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堪称古代的航空母舰,明朝真的能造出来吗?

海天


十五世纪正是明朝鼎盛的时候,社会财富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处于领先的地位。为了开辟疆土(一说是寻找建文帝),朱棣除向陸地发展外,还积极组织人员向海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朱棣就选中郑和组织人员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航行,目的有两个,一是向世界宣示明朝的天威和主权,二是在这些地方开展贸易和学习技艺。

郑和航海的船只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吨位和排水量及船只数量都远远地超过以后的哥伦比亚航海的吨位丶排水量和船只数量,可以说是当时的航母级的。如果按照当时劲头发展下去,一定比日本先进一百倍还不止,开放的明朝由于其没落和腐朽最后灭亡了,取之而来的清朝釆取闭关锁国的国策使中国落后到挨打,割地,赔钱的地步。


木子白丁


郑和宝船在中国船史研究以及历史研究领域,都是一个充满着争议,迄今尚未有定论的话题。

传统的观点依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认为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宝船是一种长度达44丈4尺(约135米),宽18丈(约56米),拥有9桅12帆的巨无霸一般的大船,尽管宝船的实际身份类似于货船、补给船,并非战船,但现在也有人根据史料记载中的庞大规模,将其形容为那个时代的“航空母舰”。

(按照“巨型宝船”的尺度和记载,采取福船船型,现代制做的复原模型)

不过,对于宝船的这种个头,很早就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观点,认为44丈4尺等数据都并不是确数,而属于夸大的虚数。其过于奇葩的长、宽比,以及依靠中式船的舵杆等工具如何来操作这种巨型船,都是令人对巨型宝船持怀疑态度的原因。

从可操作层面来说,巨型宝船不仅几乎不具有可操控性,是否能造得出来也是个问题。


海研会


1.郑和下西洋乘坐的船号称航空母舰,但实际上只是大的木船,古代工匠完全有技术造出来。

2.据记载,下西洋的木船也没有什么动力装置,只是帆船,工艺没有复杂到制不出来的程度。

3.为了制造下西洋的宝船,明朝集中了一大批能工巧匠,有能力造出明代的航空母舰来。

4.明朝皇帝对下西洋也比较重视。


兵夏333


郑和宝船怎么可能有航母这么大。。。比一般500料的船大,最多也就2000料,排水也就1000吨左右(很可能没这么大),在明朝时期,确实算是很大的船了,不过也就是福船的加大版,没有什么很稀奇


历史心发现


木头结构不可能的事


觉悟高


愚蠢的明朝,愚蠢的郑和太监,花费了600万两白银,却只是修了一个马六甲庙,也不属于中国,葡萄牙殖民者花费比郑太监小的多的代价控制马六甲几百年,却给他们的祖国带回的白银黄金远远的多于600万两白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