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識“艾”情,牙醫也能識出艾滋病

眾所周知,艾滋病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傳染性疾病,是機體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自然結局。HIV具有破壞機體免疫系統的能力,可以導致機體繼發很多種類的感染。由於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方法,感染者終有一日會“毒發身亡”。艾滋病可以累及眾多系統和器官,而口腔很可能成為“重災區”之一。甚至有些HIV患者正是在診治口腔疾病時被發現的。那麼,究竟有些哪些口腔疾病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可疑的艾滋病患者?這些口腔疾病又會有怎樣的特別之處?

一、2種“斑”

與艾滋病密切相關的2種“斑”,即毛狀白斑及牙齦線形紅斑。

毛狀白斑主要發生在雙側舌緣,也可能累及舌背和舌腹。雖然名為斑,卻並不平整,表面有褶皺。褶皺走向與舌側緣垂直,過度增生時呈茸毛狀。毛狀白斑與艾滋病高度相關,常見於男性患者。這種斑本質上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病變部位常可以檢測到皰疹病毒等。與口腔白斑病不同,毛狀白斑的病變部位很少看到上皮異常增生。

牙齦線形紅斑特徵性的表現是沿著牙齦邊緣分佈的界限清晰的火紅色改變,看起來很像 “紋”出來的“牙齦線”,實為牙齦充血。與一般牙齦炎症導致的牙齦充血不同,它的病因並非牙菌斑,患者通常口腔衛生狀況良好,很少甚至沒有牙菌斑。

二、2種“瘤”

與艾滋病密切相關的2種“瘤”,則分別為卡波濟肉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

卡波濟肉瘤是一種罕見的血管惡性腫瘤,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見的口腔腫瘤,常見於男性患者。好發於顎部和牙齦,呈單個或多個褐色、紅色、藍色或紫色的斑塊或結節。

非霍奇金淋巴瘤以無痛的頸、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為首要病情,常見部位為軟顎、牙齦和舌根,表現為固定而有彈性的紅色或紫色腫塊。該腫瘤是確診艾滋病的指徵之一。

還有些口腔疾病,並不是艾滋病患者特有的表現。但與非艾滋病患者相比,艾滋病患者相同疾病的病情更為嚴重。

1.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該病屬於真菌感染性疾病,可作為艾滋病患者的早期口腔表現出現。雖然非艾滋病患者也可能患該病,但在艾滋病患者中該病具有不尋常的特徵:①無誘因,即患者無放療史、化療史、長期用激素或抗生素史以及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史;②較嚴重,病情嚴重或易反覆。有紅斑型或假膜型2種。③發病部位,即發生在附著齦(即和骨頭黏連的牙齦)和口腔後部(咽、軟顎和懸雍垂)的假膜型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和發生在頰部的紅斑型口腔白色念珠菌病。上述3個特徵若具備其一,就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了。

2.口腔單純皰疹

口腔單純皰疹屬於常見口腔黏膜病,具有複發性和自限性。非艾滋病患者癒合時間為1~2周;艾滋病患者病程通常超過一個月。

3.艾滋病相關牙周炎

與通常的由牙菌斑引起的慢性牙周炎不同,這種牙周炎牙周袋不深,但牙周軟硬組織破壞較為迅速,牙齒更易鬆動和脫落。

4.複發性阿弗他口瘡

非艾滋病患者的複發性口瘡以輕型為主,艾滋病患者的口瘡則以重型和皰疹型為主。

不論是“與眾不同”的口腔疾病,還是“不尋常”的尋常口腔疾病,都與HIV感染密切相關。這些“艾”情,是診斷艾滋病的重要指徵。

牙醫,尤其是口腔黏膜病醫生,能夠慧眼識 “艾”情,並非只是傳說。不過話又說回來,等到牙醫發現的時候,為時已晚。面對艾滋病,預防永遠是第一位的!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