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会不会二世而亡?

史事春秋


根据当时朱元璋设计的政权结构,及朱家的控制力和周边国际(政权)形势 来看,不具备二世而亡的条件和可能。


疏密雅


这个问题恕在下完全不能苟同。第一南京明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朱元璋不是朱允炆。朱允炆的一切行为包括削藩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如果燕王不造反,明朝不会灭亡。因为没有同时并存的对手。

南京明朝的灭亡根源在于朱元璋愚蠢的封藩政策和对于自己的一切过于自信。朱元璋在位时期封了二十几个诸侯王,看上图可以就可以明白朱允炆为什么削藩,是因为不削藩国家就会一直处于中天悬剑之下,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国家的全部大城市几乎都在藩王的手中,而且藩王的实力一般会以国都为中心向外辐射,实际地盘几乎已经占了国家的三分之二。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分封就是对于自己的威望有自信,他确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反抗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和自己亲手选择的接班人。所以,当时的朱皇帝和周天子差不了多少,强敌环伺,虎视眈眈。有些诸侯王还拥有护卫,对于国家经济上的负担事实上一直很重,而且诸侯王手中的兵马一直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这就导致朱允炆必然削藩,也不知道愚蠢自大的朱元璋在看到了燕王反叛并打败了自己的接班人后会作何感想。

如果燕王不造反,那么在全国境内外是不会有敌人敢于和中央政府对抗的。在历史上地方在平稳时期打败中央少之又少,诸王也明白除了朱棣深通兵法之外,其余的人大多数是酒囊饭袋根本无力和中央抗衡。所以,国家当时采取的逐步削藩诸王的策略是合适的。而关外的北元朝廷刚刚被朱元璋赶回草原,正处于分裂之中,没有共主带领顶多只能和明朝在长城附近对峙拉锯,根本不具有入侵中原的能力。所以,当时的国家内外除了燕王之外都没有敌人,是根本不会灭亡的。


经典守望者


并不会,明朝只会向着不一样的方向发展罢了。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遗诏上写皇太孙朱允炆宜登大位,同年朱允炆继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为明惠宗。当时大臣知道朱元璋遗诏的时候,无不震惊,因为自古以来,从没有皇位传给皇孙之说,朱元璋算是开了先例。

朱元璋生前也知道,让朱允炆当皇帝阻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朱元璋在晚年时期就开始为朱允炆铺路了,将一切阻碍扫除,几乎杀尽了所有的开国功臣。但是令朱元璋没有料到的是,朱允炆居然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上。

朱允炆登上皇帝之位后,心里非常忐忑,他害怕自己的皇叔,害怕他们谋取自己的皇位,并且他也想增强自己的皇权,所以朱允炆做了一件令人非常不痛快的事情”削藩“。

朱允炆一年之内废除了五个比较弱小的藩王,正准备废掉燕王朱棣的时候,朱棣突然发动了”靖难之役“,并于1402年攻破首都应天府,成功取得皇位。朱允炆做梦也没有想到,仅当了3年的皇帝就被赶下了台。

假如当初朱棣没有造反,朱允炆会不会守住自己的皇位,不让明朝灭亡呢?

朱允炆肯定会守住皇位,并且让明朝继续发展。

先来说朱允炆的为人,朱元璋还在的时候,因为朱允炆孝顺所以非常宠爱他,而且还立他为皇太孙。在遗诏中也说朱允炆仁明孝友,不仅如此,朱允炆还有三位儒家老师,他将老师视为心腹,性格上也是温文尔雅,因此朱允炆的为人是适合当皇帝的。

再来看朱允炆的思想,朱允炆老师是儒家的,所以朱允炆也比较信奉儒家思想,他从始至终都有着实行仁政的想法,可以说朱允炆是想当一个好皇帝。

下面来说朱允炆的实际行动,他在政治上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则,并且改进了朱元璋时期的严厉制度,经济上则注重减少税收,总得来说朱允炆全都是为了百姓。

从以上几点来看,如果朱棣没有发动”靖难之役“,再给朱允炆几年的时间,可能一切都会走上正轨。但可惜的是,朱棣并没有给朱允炆机会。


理科男读历史



渔樵之人W


序言:

在中国历史的正统朝代中,二世而亡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秦朝,还有一个是隋朝。这两个朝代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实行暴政,没有给予天下老百姓们有修养生息的机会。老百姓们没有了活路,才会起来造反,这才是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朱棣不造反,明朝也不会二世而亡。


