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因此,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清风明月话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曾经可是风靡一阵,也让许多读者对明朝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有人就会问了,那明朝不是有十六位皇帝吗?怎么北京的明十三陵,叫十三陵而不是十六陵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明十三陵就只埋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所以才称它为“十三陵”的。那问题又来了,不是十六个皇帝吗?那还有三个皇帝怎么没有埋在十三陵里呢?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有书君来为大家解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是哪三位皇帝没有葬在明十三陵,又是什么原因没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一、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可以说是草根起家。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靠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当时正是元朝末年,官府肆意压榨百姓,徭役沉重,而且当时又灾荒不断,可以说许多百姓都挣扎在死亡线上。所以在那个时候,许多农民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可以说是风起云涌。

而朱元璋在这个时候也加入了农民起义,由于他聪慧,所以很快地就得到了重用,并且还当上了领头人。最后历尽千辛万苦,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元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选址南京作为大明的都城,在这里他修建了辉煌的宫殿,开始了他的宏伟大业。可以说朱元璋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做出了改革。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也恢复发展了,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同时,朱元璋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了南京紫金山的独龙阜玩珠峰下。他的陵墓风水位置极佳,朱元璋本人也是对这个地方极为满意。他的陵墓占地170多万平方米,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之一。

虽说后来朱棣当了皇帝,并把明朝都城迁到了北京,在北京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陵墓。但是朱棣并没有把朱元璋的迁到北京的陵墓。

可能是因为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实在是壮丽恢弘,再就是为了表达对朱元璋的尊崇。所以朱棣决定让朱元璋仍然葬在南京,而没有迁入十三陵。

二、 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不知葬在何处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是当时的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元璋当时立下了规矩,皇位要传给嫡长子。但是朱标在朱元璋还在位的时候,便去世了。而朱标的长子也夭折了,朱允炆排行老二,所以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他的性格温文尔雅,而且他还是一个极为孝顺的人。在他十四岁的时候,朱标生病,他就在朱标身边伺候了两年,直到朱标病逝。

看着朱允炆的成长,朱元璋真是打心眼里喜欢他。于是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孙,在他死后接替自己的皇位。

朱允炆就是建文帝,但是咱们这个建文帝温文尔雅而又相当地书生气,他没有治国的经验,而且也没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所以建文帝实在是没有的能力。

这时他的叔叔朱棣反叛了他,本来朱棣当时就因为朱元璋没有立他而立了朱允炆十分地生气。

现在看到朱允炆这样的状态,所以马上起来造反。在经过了重重的阻碍,最后朱棣攻入了南京都城。

这时南京的皇宫起了大火,在火扑灭后,怎么也找不到朱允炆。据太监说,在宫殿里那几具烧焦的尸体里就有建文帝朱允炆的。但是朱棣并不相信,他觉得朱允炆一定的逃跑了。

但是就在朱棣称帝后,派人找了许多次,也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所以朱允炆到底在哪儿?最后葬在了哪儿?这个到现在还是个谜。

三、 明代宗朱祁钰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但是他为什么没有葬在十三陵,而葬在了北京西山景泰陵了呢?

要说明代宗朱祁钰上位也是个偶然。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当时明英宗朱祁镇亲自北征瓦刺,但不幸兵败,而他也在这次战役中被俘虏了。这次事件也就是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在这场浩劫中,明朝的朝廷乱成一团,这皇帝被虏,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救回来。而国家又不能一日无君啊,这可怎么办?最后为了稳定朝堂,稳住民心,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迫”当上了皇帝。

朱祁钰就是明代宗,他继位后知人善任,并且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改革。这使明朝社会由乱,又渐渐地恢复了过来,并且社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明代宗并没有放弃朱祁镇,他一心想把朱祁镇救回来。

所以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打败了瓦刺,明英宗朱祁镇也成功地被放了回来。

但是朱祁镇回来后,他的身份很尴尬。因为朱祁钰并不想放手皇位,所以没有交出皇权。只是让朱祁镇回来后当太上皇,来颐享天年。朱祁镇很是不愿意,但当时也没有办法。

而朱祁钰呢,他为了怕朱祁镇在他背后搞小动作影响自己的帝位,还将朱祁镇给软禁了。所以说这两个人的仇也是结下了。

后来明代宗朱祁钰生病了,明英宗朱祁镇看到机会来了,也准备发动政变来复位。他不准太医给朱祁钰看病,就这样,朱祁钰的病是越来越重,最后病死了。而明英宗朱祁镇再次登上了皇位。

