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美軍的後勤保障能力到底有多麼強大?

威史


後勤的本質是經濟戰,是綜合國力的比拼,二戰中美國對前線士兵的照顧無微不至,尤其是吃的方面。為了保障前線士兵有旺盛的戰鬥力,美國成立了專門的科研機,構研發了單兵口糧以供前線士兵享用,比如他們的K級單兵口糧,這種口糧還被細分為早中晚三餐,為士兵提供不同的口味,主食的午餐肉比較容易攜帶,所以美國大量採購,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總採購量達到10億盒“斯帕姆”午餐肉,每週要交付超過1500萬罐。

而副食裡面還配有口香糖,砂糖,咖啡巧克力。同時各大煙草公司每月為美軍提供多達4.3億支香菸和2000萬支雪茄。到了感恩節還會空頭火雞給前線的士兵。

相比於我國抗戰軍隊,美國的這些單兵口糧在那個年代簡直就是極度的奢侈了,這也從吃的方面反映出美國後勤的保障能力,不但讓前線美軍吃得飽,還要吃得好。

各種武器彈藥就更不必說了,總之就是美國大兵不必擔心彈藥會跟不上戰爭消耗的步伐。

有了物資當然需要運輸工具了,美國依靠強大的製造能力,在二戰時期生產的卡車數量為240餘萬輛,建造了2700餘艘各型運輸船,這才是物資被源源不斷運往前線的有力保障。

美國的後勤保障部門也是立了大功的,不但專門成立了空運司令部,還於1942年對後勤指揮體系進行大改組,新設了運輸部等7個下屬部門,負責調配美軍的物資供應和運輸。同時戰爭進入1943年後,美軍徵召的新兵相當一部分都編入到後勤部隊,為一線士兵服務。

所有的這一切都表明美國的戰爭機器如果火力全開,那種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令人驚歎,強大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跟後勤保障能力也是打贏一場戰爭的基礎條件。試想美國大兵在這種極度關懷下還有什麼理由不打勝仗。


屬馬姓楊


可以這麼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當中,論後勤保障能力美國是最強的,其餘的國家無出其右者。這一方面是美軍對後勤問題一直比較重視,另一方面也表現出美國國力的強大。畢竟,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自己的軍隊餓著肚子去打仗。但是,不願意軍隊餓肚子和能夠給軍隊提供足夠的後期保障還是不一樣的,畢竟,現實和理想往往有著很大的差距。

也許,有人會說美軍這種保障方式是在養少爺兵。但是我想說,只要有可能,沒有哪個國家不想這樣養自己的軍隊的。只是其餘的國家這麼幹不起罷了。別忘了,就在太平洋的島嶼爭奪戰中,日本軍隊都在餓死人的情況下,美軍還能得到冰激凌的供應。當然,美軍確實存在供應不公平的情況。向海軍陸戰隊往往會偷竊別的軍種的物資。但是,即便是“低等人”海軍陸戰隊,他們的後勤補給也是日本人比不上的。

至於說歐洲戰場,美國人的後勤供應情況也遠比德國人好。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阿登戰役中,美軍在不斷地用運輸機向包圍圈中的美軍空投聖誕節禮物。而德軍則只能在包圍圈外撿偏離目標的美軍空投包裹。實際上,即便是美軍上下深惡痛絕的斯帕姆午餐肉罐頭,對於其他國家的軍隊來說也是難得的好東西。

當然啦,在諾曼底登陸後美軍確實出現過後勤補給困難的情況。但是那不在於美軍缺乏物資。而是物資運不上去。實際上,在美軍的後方,尤其是在法國沿海的各個港口,各種後勤物資簡直堆積如山。而在美軍展開“紅球快遞“之後,這種狀況就大大的緩解了。至於說美軍在這次行動中運送了多少物資,我想沒必要一一列舉,只要說這次行動報廢了40000條輪胎就能說明問題了。


