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大寧城自古為兵家必爭地,明永樂皇帝卻因故放棄

永樂皇帝對明朝北部邊疆建設有重大貢獻。但對邊疆問題也出現過畸重畸輕,顧此失彼,從而給後世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棄守大寧就是個典型例證。

草原上的大寧城自古為兵家必爭地,明永樂皇帝卻因故放棄

明成祖 網絡圖片

要弄清永樂皇帝棄守大寧的前因後果,必須簡單瞭解一下大寧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大寧城遺址在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的大明鎮,其西面是七老圖山,東面為努魯虎兒山,西遼河南源老哈河從南面流過。大寧北控遼河上游,東控大淩河流域,西與宣府相連,南靠燕山長城,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大寧所在的遼河上游,屬於半乾旱氣候,宜農宜牧,歷史上草原民族南下,中原移民北上往往交匯於此,從而形成一個混合的經濟帶或文化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這裡都是南下草原部落和中原王朝爭奪的焦點,蘊藏著深刻的歷史內涵。

草原上的大寧城自古為兵家必爭地,明永樂皇帝卻因故放棄

大寧城遺址

草原上的大寧城自古為兵家必爭地,明永樂皇帝卻因故放棄

大寧都司衛所分佈圖

戰國之前,遼河流域一直是民族部落活動的舞臺。戰國中期,燕國向外開邊,建立上谷、漁陽、遼東、遼西、右北平五郡,並在其北部修築長城,把遼河流域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範圍。東漢以後,草原部落南下,鮮卑慕容氏以遼河上游為根據地,建立燕國,南下爭奪中原。燕國的首都龍城,即在大淩河流域的朝陽,西距大寧直線距離只有二百餘里。北魏在朝陽設營州,直到安史之亂,這裡一直是中原王朝控制東北的政治中心。唐代末期,契丹興起於遼河上游,五代時期,奪取燕雲十六州,建立起縱跨長城南北的遼王朝。

草原上的大寧城自古為兵家必爭地,明永樂皇帝卻因故放棄

遼國疆域 網絡圖片

遼朝實行五京制度,有兩京在遼河上游,其中京大定府,就在大寧城。金朝建立,沿襲遼朝五京制度,改中京大定府為北京大定府。元朝建立以後,改為大寧路,屬遼陽行省,仍為遼河上游最為重要的政治中心。歷代重視大寧,是因為遼河上游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不論對南方的中原,還是對北方的草原,都是如此,這已經成為歷史的共識。

草原上的大寧城自古為兵家必爭地,明永樂皇帝卻因故放棄

明朝疆域 網絡圖片

從燕國奪取遼東,設置郡縣以後,遼河上游不但成為東北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區。據《金史》記載:中京大定府和臨潢府共有131,954戶,約合人口66萬。蒙古南下過程中,對遼西破壞嚴重,但大寧仍是東北的政治經濟中心。據《元史》記載:元代中期,大寧路共有46,600戶,448,193口。當時遼陽行省人口總數不過60萬,大寧一路佔東北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草原上的大寧城自古為兵家必爭地,明永樂皇帝卻因故放棄

建文帝朱允炆 網絡圖片

元朝末年,紅巾軍北伐,至正十八年(1358年),焚燬了元朝的上都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境),接連奪取大寧、懿州(今遼寧阜新境)、遼陽,以及朝鮮平壤等地,在以後的幾年時間裡,元朝政府與紅巾軍在大寧等地反覆爭奪,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應對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放棄大寧,消除了後顧之憂,遼河上游也為之一空。

​內容整編自:張士尊 《永樂大帝放棄大寧的前因後果》,《紫禁城》2011年2月刊。感謝《紫禁城》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疑問請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