朱棣起兵造反的原因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朱元璋最先培养的接班人是朱棣的大哥朱标,但后来朱标英年早逝,把朱元璋的部署给打乱了。按照嫡长子接班制的规则,朱元璋在后面并没有选择其他皇子来做接班人,而是选择了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接班。朱允炆自从被册封为皇太孙后,朱元璋就开始大规模清除日后他登基时有可能成为绊脚石的势力。

公元1398年6月30日,时年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登基即位。在朱允炆坐上皇帝宝座没几个月时间,他就开始考虑增加自己的权力,同时还找机会削弱诸藩王的权力。当时朱允炆听取了谋臣们的建议,先拿弱小的藩王开刀,在这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朱允炆把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给废了,下一个目标就是燕王朱棣。


聪明的朱棣在被逼无奈之下有了反叛朝廷的思想,但是他的三个儿子正在南京作为人质,因此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在1398年和1399年的时间里,他为了麻痹朝廷做了很多把戏,他不但装病,还装疯卖傻。朱允炆在1399年6月让朱棣的几个儿子回到父亲的身边。1399年8月,朱棣正式以“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朱允炆最后的结局就是去向成谜。

朱允炆执政时有哪些措施?

朱允炆是一个接受良好教育之人,因受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他温文尔雅,为人仁厚,亲贤好学。他登基即位后对朱元璋的一些政策有所改变,推行的是仁政。

首先,朱允炆登基后就改进了朱元璋时期所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朱允炆认为祖父所制定的律令法典有些部分过于苛严。他在取消一些条款的同时,还禁止以诰文为根据来进行审理和判案,同时停止张贴榜文。朱棣在登基后把朱允炆的变革废除,恢复了朱元璋的所有严厉的诰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其次,朱允炆在经济上也制定了一些新措施,以减轻一些过重的税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减少了江南过度的土地苛税,特别是富庶的苏州和松江这两个府的土地重税得到了有效的减少。朱允炆另外一项财政改革是限制佛、道二教寺观所能拥有的免税土地的数量。这也是后来佛教僧人依附朱棣的原因所在。

最后,朱允炆在登基即位后对诸藩王封地里的行政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他规定王子们不得参与文、武政事。他的这个命令是与朱元璋的《祖训录》中的规定大相径庭的。朱允炆在黄子澄等人的出谋划策之下,最终决定走完全的道路。朱允炆削藩的政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减少藩王对皇室的威胁,但他过激的削藩政策给自己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结束语:

朱允炆在登基即位后,增强文官在政务上的作用,他还宽刑省狱,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对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进行了改革 ,因此他的这段执政时期被史称为“建文新政”。如若朱棣没有起兵造反,大明王朝在朱允炆的治理之下,也会走向一个盛世。


观景说史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册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率军打败北元,声望日隆,名列诸王之首。

建文帝即位后,朱棣不满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因此发动了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南京,在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正式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他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缔造了一个永乐盛世,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大增。

既然朱棣如此厉害,很多人认为朱允炆过于平庸,因此有个设想,如果朱棣不造反成为皇帝的话,明朝是不是会二世而亡呢?

其实二世而亡这个设想有点过于神化朱棣了,但是对于朱允炆来说却不公平,朱棣固然文治武功令很多皇帝相形见绌,但是朱允炆也并不是特别糟糕,虽然文治武功和自己的叔叔朱棣差的太远,但是也并不是昏君。

朱元璋临终前,秘密召见了驸马都尉梅殷和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嘱令他们齐心辅佐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帝位。

朱允炆继承皇位以后,一改皇爷爷朱元璋时期的冷酷刑法,施行了一系列的宽政改革措施,不仅深得朝野支持,在百姓中也是赢得了一定民心的,他并不是不得民心。

朱允炆虽然实行仁政,但是他当时推行新政所倚重的主要大臣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都是却反政治军事斗争的丰富经验,因此一些改革措施自然脱离实际,有着理想主义色彩,有着弊端。

建文帝即位后,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拥兵自重,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等人削藩的建议,但是因为朱允炆的优柔寡断,没有果断把削藩矛头直指势力强大的朱棣,给了朱棣反叛的机会和时间,以至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取代了朱允炆的皇位。

也就是说,朱允炆当不成皇帝最重要的原因是朱棣的造反,而并不是因为他昏庸无道,导致民不聊生等,因此说朱棣不造反,明朝就会在朱允炆的时候而亡,对朱允炆是不公平的。

毕竟朱允炆也算一个好皇帝,他自幼熟读儒家经书, 性情温文尔雅,他在位期间增强了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严惩贪官,还改变了一些朱元璋在位期间的一些弊政,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也算可圈可点。

