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人的酒桌文化有哪些?你喜欢吗?

小的正负极


济宁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来济宁会友、旅游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

一、入席:

济宁历史文化悠久,儒家文化打造了这个礼仪之邦,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对着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主陪”。

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副主陪”。这两个位置各地叫法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不清楚其中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

而副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

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副主宾”;相对应的,左面挨着主宾的是“三陪”,右面挨着次宾的叫“四陪”。

二、倒酒: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济宁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很少用的。

你若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济宁人用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那就很不真实了。济宁现在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也有用二两半的小玻璃杯或瓷碗的。

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至54度左右(现在大多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

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以前一般是6次,叫“六顺”,最近比较流行“7次”,又称“6+1”,即主陪带“4次”副主陪带“3次”,或者主陪、副主陪各带“3次”,由三陪或指定一人带“1次”,凑够“7次”,“7”寓意“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高升”的意思,图个吉利。

这样大家在主人的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这个酒一般不碰杯,济宁人讲究“一碰俩、不碰仨、站着喝了算白搭”。但是在举杯的时候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寓意是都碰杯了。经常可以在饭店里面听到这样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声。

等主人带领大家满饮此杯,该轮到副主陪发言了。同样是客套一番,也带领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况下,两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红耳赤、脚下升云。这个时候,主人宣布礼毕,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

注意了,这个自由活动可不是真的让你出去活动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单独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

一般这个时候,客人要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谢意,一般第一轮是主宾与主人,次宾与副主陪,依此类推。在这期间,是酒桌上气氛最活跃的时候,宾主的关系一下子能拉近许多。但这个时候往往是比较头疼的时候。

因为此时已经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间劝酒的花样有多,特别容易喝醉。

三、吃鱼的讲究

“ 无鱼不成宴,无酒不成席。”——山东人独特的酒文化

因为邻近微山湖,在济宁酒桌上,鱼是最常见的,端上来后,鱼头要对准主宾或年长者。

有句话叫“头三尾四,脊五肚六”,即鱼的这四部位对着谁,谁便要喝几杯酒。

若有人把鱼眼睛夹给谁,谁便要喝3杯,此谓“高看一眼”,鱼两只眼睛,便是6杯;

若有人把鱼脸(即腮)夹给谁,谁便要喝2杯,此谓“赏个脸面”,鱼左右两腮便是4杯酒;

其间若有谁把鱼的背鳍夹给谁,谁便要喝3杯,此谓“一帆风顺”;

把鱼尾夹给谁便是“委以重任,娓娓动听”,需喝2杯;

鱼肚下面的鱼翅夹给谁可谓“展翅高飞”,又是3杯,如能把四个鱼翅都打发出去,便是12杯;

有人从鱼肚子里夹出的肉送与谁,意为“肝胆相照”,同饮2杯,即4杯;

有时为了凑热闹,把鱼肚皮所指处,定为“心腹之人”,脊背方向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望子成龙”、“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等都是用鱼做文章常用的行酒令,都是从鱼肚子里夹出一块肉来送与别人;

鱼菜渐凉,可用一句“团团圆圆”同饮一杯,然后吃鱼。

有时鱼头对着的主宾不想喝鱼头酒时,就用筷子捅捅鱼嘴“大家通通都喝”,然后便同饮一杯后吃鱼。

有的人不能喝酒,却又被鱼头所指,可以用筷夹片菜叶盖上鱼眼,这叫“一概(盖)不论”,随便大伙咋喝吧。

济宁人喝酒时间一般比较长,除了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外,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而一些好友之间的聚会则时间更长。

四、划拳

济宁人在酒桌上喜欢划拳,这也是一种传统的酒桌文化。

酒酣耳热之时喜欢说:“走两拳”。

划拳的规矩: 两人同时伸出一只手,用攥起的拳头和伸出一到五个手指,表示从零到五这几个数字,与此同时,嘴里喊出从零到10的数字,如果两人伸出的手指表示的数字相加与其中一个人嘴里喊出的数字相同,那么这个人就算赢了这一拳。

划令一至十分别为:

一:“一心敬你”,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二:“哥俩好”,表示与对方的关系亲密;

三:“三星高照"; 表示福禄寿三吉星高照;

四:“四红四喜”或“四喜来财",表示吉利的意思;

五:“五魁首";

六:“六六大顺";

七:“巧七”,意指牛郎织女七月七天河配;

八:“八仙过海" ;

九:“快喝酒”,也有简单地喊成“快”的;

十:“满堂红”或者“全到了"、“全都有”。

济宁人的酒桌文化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济宁人的骨髓里,近几年来,为了养生,大多济宁人也已经控制酒量,但济宁的酒桌文化还是挺让济宁人引以为豪的!





