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要怎么做,才能提前实现清朝那样大一统的版图?

余夕阳


首先哈,冒昧的问一句,为什么清朝版图会被题主称为“究极大一统”呢?如果清朝之后又出现了一个王朝,其版图是清朝版图+朝鲜越南,那么题主是否还会觉得清朝是“究极大一统”呢?如果另一个位面清朝的版图没有西域而有缅甸,那么题主觉得这算不算“究极大一统”呢?毕竟,在没有现代种族观念和领土意识的古代,哪有什么“究极大一统”呢(笑)

言归正传,我姑且就认为题主的意思是如何达到“满蒙回藏汉”五个板块的全部控制好了。类似于谭其骧版的地图中明朝+东察合台汗国(亦力把里)+瓦剌鞑靼,这应该就是题主的理想范围吧?

嗯,我对此的看法是:在适当拔高早期领导人水平+稍微增加些历史机遇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程度的各大板块的全部实控是有可能的。但是控制力度比肩清朝,是几乎不可能的。

先说另一个历史线下明朝如何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洪武五年,朱元璋第二次北伐。忧心国事的元朝名将王保保已在一年前在悲愤中病逝,群龙无首、互相拆台的北元君臣面对三路齐进的明朝大军完全崩溃,明朝取得了类似汉武漠北之战一样辉煌的战果(真实历史上王保保尚在,明军北伐以失败告终)

此后数年之间,明军迅速扫灭辽东纳哈出,并侦知北元小朝廷的人马位于捕鱼儿海,遂大举出兵,一股脑全灭北元残余势力(真实历史上由于第二次北伐失败损失大量人马,导致明军一时间无力大举北伐,捕鱼儿海之战和第二次北伐间差了十五年)

至此,对于朱元璋来说,攻灭残元,廓清大漠的目标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他在漠北设立了类似唐朝安北都护府一类的羁縻机构,姑且就叫镇北宣慰司都元帅府吧(笑)

1398年,朱元璋驾崩,遗诏四子朱棣继位。和平继位的永乐帝让明朝国力进一步快速发展,尤其是华北地区快速兴旺了起来,为北方军事行动提供了良好基础。(真实历史上朱棣和建文的多年靖难之役给华北人力物力带来了极大的摧残导致对漠北的经营难以为继)

继位后的数年间,朱棣设立奴儿干都司、贵州设省、加强漠北管理,并在藏区、东北、漠北都引入了有限的流官制度和驻军体系(之所以驻军是因为要满足题主的“实际控制”,之所以有限是因为限于时代局限性,比如大清在西藏的驻军也少的可怜)

1404年,帖木儿率大军20万,号称80万东征伐明。夹在两国之间的东察合台汗国张皇失措,最终决定投奔明朝寻求保护。(类似后世喀尔喀面对准噶尔兵锋选择投顺康熙)意识到问题严峻性的朱棣决心御驾亲征,并谕诏关西七卫、瓦剌鞑靼、亦力把里等诸夷兵丁从征。战争的过程可参照左侯之文,总之战争可有反复,但是明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最后一路来到撒马尔罕犁庭扫穴后,在西域设立一些卫所协助顺宁王(原察合台汗)管理后东返。(真实历史上帖木儿还没打到明朝就病死了)

宁南左侯:如果帖木儿没有在东征明帝国的途中死去,而是成功到达中国边境,那么帖木儿与明帝国的战争胜负将会如何?

此后一些年明朝就是继续发展内地,吞并安南,边将打击瓦剌并划定杭爱山至额尔齐斯河为瓦剌游牧边界,不得越界侵扰鞑靼与东察合台等。至此,一个真·远迈汉唐,内亚边界大致是喜马拉雅山-拉达克-葱岭-额尔齐斯河-鄂穆河-贝加尔湖-外兴安岭-库页岛的巨型帝国,论疆域比清朝犹有过之的明国就彻底成型了。

以上,基本就是封建时代的明君在明初那个时代所能做到的一个很好的结果了。

看了其他的一些回答,很多完全是脱离时代在哪胡咧咧。比如说什么废除华夷之辩——你这相当于让满洲封建主入关建设SHZY,在封建时代可能吗?至于什么建设多民族混合军队什么像唐朝一样胡汉一家,且不说明军尤其是九边明军中本来就有大量胡人夷丁,在明军中出人头地的蒙古武人回回武人也不要太多,而且唐朝也不可能真正“胡汉一家”——就算是被他作为正面例子宣传的唐朝,难道不也是遭遇了安史之乱后迅速沦为了一个东不过辽河,西不出关中,论版图连明末都不如的国家?难道连“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都没听过么?