综上所述,虽然朱棣在明朝诸位皇帝中,其丰功伟绩无人能与之匹敌,但是朱允炆并算不上昏君,只是执政方式有点理想主义和偏于稚嫩,因此尽管朱棣不造反成为皇帝的话,明朝在朱允炆的统治下,不会导致二世而亡的悲剧。


小聪历史客栈


不会二世而亡。

历史上二世而亡的统一王朝只有秦朝和隋朝,这两个朝代灭亡有两个相似点:

一是,统一之前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分裂,秦朝统一前春秋战国数百年纷乱,隋朝统一前是魏晋南北朝300多年南北分裂。

二是,秦末隋末暴政虐民,直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使得国家再次陷入混乱,最终灭亡。

由长时间的分裂到统一,之前数百年成长起来的势力很难在国家统一的前几十年拔除干净,这些势力虽然暂时臣服,但绝对是妨害国家统一的不安定因素,看看秦末时六国余孽,隋末时关陇集团掀起的风浪,可见其能量。而暴政最容易激起民变,演变成大规模起义。

对比明朝朱允炆时期,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与秦隋大大不同,明朝是朱元璋同志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击败各路起义军领袖建立的。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摧毁各方割据势力,杀人无数,明朝统一之后境内基本没有任何势力可对其构成威胁。明统一之后在朱元璋各种制度的持续打压下,功臣战将被诛,皇权进一步集中,妨害国家统一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基本被消灭干净。经过朱元璋三十多年的整治,明朝已经稳定下来,传到朱允炆手上时国家安定。基于此,明朝二世而亡可能性低。

而且,朱允炆虽然改革了朱元璋的部分制度,但是并未到激起大规模民变的程度,所行改革并不是劳民伤财的严苛暴政。相反他宽刑省狱,改革太祖时期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而且建文帝信任的方孝孺,黄子澄等都是儒学大师,虽然可能会有些迂腐,但要说干些横征暴敛草菅人命的事,不不太可能。所以对比秦隋末年,明朝要二世而亡可能性低。

另外,朱允炆削藩导致朱棣造反也只是个借口,真正原因还不是他朱棣野心勃勃相当皇帝。而且觉得自己是太祖儿子,皇帝叔叔,加上又手握兵权,在一帮想建大功立大业成大名的野心家(尤其姚广孝)协助下,起兵造反。

说朱允炆不得人心,天下唾弃,才致使朱棣造反成功的观点,个人并不认同。朱棣确实算是以弱胜强,但更多原因是朱允炆战略战术上的失误,又用人不当,反观燕王朱棣常年在边关打仗,手下兵士战力强悍,而且朱棣本人军事才能很高,战略得当,直捣黄龙,两相对比之下朱允炆一方才节节败退。并不是民心向背的问题。

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没了这个内乱,在建文帝儒家思想主导的治国方针下,虽不说能到盛世,但是二世就亡国的概率很低。

综合来说,朱棣不反,大明不会二世而亡。


十分之七君


趣谈答案:大明帝国绝对不会灭亡,恰恰相反,或许明帝国会走向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朱允炆和朱棣的纵向比较

我们每一次谈起建文帝,总有一种烂泥扶不上墙的状态,而且总会把建文帝和刘禅作比较,仿佛他连刘禅都不如了。

但是真实的历史真的是如此吗?建文帝真的如此差吗?换句话来说,朱棣真的如此强横吗?

当然我们不得否认的一件事情是永乐大帝,而这个所谓的永乐大帝这4个字绝对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着切切实实的成绩的。

明朝历史上很少有皇帝带军出征,也很少有皇帝能够把蒙元追得满地跑,也很少有皇帝能够开创太平盛世,也很少有皇帝能够修纂永乐大典这样大的工程。

但是如果我们单纯的凭借这些就认定朱棣很优秀的话,恰恰还没有到极限,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朱棣还完成了一件连他父亲都不敢完成的事情:迁都。

