命為郎中,奉命出使,向西討伐巴、蜀以南地區,向南巡視邛、笮、昆明這些地區,回到朝廷覆命。元封元年,漢武帝舉辦封禪典禮,但是太史公有事在洛陽滯留,沒能參加這場典禮,因此心中不滿,病情危重就要死去。他的兒子司馬遷恰好在此時出使歸來,在洛陽見到了父親。太史公抓著司馬遷的手哭著說:“我們的先人,是周朝時的太史。早在上古的唐堯和虞舜之時,就曾擔任南正、北正,功名顯赫,主掌天文。

中國古代名人傳,西漢司馬遷上

後世漸漸衰落,祖先的積業會斷絕在我的手中嗎?你倘若可以再擔任太史,那就能夠承接我們祖先所從事的事業了。如今皇上繼承了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在泰山進行封禪大典,我沒能隨行前往,這就是命運啊!是命運啊!我死了之後,你一定會成為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記我本打算完成的論著。孔子修編過去的典籍,重振被廢棄敗壞的禮樂,論述《詩》《書》,撰作《春秋》,而學者們至今仍以此為依據。自魯哀公捕獲麒麟到現在的四百多年,諸侯之間都互相征伐吞併,史書都被丟棄而斷絕。如今漢朝興起,天下統一,這期間的民主賢君忠臣為道義而死的人士,我身為太史卻並未加以論述和記錄,斷絕了天下傳承的歷史文獻,這讓我感到十分惶恐,你一定要記住!”司馬遷低著頭流著淚說:“儘管兒子不夠聰敏,請允許我詳細地論建記載先人所整理編輯的史料佚聞,不敢有絲毫缺略。

中國古代名人傳,西漢司馬遷上

太史公司馬談去世後三年,司馬遷做了太史令,整理收集歷史書籍和國家收藏在石室金匱中的書籍。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五年後,恰好是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日的早晨冬至,漢朝更改曆法,天子在明堂中舉行儀式宣佈改歷,祭禱上天,遍告群神受命進行著記。太史公司馬遷說:“先父曾說過:‘自周公去世以後,五百年而誕生孔子。孔子去世之後到如今已經五百年了,有能夠繼承清明盛世,訂正《易傳》,接續《春秋》,推究《詩》《書》《禮》《樂》的精義而有所著述的人嗎?他的用意就在此吧!就在此吧!小子我怎麼敢草率辭讓呢?上大夫壺遂說:“過去孔子為何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說:我曾聽董仲舒先生說:‘周朝的王道衰敗不堪,孔子做過魯國的司寇,諸侯都妒忌他,大夫們阻攔他。

中國古代名人傳,西漢司馬遷上

孔子知道自己的提議不會被採納,自己的主張也無法實施,因此將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期間的二百四十二年中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分辨是非,為評判天下是非提出了一個準則。貶責昏庸無道的天子,指斥胡作非為的諸侯,聲討禍國亂政的大夫,以此實現國家的大事而已。孔子說:‘我想要是記載以空洞的說教,不如舉出一些史實與人物來,這樣就能讓道理更加深切顯明瞭。《春秋》這本書,向上闡明瞭三王時的治道,向下辨別了人事的紀綱,分辨嫌疑,判明是非,論說斷定那些猶豫不決的事,讚頌良善之事,貶斥為惡之事,尊敬賢才,擯斥庸人,讓滅亡的國家保留下國名,令斷絕的世系找到繼承的後嗣,補救衰敝的,振興廢置的,這才是王道最重要的綱領。

中國古代名人傳,西漢司馬遷上


《易》論述了天地、陰陽、四時和五行,所以專長在於變化;《禮》規範制約人倫,所以專長在於行事;《書》所記的是先王的政事,所以專長在於政論;《詩》所記錄的是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專長在於諷諫;《樂》是論說音樂的經典,所以專長在於使人和諧;《春秋》主要論辨是非,所以專長在於幫人辨別是非。所以《禮》主要用於節制人們的行為,《樂》主要用於引發和諧,《書》主要用於述說政事,《詩》主要用於表達情意,《易》主要用於講述萬物變化,《春秋》主要用於講述三王舊事。安定亂世,讓它回到正統,沒有別的著作能比《春秋》更切實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