以宁静而致远


总算从济南回来了,而且是活着回来。

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说起这次旅行印象最深的事,我想除了绮丽秀颖的风景,恐怕便是济宁人的喝酒了。济宁人善饮,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些天来,我们便亲见其酒桌上的海量与风范了。

济宁人不但善饮,而且善劝,其劝酒的水准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却是我们意外的发现了。不讳地说,济南人的劝酒已骎骎乎形成一套精致且精湛的技艺了。这种技艺只有亲临济南并亲炙其味的人,才能窥其纤毫,并为之叹为观止。

首先,济宁人的劝酒浸染着一股艺术的气质与善良的霸气。有板有眼,循循善诱,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恍如软刀子杀人,于温藉融和之间,让人酩酊大醉。

而且,其敬酒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套论证,人情世故,天文地理,深文周纳,无所不包,对被敬者构成了强大的论证,让人觉得不满饮此杯,简直枉披人皮矣。

我的朋友彦新教授便极善劝酒,每次端杯,老兄都先要充分论证满饮的意义,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理由,引经据典,勾古稽今,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文化享受。

这种劝酒的艺术与一些地方动辄“不喝此杯,便是看不起兄弟”之类的做法,自是另出机杼棋高一着矣。尤其可爱的是,劝到高潮时,老苏还能即兴背一首情诗助兴,声与情并茂焉,其情之真意之切,让人觉得不喝此杯简直有愧列祖列宗,即便手里端的是断肠散鹤顶红,也决不皱皱眉。

济宁人喝酒的规则,有一种属地主义的色彩。无论是席位的安排,敬酒的顺序,动箸之先后,都有一套细致的规矩。这些规矩皆是属地法,解释权都归主人,上海的习惯法自不能适用。

于是乎,在济宁这些天,我们一干人在酒桌上动辄得咎,犯规不断,而每次犯规,都有相应的“惩罚”,端的叫天天不应,只好认罪伏法,推杯换盏,以致醉卧沙场。

记得有一次清蒸鱼端上酒桌,鄙人率先夹了一小块,尚未入嘴,便被当地的朋友逮住,他断喝一声:“鱼头酒三杯”。闻得此言,不禁肝胆俱裂,只好入乡随俗,浮三大白。


长乐l未央


据我所知,济宁市属山东省管辖,与其说济宁,不如推而广之,说说山东的酒文化。说到山东人你会想到什么?是热情好客、豪爽大方,还是有情有义、恪守礼仪规矩?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山东人不止喜欢喝酒、善于喝酒,还有传承千年的山东独特的酒文化。山东这片土地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两个国家,分别为齐国和鲁国,故此山东又称为齐鲁大地。齐鲁两国对山东人的酒文化影响非常大,齐国人尚武、喜好喝酒,你可以从中找到后世山东人大碗喝酒的影子。而鲁国因为孔子在,也形成了系统的酒文化,那就是酒德,也就是后世我们说的酒品。孔子说:“惟酒无量,不及乱。”酒德不是小节,不能因为喝醉了酒而失礼。直到现在,在山东因为喝了酒而不知所以、撒泼打诨的人是要被人取笑的。

所以喝酒在山东人身上有一种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山东人喜欢大碗喝酒的那种梁山好汉的豪气,就像武松喝了十八碗“三碗不过岗”,依然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人人称道的英雄、汉子;另一方面,在山东酒是不能随便喝的,只要到了酒场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礼仪规矩,在敬酒、劝酒上遵守规矩的人都会让人高看一眼。实际上,酒桌也会放大“仁”和“义”,一场酒局下来,即使不熟的陌生人在了解对方的酒品后也会在心里决定对方能不能成为朋友。

山东是孔孟之乡,山东人也喜欢书画笔墨,在全国山东是最大的一个书画市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把酒赋予了新的文化和魂魄。孔子爱酒,儒家文化中酒也是组成部分,荀子曾在兰陵品尝过兰陵美酒并赞叹不已;山东人王羲之曾在醉酒后挥毫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此外还有山东籍人李清照、辛弃疾以及客居山东的李白、杜甫、苏轼等都因酒而激发万丈豪情留下了经典诗词。

所以山东的酒文化有“礼”有“德”还有那水墨书画、诗词文章。新时代更要求山东人谨守酒德,无论是酒驾还是因喝酒而造成的违规违纪都算不上一个真正懂酒文化的山东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