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評價商鞅是“天資刻薄”,那麼商鞅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商鞅是一個殘忍沒有恩德的人,司馬遷用的四字評價是

“天資刻薄”,還說商鞅是利用帝王之術取悅秦孝公,依靠秦國國君的恩寵,刑罰秦國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卬,不聽從趙良的勸告。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

司馬遷作為漢臣,固然有他的立場,從職業素質來看,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撰寫《史記》應該是嚴謹、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是每個有職業道德的史學家應該有的態度,司馬遷也不例外;從政治立場上看,司馬遷是漢臣,漢承秦制,在政治上漢既要否定秦的不良制度,又要繼承秦的優良制度,比如西漢著名政論家賈誼專門寫了一本描述秦朝過失的文章叫《過秦論》,而對於商鞅的真實性批判也是司馬遷所要做的,司馬遷沒有必要撒謊。

司馬遷評價商鞅是“天資刻薄”,那麼商鞅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商鞅

一、商鞅其人

商鞅是衛國人,出自衛國國君後裔,衛國沒落後,商鞅到了魏國,當時的魏國是戰國第一強國,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第一強國,商鞅原本就喜歡刑法之術,也不排除商鞅到魏國是想學習李悝變法,再加上魏國是天下第一的強國,出人頭地的機會更多,所以商鞅才來到魏國。

商鞅起初在魏國相國公叔痤門下做賓客,公叔痤很快就發現了商鞅的才能,但在公叔痤活著的時候,並沒有把商鞅推薦給魏國國君魏惠王,原因一是公孫痤嫉妒商鞅的才能,商鞅是國相之才,擔心推薦商鞅會影響自己;二是商鞅當時在社會上毫無名望,魏惠王並不是一個賢君,也不一定會用。但是公孫痤在臨死前卻把商鞅推薦給魏惠王,並告誡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就殺了他。

從公孫痤的行為上看,大概率就猜中了魏惠王不會用商鞅,所以才說出那番話來,正因為在魏國不受待見,又聽說了秦國國君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廣泛招攬人才,商鞅最終離開魏國去了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商鞅才見到了秦孝公,經過三次的相見,秦孝公才與商鞅相見恨晚,並決心起用商鞅變法圖強。

司馬遷評價商鞅是“天資刻薄”,那麼商鞅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商鞅變法

商鞅之所以見了秦孝公三次才獲取認可的根本原因就於:商鞅想通過會面摸透秦孝公的所思所想,投其所好,從而獲得重用。這也就是司馬遷說的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商鞅給秦孝公講了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富國強兵之策,最終才鎖定秦孝公需要的是富國強兵之策。畢竟當時的秦國地處邊陲,國力並不強大,東進的道路被強大的魏國封堵得死死的,而且秦國曆來被東方諸侯國看不起,認為秦是戎狄之國。

二、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

秦孝公需要的是富國強兵之策,所以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富國強兵,變法的唯一受益人就是秦國國君

戰國時期的社會階層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但商鞅變法只有一個受益人,就是諸侯,也就是秦國國君,對於普通平民,雖然有軍功爵位制給予其上升的通道,但更重要的思想是“愚民”,商鞅通過法制控制普通平民,通過嚴刑峻法讓平民敬畏法律,遵守法律,不敢反抗,使普通平民不敢幹其他的事,

只有法律規定的兩種事可幹,一是種地、二是打仗,這兩件事都可以獲得爵位,除此之外的所有事,包括讀書受教育、經商都是不被鼓勵,甚至抑制的,商鞅通過這些法律手段讓普通平民變成相對容易管理的順民,控制他們上升的通道。

司馬遷評價商鞅是“天資刻薄”,那麼商鞅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

《商君書 弱民》: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樸則強,淫則弱。弱則軌,淫則越志。弱則有用,越志則強。故曰: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

而對於卿大夫、士等貴族階層來說,商鞅變法的主要目的是打擊,剝奪貴族們世襲的財富和權力,逼著貴族們要像平民一樣勞動種地或者打仗獲得戰功才能獲得收入與晉升,對於官吏,商鞅也是用法律逼迫這些官吏要當天完成當天的工作,不能欺壓百姓獲得灰色收入,採用考核各級官吏的方法嚴格管理,不能讓官吏有偷懶和作奸犯科的舉動,商鞅打擊貴族和官吏的唯一受益人就是國君,官吏和貴族的權力和財富減少,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增加,那麼國君的利益罰就會大大增加。

