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心理諮詢有效嗎?(內含乾貨)

摘要:乾貨滿滿:網絡心理諮詢的優勢、弱點、有效性和適用人群……

網絡心理諮詢有效嗎?(內含乾貨)

一、網絡心理諮詢的形式

網絡心理諮詢、在線諮詢、遠程心理諮詢,它們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做法:您和一位諮詢師會談,但是沒有和他/她在同一個諮詢室裡。網絡心理諮詢的形式包括了同步進行的方式,例如視頻諮詢和電話諮詢;也包括了異步進行的方式,例如電子郵件諮詢、短信諮詢。在美國的一些州,僅允許有執照的心理學家提供同步諮詢/治療,通常鼓勵視頻諮詢/治療。

二、網絡心理諮詢的優勢

通過網絡接受心理諮詢/治療肯定有好處:

1、網絡諮詢對那些居住在農村或交通不便地區的人非常有幫助,因為他們在本地無法獲得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而網絡諮詢給了他們尋求幫助的機會。

2、網絡諮詢讓忙碌的人更加便利,例如節省了來回交通、停車、等電梯的時間。

3、網絡諮詢可以讓來訪者避免在等候室見到熟人的尷尬。

4、焦慮的人,尤其是社交焦慮的人,更有可能求助於網絡治療師。

三、網絡心理諮詢的弱點

網絡諮詢有一些潛在的風險和弊端:

1、網絡諮詢的問題之一,是諮詢師沒有機會直接觀察來訪者,而這通常是評估和診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聲音的語調、肢體語言和整體的舉止都能讓諮詢師瞭解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由於無法面對面交流,網絡諮詢師/治療師可能難以得到那些能他們做出正確診斷的線索。

2、網絡諮詢的問題之二,是因為有效心理諮詢/治療一個主要因素,就是諮詢師/治療師和來訪者之間的關係。當會談不是面對面的時候,諮詢師要與來訪者形成治療聯盟,可能會碰到更多的挑戰。

3、技術問題可能成為障礙。掉線、視頻卡住等問題都不利於諮詢/治療。

4、在網絡諮詢中,當來訪者出現危機的時候,諮詢師很難進行干預。

網絡心理諮詢有效嗎?(內含乾貨)


四、網絡諮詢有效嗎?

人們最關心的就是網絡心理諮詢/治療是否有效。自從網絡心理諮詢/治療問世以來,國外心理界對這個問題已經研究了十多年。針對各種人群的研究綜述顯示,網絡諮詢/治療是有效的(Hynes等人,2009; Reese,Slone,Soares和Sprang,2015; Tuerk,Yoder,Ruggiero,Gros和Acierno,2010),尤其是針對有抑鬱或焦慮問題的來訪者(Glynn,Randolph,Garrick和Lui,2010; Hailey,Roine和Ohinmaa,2008)。以下摘錄幾項研究的結果:

  • 2014年發表在《情感障礙雜誌》(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於抑鬱症,網絡治療與面對面治療一樣有效。
  • 2014年發表在《行為研究與治療》(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網絡治療對焦慮症有效。而且網絡治療是具有成本效益,在一年的隨訪中,積極的改善得以持續。
  • 2018年發表在《心理疾病雜誌》(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網絡心理治療是“有效的、可接受的、實用的醫療保健”。研究發現,
    對於抑鬱症、驚恐障礙、社交焦慮障礙和廣泛性焦慮障礙,網絡治療與面對面治療同樣有效

五、網絡諮詢適合哪些人群

網絡心理諮詢/治療最適合16歲以上的人,以及那些不需使用藥物治療的人。美國諮詢心理師Domenica Favero說:“從十幾歲的人,到70年代末出生的人,大多數人對此過程都很滿意。他們必須為偶爾的故障做好準備,但網絡治療在總體上已經取得了成功。”

當然,網絡治療並不適合所有人。某些人通常需要更深入的治療方法,需要有人照顧他們的安全和健康,所以不適合採用網絡心理諮詢/治療,例如:

1、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或者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風險的人。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APA,是美國心理學界的一個專業科學組織)有許多準則都建議嚴重精神疾病的人不要使用網絡心理治療(APA,2014年)。有自殺意圖的嚴重抑鬱症患者不適合網絡諮詢。

延展閱讀:《 》

2、患有進食障礙的人。進食障礙的治療需要一個團隊分工合作,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治療師、營養專家等。

延展閱讀:《 》

網絡心理諮詢有效嗎?(內含乾貨)


六、怎麼尋找靠譜的網絡心理諮詢師

1、最重要的事情是,心理諮詢師要接受督導,並且接受過自我體驗(即諮詢師本身作為來訪者接受治療)。因為心理諮詢/治療是高危工作,需要督導和自我體驗來幫助其確保工作的專業性。

2、請選擇經過系統和長程的專業培訓的心理諮詢師/治療師。

3、請選擇有資質的心理諮詢師。例如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心理諮詢師二、三級證書(這個是最基本的職業資格證書),衛生部頒發的心理治療師證書(這個要在醫院工作才能報考),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系統頒發的註冊心理師證書(這個要達到行業內一個非常嚴格的標準才能取得)。

參考文獻

[1] Frueh, C., Monnier, J., Grubaugh, A. L., Elhai, J. D., Yim, E., & Knapp, R. (2007). Counselor adherence and competence with manualiz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PTSD delivered via videoconferencing technology. Behavior Modification, 31, 856866.

[2] Glynn, S. M., Randolph, E. T., Garrick, T., & Lui, A. (2010). A proof of concept trial of an online psychoeducational program for relatives of both veterans and civilians living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 33, 278-287.

[3] Hailey, D., Roine, R., & Ohinmaa, A. (2008). The effectiveness of telemental health applications: A review.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3(11), 769-778.

[4] Hynes, D. M., Weddle, T., Smith, N., Whittier, E., Atkins, D., & Francis, J. (2009). Use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dvance evidence-based care: Lessons from the VAQUERI program.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5, 544-549.

[5] Joint Task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lepsychology Guidelines for Psychologists. (2013). Guidelines for the practice of telepsycholog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8(9), 791-800. doi:10.1037/a0035001

[6] Reese, R. J., Mecham, M. R., Vasilj, I., Lengerich, A. J., Brown, H. M., Simpson, N. B., & Newsome, B. D. (2016). The effects of telepsychology format on empathic accuracy and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An analogue counselling sessio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6(4), 256-265. doi:10.1002/capr.12092

[7] Reese, R. J., Slone, N. C., Soares, N., & Sprang, R. (2015). Using telepsychology to provide a group parenting program: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2(3), 274282.

[8] Regueiro, V., McMartin, J., Schaefer, C., & Woody, J. M. (2016). Efficacy, efficiency, and ethics in the provision of telepsychology services: Emerging ap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worker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44(4), 290-302. Retrieved from http://library.capella.edu/login?qurl=https%3A%2F%2Fsearch.proquest.com%2Fdocview%2F2085011059%3Faccountid%3D27965

[9] Tuerk, P. W., Yoder, M., Ruggiero, K. J., Gros, D. F., & Acierno, R. (2010). A pilot study of prolonged exposure therap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delivered via telehealth technology.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3, 116-1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