洗耳翁


二戰時美國的後勤保障能力確實可以用妖孽來形容。在別的國家軍隊只能保證吃飽的情況下,美國大兵還能挑肥揀瘦,表示午餐肉吃厭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隨著戰爭的進行,各國都因為長期的戰爭而嚴重影響了國內的工農業,部隊的補給自然也成了很大的問題。像德國在戰爭後期士兵們原本的配給標準根本無法保證,能吃飽就算不錯了,而蘇聯、英國等盟軍的後勤補給更是嚴重依賴美國供應。

不過美國即使在分心向盟軍提供援助的同時,依然能保證自身的補給。雖然在戰場上,美國士兵無法保證足夠新鮮肉類和蔬菜供應,但是起碼有足夠數量的午餐肉。唯一的缺點是數量太足,導致美國士兵吃厭了,以至於出現了各種埋汰午餐肉的段子。而此時在英國和蘇聯,午餐肉罐頭則廣受歡迎。

而如果條件不允許,沒有熱飯菜供應,美國士兵還可以依靠罐頭食品解決飲食問題。以當時常見的C口糧為例,每個士兵每天可以有3個肉罐頭和3個穀物罐頭,外加飲料、口香糖和香菸。雖然說這些軍用罐頭口味一般,讓美國士兵嫌棄不已,不過在歐洲人眼裡這已經是美味佳餚。


即使說士兵們忙於戰鬥下不了火線,美軍還有K口糧。這種包括了壓縮餅乾、砂糖、罐頭裝肉、蛋、奶製品在內的簡易口糧可以讓大兵們在戰壕裡解決肚子問題。這種簡易口糧戰後有大量剩餘,在戰後也當救濟品給了參戰的其他國家,廣受歡迎。

豐富的食品保證了士兵的體力,更重要的是這實際上體現了美國的工業能力,在別的國家還吃不上飯的時候還能玩出花來。


不沉的經遠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捲入了二戰。美國參戰後,很快改變了二戰的局勢,勝利的天平迅速向同盟國方向傾斜。有人說,當時美國偏向於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勝利。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因為當時的美國太強大了。其實看看二戰時美軍的後勤保障能力,就知道美國有多厲害。

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美國擁有強大的工業和發達的農業,擁有龐大的高素質人口和令人驚歎的戰爭潛力。有一種說法叫,現代戰爭打得就是後勤。雖然這句話有些偏頗,但卻非常有道理。沒有優良的武器、充足的彈藥和食物,怎麼打勝仗?總不能讓士兵們餓著肚子拿著大刀去殺敵。太平洋戰場上,美軍依靠強大的火力,彈藥就和不要錢一樣朝著日軍瘋狂的丟,把日本炸得根本找不著北。在中國戰場上,中國要用好幾倍的兵力才能夠和日軍對抗。但遠征軍到印度換裝美式裝備後,不僅能和日軍一對一的單練,甚至在緬甸戰場打出了一比七的戰績。可以想象,後勤保障能力的重要性。

實際上,美軍厲害就厲害在後勤上。美軍擁有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擁有充足的彈藥,打起仗來直接拿彈藥堆就行。太平洋上,每個日本士兵要承擔美軍好幾噸的彈藥攻擊,如果日本能扛住就怪了。這也是為什麼人們都諷刺美軍打仗沒什麼技術含量的主要原因。因為美軍根本不需要那些花裡胡哨的技戰術,直接拿海量的彈藥平推就行。這就好比美國NBA的勇士隊,是個籃球職業教練執教都能拿冠軍。

 古代中國兵家有云:兵車未動,糧草先行。到了近現代戰場上,糧草的含義更加豐富了,不僅僅只有伙食那麼簡單,一概而論就是後勤保障。而說到後勤保障第一的軍隊,美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早在二戰的時候,美軍逆天的後勤保障能力就讓德軍和日軍還有我們的國軍崩潰了。這裡分享幾個故事。