至于啥殖民南洋啥屠灭蒙古女真的就更搞笑了——你家带明都强大到能屠灭五百万平方公里以上地区的人口了,还搞啥南洋啊,早就直接殖民北美发现南极了。

讨论明朝怎么才能实现一些目标,应该从当时人的认识出发,不要搞一些千百年后人的技术水平和思想认知才能想出来的办法。

至于说为什么不可能达到清朝的强度——

明初没有已经征服了西伯利亚的大俄罗斯帝国。

明初蒙古人不像清初蒙古人一样虔信喇嘛教。

明初没有像清初准噶尔汗国那样适合用来统一内亚的对手。

清朝君主的的内亚属性使其控制边疆的手段确有高明之处。

西洋列强使得清朝有条件(比如说向英国借款去平定阿古柏,训练新式军队),有精神(逐渐有了领土主权意识,在西康改土归流在东北吸引移民等,不像刚和洋人打交道时眼不红心不跳的割让外东北一百万平方千米土地了)去稳定边疆。

而没有这些条件的明朝,大概会类似唐朝一样,在明君去世后不可避免的迎来了草原雄主的重新崛起,对边区控制力逐渐下降,不过这个位面下的晚明疆域可能比史实位面好一些,比如可能会把河套变成辽东一类的实控,把辽东变成郡县之类。


黄鹂读书


凌烟阁来答。

这个要求对大明来说恐怕真是强人所难了,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们先看看实际历史中的大明,其硬实力和软实力水平够不够。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大明的硬实力,看看明朝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实现清朝那么大的版图。

《明史·地理志》中的记载不能说它不符合史实,只是明朝在东北、西北、西藏的统治是脆弱的,是羁縻区;统治时间是短暂的。

羁縻区就是当地的部落头领愿意接受大明的委任状,承认大明的正统地位,定期向大明缴纳贡物;然后大明给回赏赐(一般是比贡物价值更大)。具体落实这种做法的制度就是“羁縻卫所制”。

西北地区和东北的羁縻卫所,就是以这个目的设立的。其设立时间主要在明朝前期的洪武、永乐两朝。

这里以西北地区卫所为例。随着大明国力向西北边疆地区延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由最初的观望,转而“率土归附”,以获得明朝中央的承认。而明朝为了联合各族共同反元保塞,对西北各族则采取怀柔恩抚的羁縻政策。尤其是对地域辽阔、民族复杂的西番诸卫和关西诸卫的各族首领,只要其率土归附,便均授以世职。于是西北边疆羁縻卫所就诞生了。比如所谓的“关西七卫”,即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卫、哈密卫,这几个地方在嘉峪关以西诸卫,因此称为关西七卫。或称为“西北七卫”,又因其统治者多为蒙古族,又称为“蒙古七卫”。

但是,所有的羁縻卫所与大明朝廷的朝贡往来,在史书上一般就止于1440年代,其后的记录就“不可考”了。

这基本可以说明,大明从1440年代以后对这些边疆地区的管辖是失控的、无效的。

至此,以上史实可以换一个说法:大明在最初最强盛的时候,也无法直接统治少数民族地区,而智能靠羁縻政策。这个羁縻政策也只维持了70余年。

因此,可以给出一个初步结论:让明朝以实力征服东北、蒙古、西域、西藏等地,达到清朝那样的实控疆域,很不现实。

其次,我们考察一下,要治理不同区域需要哪些政治智慧。

假如大明有硬实力实现了对上述地区的统治,但恐怕也难以持久,因为这需要政治制度创新和灵活性。

历史上汉唐均统治国草原和西域,但是时间都不长。

以唐朝为例,唐太宗深谙草原的逻辑,以其强大的个人能力,使用各种胡族力量,最终唐太宗于公元630年灭亡了东突厥汗国;后来唐高宗于657年灭亡了西突厥汗国。唐朝先后在突厥故地分别设立了燕然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派官兵驻守和管理。但是,好景不长,突厥人一度复国,草原很快又崛起了回纥汗国、契丹人。

因为草原不适合农耕,中原王朝长期驻守很不划算。因此,在那片地区,只能用草原的逻辑进行治理,即用游牧民族治理游牧民族。

这就需要回到契丹人身上。契丹人创立了一国两制的方法,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大辽统治者面对草原时是大汗,面对中原时是皇帝。

清朝完全继承了这些,而且进行了扩大。大清皇帝不但是中原皇帝,还是草原大汗、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转世,这样以多重身份,控制不同地区和族群。大清皇帝还和蒙古人通婚,用通婚和血缘维持紧密关系。

大明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大清那样规模的疆土?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大明需要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政治能力),打得下也能控制得住。

首先,在提高硬实力方面,大明能做的不多,只能加税。

因为元朝与西亚贸易频繁,且白银在西亚价值更高,因此元朝白银外流严重。这导致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不得不采取类似于现代计划经济的办法来解决通货不足的问题。朱元璋采取的办法是把老百姓的身份固定,通过户口制度限定人群,如民户、军户、匠户、灶户。限定了人的户口,也就等于限定了每类商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这样在大明境内实现以物易物就相对容易,而且也能搞活经济。

