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辍学少年农民高德康,创立波司登国际品牌的成功密码


江苏常熟:辍学少年农民高德康,创立波司登国际品牌的成功密码

高德康

1

高德康是个土生土长的江苏常熟人,1952年,他生于常熟市白茆镇山泾村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他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跟着爸爸高小龙学做裁缝。

普通人一般学三年裁缝才能出师,但是,高德康只学了一年就开始单干,出门接活了。而且,他的裁缝活儿做得又快又好。人家做一条女裤半个小时,到他手里十几分钟就搞定了。

1976年,高德康带着10个村民,大家凑了8台缝纫机,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成立了一个缝纫组,开始创业。这就是波司登创富传奇的起点,波司登计算自己公司发展史把1976作为原点。

有了人马,但是没有订单啊,怎么办呢?高德康除了接一些附近村民的零星生意,还有就是开拓了上门量体裁衣的服务,但这些订单量还远远不够。

江苏常熟:辍学少年农民高德康,创立波司登国际品牌的成功密码

手捧奖杯的高德康

但是,大订单一直没有出现。高德康四处寻找合作机会。

大机会在哪里呢?在上海啊。长期以来,上海的经济发展长期居于全国第一,上海有很多的服装大企业,如果能和它们合作,替对方加工服装就好了。

高德康就是怀着这样的念想,常常骑着他那永久牌自行车,在上海和常熟将近100公里之间往返奔波。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高德康联系上了第一个合作企业,它就是上海飞达羽绒厂。飞达羽绒厂拥有我国最早的羽绒服品牌——“双羽”,高德康每年给飞达羽绒厂25万元的贴牌费,开始了艰辛的贴牌生产羽绒服的创业之路。

2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最流行的是皮夹克,羽绒服并不被市场所接受。而且,很多企业嫌羽绒服加工程序繁琐,不愿意涉足这个领域。

但是,高德康却认为羽绒服一定有它的市场生命力,所以,他一边贴牌生产,一边专心研究羽绒服的发展趋势。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高德康的小企业也逐步壮大起来,他们完整掌握了羽绒服从生产、加工、到制作的一套技术流程。1989年,高德康的企业赚到了第一个100万。这一年,高德康才37岁。1990年,企业利润就高达700万元。

三年后,高德康的公司更名为江苏康博集团公司,出任公司董事长。并注册了“波司登”品牌,“波司登”是“波士顿”的谐音,听起来比较洋气。

但是,做生意不可能永远顺风顺水,注册波司登品牌之后遇到的第一个“寒冬”到来了。

江苏常熟:辍学少年农民高德康,创立波司登国际品牌的成功密码

演讲中的高德康

1993-1994年,国内整个羽绒服行业半数以上的企业都在亏损,波司登作为新品牌,日子更不好过。

到1994年冬末,工厂生产的23万件羽绒服只卖出了10万件,还有一大半积压在仓库里。

一边是积压的羽绒服,一边是上门催款的银行,原来为了提高产量,高德康向银行的贷款800万到期了。

无奈之下,高德康在1995年初,和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合作,搞了一个“反季节销售”,把积压的羽绒服亏本出售。

时过多年,高德康还记得这次亏本销售的价格:长款的220元一件,中款的200元一件,短款的180元一件。这次促销,回笼资金近千万元,让高德康长舒一口气。

高德康乐观地说:“这次虽是亏本甩卖,但也起到了品牌推广的作用,让不少消费者认识了波司登。”

3

寒冬过后,高德康认真分析,发现当时所有品牌的羽绒服非常臃肿因为羽绒服里面填充的70%是羽毛,而且,羽毛还会从衣服的缝隙处钻出来,也不美观。

1995年秋,高德康率先创新变革,一改过去羽绒服臃肿和厚重,波司登羽绒服变成了轻薄短小、款式新颖、时尚大方的紧俏货。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波司登羽绒服一下子成了市场的香饽饽。这一年,高德康的波司登走货62万件,占全国市场的17%,销售额超过2亿元,毛利润3000多万元,高德康也第一次坐上了国内羽绒服老大的位置。

成功并不是来得猝不及防,而是长期耕耘,持续奋斗后的水到渠成。距离高德康1976年创立缝纫组,过去了整整19年。

从此以后,高德康的波司登羽绒服连续十多年稳居全国销量第一。

江苏常熟:辍学少年农民高德康,创立波司登国际品牌的成功密码

发展中的波司登

2002年9月,企业正式更名为“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把公司名称和品牌名称合二为一。2007年10月,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今年,高德康、梅冬夫妇以150亿元身家财富荣登胡润百富榜上,排名上升了494位。

朋友,你对高德康从一个小裁缝到全球品牌波司登的大当家的转变,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轻轻点下一个赞,不如关注来真爱!关注“无疆纪事”,阅读更多好看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