  在歐洲戰場的末期,一個德軍士兵看到了繳獲的美軍蛋糕包裝,發現竟然是昨天生產的,又看了一眼滿天的C47如蝗蟲過境一般飛向巴斯托捏空投補給,死的心都有了,知道肯定要輸了戰爭了。在戰爭時期能用飛機運輸這些奢侈品的只有美國一家了,感恩節的時候直接從本國給每名戰場上的士兵空運火雞和新軍服,美軍的士兵可以在戰場上喝道熱咖啡和冷飲冰淇淋,就連口香糖和香菸都有專門的後勤保障運送到前線。德軍不得不驚歎!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絕對是被美軍的瘋狂的火力輸出給打敗的。美軍一向講究火力至上的原則,炮火能解決的地方絕不派兵去拼。 在中國戰場火力上佔盡優勢的日軍,一遇到美軍秒慫,因為美軍基層單位中就配備了足額的自動武器,這是美軍步兵班組火力兇悍的原因,對面的日軍還有相當大比例的拉栓式步槍,差距立馬顯現出來了。日軍只能跪了。

  最後一個故事。1941年,重慶。美國專家研究中國士兵後說,每天飲食最低標準:大米850克,鹽10克,植物油30克,肉35克,花生35克,大豆70克,蔬菜340克。如果士兵達到不了這個標準,那麼這場戰爭將會打的很艱難。蔣委員長苦笑道:只有10%的才能達到這標準!後來在印度接受訓練的遠征軍,接受了美軍強大的物資保障,他們的伙食完全按照英美聯軍的標準執行。每位軍人每天可以領到兩個肉罐頭——斯帕姆午餐肉罐頭,由火腿、豬肉、糖、鹽、水、馬鈴薯澱粉及少量亞硝酸鈉製成,能提供170卡路里熱量。美軍在二戰中,共採購了10億個午餐肉罐頭。1943年的時候,中國軍人在國內一個月才能吃上一頓肉,駐印遠征軍一天就有兩個肉罐頭,這讓蔣介石感到震驚,他說“這樣在國內如何帶兵打仗”?天天大葷,遠征軍在休息日組織士兵挖野菜來調劑,這在國內是無法想象的。

在對日作戰時,因為美國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軍事製造、黃金儲備,甚至提出過“無限後勤”的概念,因此美軍作戰時根本不用考慮後勤保障的問題,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能夠用飛機大炮解決的,就不用士兵衝上去。為了消滅日軍堡壘,飛機狂轟亂炸,把山頭都可以炸平。為了消滅狙擊手,坦克炮轟,直到把建築物炸成渣。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打的異常艱苦,根本原因就在於雙方的裝備實力懸殊。朝鮮戰爭進入戰爭相持階段後,志願軍在大冬天吃穿都不能保障,大量凍死凍傷;而美軍根本不用擔心這些,連燒雞火腿都被送到前線。在朝鮮戰場,美軍的飛機滿天飛,對志願軍所在的山頭炸平好幾米。這都是強大的後勤保障所提供的。如果美軍沒有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根本無法與志願軍相持這麼久。

戰爭是殘酷的,有時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戰爭的勝利,必須提供強大的後勤保障,這才能最大程度保證戰爭的勝利。


鐵桿軍迷


簡單的說,打不完的彈藥,炮彈,吃不完的補給,燒不完的汽柴油,強大完善的野戰醫院,並隨時可以轉運回國,數不清的運輸車隊、艦艇,國內全盤發動的軍工生產能力。


李光明為你寫詩


1944年,二戰接近尾聲,其它裝備不算,光航母就生產了幾十艘,幾十萬數量的大砲,坦克,軍艦,幾百萬槍支。


趙教授備用


強大到任何情況下:官兵餐餐吃熱飯、喝熱湯、熱咖啡,香菸免費。


光明嶺


放在現在,也是上檔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