因为和明代宗朱祁钰有仇,朱祁镇并不承认朱祁钰的这个皇帝,并且也不允许他进入明朝皇陵。所以朱祁钰被英宗朱祁镇以“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他的陵墓被称为景泰陵。

这也就是明代宗朱祁钰为什么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

由此可见,明朝的那三个皇帝一个是因为葬到了南京,并且规模也相当地气派,所以没有迁到明十三陵。一个是在兵变中下落不明,至死也不知葬到了哪里。

而最后一个是因为偶然当上了皇帝,并且当上瘾了,不想交出权利。最后在老皇帝复辟中病死,也没有落个好下场,不允许葬入明朝的皇陵,只是以王的身份葬到北京西郊。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十六个皇帝,而明十三陵只埋葬了十三个皇帝的原因。现在明十三陵已经是国家5A级景区,总面积有120多平方公里。想去参观的朋友可以去参观一下,顺便也可以了解一下明朝的历史,感受一下这历史的沧桑。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明朝自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到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景山,历经276年,前后共有16位皇帝,奇怪的是明朝既然有16位皇帝但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只有13位皇帝的陵墓。

其实这也不足为奇,翻开有关明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起初选定的都城是南京,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的钟山之阳,史称“明孝陵”。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逃离了南京,最后不知下落,所以他的陵墓更是无从查起。后来有关历史学家分析,他可能是逃到了今天的云贵一带,也有可能是死于那场战乱之中,但终究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至今仍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中被瓦刺所俘虏后,在大臣和太后的旨意下才登基称帝的。后来英宗被放了回来,在英宗心腹的策划之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又将皇位夺了回来,而代宗朱祁钰被处死。朱祁钰死后英宗不承认他是明朝的皇帝,所以以藩王的身份将其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

就这样,明朝虽然有16位皇帝,其中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帝朱炆下落不明,代宗朱祁钰葬于金山口,所以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就只有13座陵墓了。


京蜜


大明自太祖朱元璋1368年开国,到1644年灭亡,276年间共经历了十六帝。但现在北京只有十三位皇帝的陵寝,没有埋葬在北京的三位皇帝分别是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下来就具体说一说。


1、太祖朱元璋我们都很清楚,他自己建立明朝后定都在了南京,最后埋葬在了明孝陵。

2、建文帝由于他的叔叔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把他赶下了皇位,他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3、第三个景泰帝,这个就尴尬了。本来和他哥哥关系很好,一辈子能做个安安稳稳的王爷。可他哥哥英宗却要去“北方打猎”,没办法,他自己做了皇帝。后来趁着他生病后,在“北方打猎”回来的哥哥抢了皇位。他哥哥十分的痛恨他,在他死后把他按亲王的标准埋去了北京的西山,因此也就没有葬在十三陵。

太祖、建文帝根本不会葬在是十三陵,但景泰帝这就是本来可以入十三陵,但人为的因素就没有入。

综上,直接的结论就是:两个皇帝没有埋,一个皇帝不准埋,因此只有十三陵。


虽然现在北京有十三陵,但其中有一陵却被那些无良的文人给毁了,这个我们都清楚是谁。唾弃……

(最近在头条号上写一些明朝的文章,有感兴趣的可以去我的主页看一下,也可以关注我,后续我会继续给大家分享一些文章。谢谢~)


左右Song


大明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历经276年,期间在位皇帝十六人(崇祯帝死后,淮河以南由“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权不在其列),去过北京旅游的小伙伴应该都到过“八达岭”和“明十三陵”,第一:这是旅游团的必备路线,第二:这两处景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世界的文化遗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而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却不叫“明十六陵”?莫非是明朝根本就只有十三位皇帝?还是此处不是按照陵数计算,它的名字就叫十三陵?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明朝开国讲起,

明朝一共有两座都城,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登基称帝开创明朝,建都与南京,南京共经历了,明太祖与建文帝(朱允炆)两位皇帝,为什么南京只经历了两任皇帝,不是因为龙脉不好!而是建文帝的叔父“朱棣”发动政变后,才迁都北京(靖难之役),起因是建文帝登基后大力实施削藩措施,引起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不满,以“清君侧”为由发动政变,并直捣南京,建文帝从此不知所终,直到今日建文帝的下落依然是个谜!明太祖死后葬在南京,建文帝凭空消失,明十六帝中仅剩十四位,