果然,明初经济迅速回升,人口和土地、以及国家税收稳步增长。

但是,明初的做法大概已经是当时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方法了。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加国家税收(即增加国家实力),那只能加税了。

其次,在增强软实方面,大明需要改变刚直、倔强、不够灵活的做法,汲取先人的政治智慧。

明朝的政治性格,一般形容为“刚”、“倔强”,用今天的话就是一根筋,太不灵活。比如朱元璋为了报复苏州人曾经那么支持张士诚,就给那个地方定了重税。朱棣非要让方孝孺写诏书,结果把人十族杀了也没达到目的。朱允炆、朱由检面对危局却不愿意离开京城,非要自焚。等等。

所以明朝要提高政治水平,这个事不知道能从谁身上开头。

面对草原、西域、西藏,如果不能采用灵活的政治政策,是很难实现持久稳定有效的统治的。

但是,一想想让朱明皇帝去娶一个蒙古族女子做皇后(假设),这画面总是难以协调。让朱明皇帝具有萨满教的身份,也觉得诡异;让朱明皇帝带领各游牧部落首领定期在草原会猎,画面也是难以想象。

结束语

大明在力量和政治水平上需要很大提升之后,才能以硬实力占领、以软实力实现长久统治,以达到和清朝一样的疆域。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在《明史 地理志》中对明朝疆土有如下记载:“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各朝都实行了不同的羁縻之策,如:汉朝在细雨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户府和北庭都护府,在辽东设立安东都督府;明朝在辽东设立都司;清朝设立将军驻地(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我国自古以农耕立国,所以我们对不能耕种的土地不感兴趣。同时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开发这些边疆地区真的是有心无力。

明朝直接控制的地区为两京十三省,其中两京为京师(北直隶)与南京(南直隶),十三省(正式称谓为布政使司)为:山东(辽东都司,在行政上隶属於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相对于清朝的领土,明朝直接控制的领土缩水不少。如果明朝想要形成清朝那样的大一统帝国,就必须加强对其边境羁縻地区的直接控制。

(1)东北地区

东北是清朝龙兴之地,清朝在东北设立了吉林将军、盛京将军、和黑龙江将军,这就是后来的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在明朝,这地方分为两个都司辽东都市和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隶属于山东,由明朝直接管辖,而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东北的羁縻之地,其首领是女真贵族。

对这些桀骜不驯的女真贵族,除了要在东北地区保持足够数量的驻军之外,还可以向东北地区移民。当时关内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不断膨胀的人口,让不断涌入的汉人稀释东北的少数民族比例。不断的军屯加上民间开垦,扩大在东北的直接控制。

(2)蒙疆地区

蒙古和明朝那真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当年就是老朱家把人家赶回草原放羊的,所以在此后的日子里一直以敌对国存在。明朝时新疆地区依然由蒙古人占据,明朝在陕西省以西设立了关西诸卫,这是明朝与蒙古的战略缓冲区。

这是最难办的地区,蒙古人崇尚武力,谁胳膊粗听谁的。清朝人是在把蒙古灭了,创立蒙古八旗,将蒙古分为内蒙与外蒙。内蒙古盟旗地区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外蒙古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在康熙灭亡噶尔丹之后,清朝在蒙古的统治才算牢固。

对于新疆,清朝的直接统治要到乾隆皇帝平定回部叛乱之后了,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府。由此可见,对于蒙疆地区,没啥办法了,打吧!派兵出关,稳扎稳打,步步蚕食。由于蒙古经济的落后,还要开放互市,做到“以和议佐攻战,以贱逆诱叛党”。

(3)西藏地区

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多为名义上的,设立了乌思藏都司,实际统治者仍为藏人土司。但是明朝与清朝的区别在于清朝对历代达赖喇嘛都有册封的权利,同时设立驻藏大臣。明朝政府要积极与藏民的宗教势力接触,利用宗教势力来增强藏地与中央的向心力。

同时明朝政府还应当增强对西南土司势力的管理,要是能像清朝那样改土归流是最好,要不也得压制西南土司的势力,至少要避免发生播州杨应龙那样的土司叛乱。


游在路上的鱼1986


这是一个好问题。

脑洞大开的问题,那就开开脑洞回答[呲牙]

第一个方法:明朝统治者得先穿越到清朝,学习学习清朝统治者的思想-法律等等,最好是把大臣们也组团到清朝考察留学学习…

二:从军事上,

明朝和蒙古是对峙加敌人,而清朝与蒙古是盟友加战友

三:经济上由于政治方针-人口基数-明朝需要同时相当于养着蒙古军队和汉族军队而清朝则基本没有这个问题(需要单独再详谈)

综上所述,

明朝朝廷已经在历史上很努力的做到了存在即合理,

明朝要怎么做才能实现清朝那样的大一统,等,等着康熙出生和成长就是上策。



你為祖國奉獻了什麼


明朝完全做不到,清朝马背民族才可能扩张这么大的领土。农耕民族难对付游牧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