《商君書 墾令》:祿厚而稅多,食口眾者,敗農者也。則以其食口之數賤而重使之,則辟淫遊惰之民無所於食。民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整個秦國階層的人都因為商鞅之法而受到打擊,打擊最嚴重的是官吏與貴族,普通平民因為軍功爵位制有著上升的通道要稍微好點,但由於嚴刑峻法,尤其是連坐之法,讓平民聞法色變,據說,商鞅因為嚴格執法,一次在渭水邊處決犯法的囚犯就有8百多人,這些人全部因為犯法而被斬首,雖然沒有明確記載這些人犯了什麼法,但一次處決囚犯八百人,足以看到商鞅的酷吏本性了。

司馬遷評價商鞅是“天資刻薄”,那麼商鞅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秦孝公與商鞅

除了百姓,商鞅對貴族的施法也是相當嚴厲的,因為太子犯法,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因而遭受了劓刑,割去了鼻子,公子虔受到莫大的汙辱,八年時間閉門不出,公孫賈同樣是太子的老師,也因為太子犯法而遭受了墨刑,在臉上刺字,同時塗上墨碳,永久地留在臉上,這不僅是刑罰,也是一種汙辱。太子老師商鞅都敢處罰,整個秦國還有誰敢不遵守法律嗎?在很大程度上,商鞅之所以執意處罰公子虔和公孫賈,其實就是殺雞駭猴的行為。

當然了,商鞅變法的好處在當時的時代有著深遠的意義,迅速讓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維護了秦國國君的利益,促成了一百年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可以說秦國能夠統一天下,商鞅變法是首功。這裡不討論商鞅變法的意義,只從變法中瞭解商鞅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三、商鞅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從商鞅在變法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足以看出商鞅是一個冷酷無情的酷吏,與後世有名的酷吏其實並沒有兩樣,都是為了維護國君的利益不擇手段打擊貴族、平民等各個階層,他們鐵面無私、執法嚴明、為官清廉,不擇手段,與商鞅如出一撤,所以《舊唐書》會評價商鞅就是酷吏。

《舊唐書》:威刑既衰,而酷吏為用,於是商鞅、李斯譎詐設矣。

酷吏所依靠的不過就是靠山,一旦靠山倒了,酷吏基本上都會死無葬身之地,當時秦國曾有個叫趙良的人勸說商鞅把封地交還秦國,退隱山林,否則就會禍事來臨,可是商鞅正是位居權貴高位,根本沒有想過這種激流勇退。


司馬遷評價商鞅是“天資刻薄”,那麼商鞅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秦孝公與商鞅

等到秦孝公去世之後,之前的太子駟繼位為秦惠文王,被商鞅處罰的公子虔終於等來了機會,上告秦惠文王誣陷商鞅謀反,按照秦國法律謀反是誅滅三族的重罪,有人告就得把商鞅逮捕起來審問,秦法都是商鞅一手建立起來的,他當然知道逮捕意昧著什麼,意昧著嚴刑逼供,商鞅在位時這事肯定沒少幹,所以商鞅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走。

這一逃,沒有犯法也變成了犯法,等於給了公子虔畏罪潛逃的口實,商鞅就想逃去魏國,可是商鞅依靠欺騙害死了魏將公子卬,再加上秦國強大就是因為商鞅的功勞,魏國人早就對商鞅恨之入骨,不允許商鞅入境魏國,商鞅只能逃到他的封地商邑,並組織軍隊對抗秦軍,結果自然是坐實了謀反,並戰敗被殺,屍體被帶到咸陽,秦惠文王處於車裂大刑,商鞅強大了秦國,到頭來得罪了所有人,沒有一個秦人為商鞅之死感到痛惜,因為所有人都恨商鞅,沒有人可憐他。

《戰國策 秦一 衛鞅亡魏入秦》: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回過來看,商鞅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司馬遷評價商鞅是“天資刻薄”,那麼商鞅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商鞅之死

商鞅是一個薄情寡義、天資刻薄、一心維護封建統治主的酷吏。

他執法嚴格、不畏權貴、鐵面無私、殺伐過重,雖然迅速讓秦國走上富國強兵之路,但卻留下了極其嚴重的後遺症,商鞅只為國君一個人服務,而打擊了所有人的權力,這是一種極端危險的權力結構,國君明則天下明,國君昏則天下亡,從某種意義上說,秦朝的滅亡也有商鞅變法的一份責任。

秦之所以被稱為暴秦,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執法嚴厲,殺伐過重。百姓乃國之根本,卻被商鞅以法律奴役,所以商鞅失民心,商鞅最後的死亡是秦國所有階層共同的意願,卻是商鞅本人未曾想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