另外一位是可怜的明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因兄长“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朱祁钰被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推向皇位,可喜的是朱祁钰是位英明之主,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逆境中击退瓦剌,且全力整顿与改革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积极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相信如果朱祁钰能长期在位,明朝会迎来一个崭新的盛世,但造化弄人!瓦剌兵败后竟然放回了英宗朱祁镇!导致了“夺门之变”,英宗朱祁镇复位后不承认“明代宗朱祁钰”的合法性,将其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自此明十六位皇帝,在北京只有十三陵。


奔腾Li


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但是在北京的皇陵叫明十三陵,埋葬了13个皇帝。这是因为明朝曾经在南京建都,所以有皇帝的陵墓并不在北京,同时由于政局的变动,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墓也不在十三陵。


首先,明朝曾经在南京有一段时间,有部分的皇帝陵墓在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时建立大明朝的时候,首都定在南京,一直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明朝的首都依然在南京。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就在南京,被称作为明孝陵。而明朝的第2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依然定都南京,但是因为他当上皇帝之后,由于执政经验不足,冒然削藩。而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趁机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打败了朱允炆,抢夺了侄儿的皇位。

而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之日,皇宫中起了一把大火,朱允炆最终不知所踪。虽然在皇宫中发现了一具类似朱允炆的尸体,但是并无法证明确切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本人。后来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曾经到处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本人,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朱允炆的陵墓存在,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

而朱棣虽然登上了皇位,但是他所采取的手段极不光彩,所以在南方的很多人并不支持他。朱棣在南京呆的也比较不自在,最终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所采取的借口就是抵御蒙古人的威胁,以天子守门国来保障国家的安全。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支持者众多,朱棣觉得还是待在北京比较安全一些。当然天子守国门这个策略也不能说不对,它确实起到了将国家的主要实力集中在北方,成功地抵御了蒙古的残余势力以及其他游牧民族对明朝的威胁。

其次,由于土木堡之变所产生的明代宗朱祁钰,最终由于因为夺门之变,也未能埋葬在十三陵中。

明朝迁都到北京之后,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为止,一共有14位皇帝。但是,明代宗朱祁钰由于政治原因最终被废除了皇帝的名号,所以也未能埋葬在十三陵中。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在瓦剌入侵的时候,冒险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一地被瓦剌军队打得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当时明朝以于谦为首的的大臣们为了防止瓦剌利用朱祁镇来要挟明朝,果断的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的皇帝,这就是明代宗。

瓦剌后来将朱祁镇放回明朝,朱祁钰将朱祁镇给囚禁起来。但是朱祁钰自己的身体不好,即将不久于人世,而他唯一的儿子又早早夭折,最终一些居心叵测的大臣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被囚禁的朱祁镇重新夺回皇位。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之后,就将朱祁钰皇帝的名号废掉,并且在朱祁钰死后,也草草以亲王之礼安葬。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这个皇帝自然也就没安葬在十三陵中。

还有,崇祯皇帝死后的南明由于不在北京,所以南明皇帝自然也就无法安葬在十三陵中。

崇祯皇帝死后,满清入关,但是南明还是持续抵抗了一段时间,这应该就是题目中所说的明朝的第十七朝。南明也有好几个皇帝,但是南明自成立第一天起,就没有占领过北京,并且被满清赶得四处逃窜。到满清占领台湾,明朝最后一个皇帝自尽之后,自然也就没有明朝了,而且南明的这些皇帝,由于战乱的缘故,连陵墓都没有。

正是因为上述的诸多原因,虽然明朝有16个皇帝甚至更多,但是在北京的陵墓中只有13个皇帝,也就是明十三陵。


冰哥聊史论古今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明朝共17朝,16位皇帝,但是在北京的明朝陵墓只有13座,这是为什么?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哪三位皇帝死后没有进入明十三陵?

1、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在北京下葬,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建国都在南京,去世后陵墓自然选择在南京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为明孝陵,当时规模宏大,建筑繁多,陵地长达22.5公里,可惜在清咸丰年间明孝陵成为了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建筑几乎全毁。

2、朱允炆

想必大家都知道,永乐皇帝篡位,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没有陵墓。

3、景泰帝朱祁玉

因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朱祁玉登基,年号景泰,史称明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玉患病,大将石亨拥立英宗朱祁镇复辟。随后就把景泰皇帝封为成王,死后也就不能按照皇帝的规模葬进皇家陵墓;最后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今颐和园西北的娘娘府附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