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在明朝初期移民安徽是怎么回事?

李彬53609674


中国北方,如山东、河南河北这些地方,历来就是北兵南下的杀戮之地,所以人口的迁徙,实在是很普遍的事件。明朝之前的宋、金、元,在这块地域打了多少仗,杀了多少人,恐怕永远都没人能说得清楚。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历代都有中原人往南跑,而安徽,就是山东人南下的第一站。

既然如此,明朝初年的安徽,怎么还会成为一个人口不足的区域,需要从山东移民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血腥的元末战争。当年刘福通带兵起义,拥立了小明王,都城就在安丰,而安丰路所辖的八县一州: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霍邱县、蒙城县、定远县、怀远县、钟离县及濠州,就此成为元军与起义军肉搏厮杀的场所。

蒙古人在安徽留下的痕迹,其实有一件小事可以说明。那就是安徽某些地域会把叔叔或爸爸喊作:“大大”,为什么呢?其实就是“鞑鞑”或“鞑靼”,元代汉人对蒙古人的称呼。当时为了防止汉人反抗,每五家派驻一个蒙古兵,负责看管这五家,把做饭的用菜刀,锅铲,以及农具等凡是有铁的物件都集中一起由这个蒙古兵看管,那家要做饭用菜刀,先要申请,用完要还回去。所以安徽小孩为什么要把爸爸叔叔喊作“鞑鞑”,你明白了吗?

蒙古人曾三次血洗凤阳,刘福通起义也最终失败,到了明初统计,整个安丰路账目上的人口也已经不足十万,实际人口显然更少。而不但安丰如此,实际上整个安徽,都已经出现了人烟稀少的面貌。诗云:“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真是如此啊!

咋办?朱元璋不能让自己老家成为无人区啊,所以,他这就组织了迁徙。

第一招,是把一部分江南富豪强迁到凤阳。

第二招,是从三个地方移民。头一个,据说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次一个,是山东兖州的枣林庄;第三个,是江西鄱阳的瓦宵坝。其中,又以山东枣林庄(有人说是山东老鸹巷)最多,估计这也就是问题的来源。

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呢?

说实话,不是自愿来的,绝大部分,是被抓来的。甚至一路之上,官府为了防止你逃跑,还把你们反剪双手捆成一串,防止你们逃跑。

那么有人问了,半道要上个厕所咋整?没错,方便的话,你就得向官差请求通融,解开双手才能干这个不是——于是慢慢的,解手便成为了方便的代称。

甚至还有人说,为什么安徽有些本地老人喜欢双手反剪着走路,背后原因,无非也就是当年老祖宗被反剪双手捆成一串的传承,捆习惯了呗!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安徽人常说,江西瓦屑坝,山东枣林庄。明初大迁移移,淮河以南是属江西瓦屑坝移民,淮河以北属山东枣林庄移民。

明初中国有八大移民地:

1山西洪洞大槐树。

2苏州阊门。

3江西瓦屑坝(鄱阳县)。

4湖北麻城孝感乡。

5山东枣林庄。

6广东南雄珠玑巷。

7福建宁化石壁村。

8河北小兴州。


用户5140564272280


在明初的确有大移民的现象,而安微相比较多一点罢了。

安徽在元末明初,地理住置十分重要,与南京又比较近,所以在这一带打了许多恶仗。最早早刘福通的义军与元军在安徽打了几次拉锯战,自古老百姓就怕兵祸,俗话说的好:过匪不过兵,过匪留半,过兵都不留。因此逃的逃,亡的亡,到朱元璋定都南京,也就不剩多少人口了。就是当年以繁华著称的杨州,最后整个扬州城只剩二十多户。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一看作为南京门户的安徽没有几户人家,风阳又是他的老家,怎么办?于是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再哄的哄,骗的骗,逼的逼,才从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移民很多人,作为天子的龙兴之地,人口才更逐渐恢复起来。又因那时山东范围广,当时的苏北好多地方都属山东,所以相对即言,山东人口移民安徽的比较多一些。


车工00


明初大移民

安徽涡阳刘村吴氏始迁祖,吴信,字徙义,明初,洪武年间,宿民稀少,奉上播迁。从山东济南府,长清县,野樵窝,迁至宿州西南大刘村集安家。吴信有两个儿子,大儿吴良友生四子,纲,纪,经,隆。二儿吴良胜也生四子,成,德,运,秀。


老吴72421


我就是霍邱的,山东迁移来的王姓,爷爷辈的经常会说我们祖上明朝从山东迁移过来的。当时霍邱打仗死的都没有多少人了,后来我们就从山东迁移过来了,具体从山东那里迁移过来就不知道了,看到很多说山东人迁移安徽的看来这是一次大规模迁移。


时间久了激情淡了


据说安徽人说皖北因为多次遭遇兵祸和黄淮决口,邻近的山东人向安徽移民很多,导致皖北方言听起来和鲁西南方言相当相似,比如说“我nang死你!”这里nang指的是用尖锐的东西刺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