朱棣作为明帝国的皇帝,必然是一颗恒星,并且永远悬挂在明帝国的头上。

相比较而言,朱允炆就要逊色很多,无论是文治武功也无论是刀枪剑戟,亦或者对于大局的判断行事似乎都没有办法和自己的叔叔做比较。

建文帝的优势

但无论如何,建文帝都有着他对应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是朱棣所不能弥补的。

1.建文帝的善良

有很多人说善良顶个屁用,在关键时刻恐怕连一碗饭都不如,但是一个帝国一个皇帝必须要有仁者之心。

相比较而言朱棣就太过于残暴了,当然朱棣未必是真的想残暴,仅仅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之下,朱棣如果不残暴的话,就没有办法维护自己的皇权统治。

相比较而言,善良的朱允炆几乎抓住了命脉,也把握住了窍门,在那乱世虚无的状态之下,能够善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臣子,这很关键。

为什么说朱允炆能够善待臣子,很关键的原因:因为朱元璋杀戮太多了。

朱元璋杀戮如此之多,其实对于整个明帝国而言没有多大的好处,而且会给整个帝国的后代留下一种假象。

2.建文帝的仁义。

相比较而言,建文帝打不过朱棣是理所应当的,这一点并没有必要去责怪建文帝,要责怪就只能责怪那个已经去世的朱重八。

谁让朱元璋闲着没事儿,把整个明帝国的有功之臣绝大多数武将统统给灭掉了,灭掉了这些就相当于断了建文帝的左膀右臂,面对自己叔叔的入侵能打得过才怪。

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在建文帝消失之后,明帝国还有很多臣子依然效忠于建文帝,这就足够了,因为建文帝有那一颗仁爱之心。


相比较而言,建文帝绝对不是秦二世胡亥,即便朱棣没有造反,建文帝掌握皇权,明帝国也不会大乱,只不过在建文帝执政的时候,或许没有自己叔叔那样耀眼的业绩罢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蟹邀。这问题挺有意思。其实朱允炆如果什么都不做,哪怕是个吃喝玩乐之君。朱元璋留给他的遗产,也够他挥霍几代的。但是如果有想法,那就会像后来的崇祯,越努力,方向只会越反。

“建文削藩”导致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朱允炆在掌握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然不可思议地输了,而且输得非常惨。


最终自己也失踪了,害的皇位最终归了燕王一脉,自己的儿孙被囚禁,放出来连草麦都不分。

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决定削藩,动作很大,但是没有计划,行事操切。仅建文元年(1399年)4月一个月,就立刻削掉了三个亲王的爵位,并将他们废为庶人。

但这事做得不但欺负人,缺乏道义,让人抓把柄。比起朱棣“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实在站不住脚。这也就是传说中的一手好牌,开局就打得稀碎。

本来完全可以采用更为温和且巧妙的办法。但是结果造成了湘王阖宫自焚;齐王被押解回京软禁;代王被软禁在封地。这种处理差异,你会发现其实朱允炆不但没计划,而且露怯。


按道理朱允炆身边都是大儒,都是才子。历史上那么多例子,就算没吃过猪肉,也应当见过猪跑。如果决定武力削藩,那直接快刀斩乱麻,直接拿点燕王、宁王、周王这些兵强马壮的,别挑那些算柿子捏,打草惊蛇。

要么干脆再搞一次“推恩令”,反正朱允炆年纪比自己的几个叔叔要年轻,不着急,看谁熬得过谁?

但是结果很悲剧,朱棣靖难的4年,朱棣自己都不敢回忆,朱允炆有太多次胜算的机会,却莫名其妙被朱允炆自己放弃了。

朱棣打过扬州之后,朱允炆就彻底慌了,又是下罪己诏;又是号令天下勤王;又是派人出去募兵;还派朱棣堂姐庆成郡主,去求朱棣谈判。所有事情证明朱允炆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所以如果朱棣没有发动“靖难”。朱允炆必然开始大刀阔斧地实现自己的“复古”的治国理想了。

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很显然朱允炆不是朱元璋,理想谁都有,但是没有实现的手段和魄力,只会被反噬。朱允炆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朱棣即位以后,实际上他遇到的问题和朱允炆是一样的。要巩固皇权,必须削藩。

从削藩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就比朱允炆更适合当皇帝。他削藩分三步走。

第一步,欲取之必先与之。恢复了那些被建文削藩的藩王的爵位。建藩是朱元璋的意思,所以朱棣不但遵守祖制,还对那些藩王有恩,道义上更是压着建文一头;

第二步,不断敲打各个藩王,并杀鸡儆猴。经常让人告发各个藩王的犯的错误。但是朱棣也不直接惩罚你,只是偶尔骂一顿。但是事过三次,贬为庶民。齐王朱榑就是典型的例子。聪明的就交了兵权,相安无事,周王朱从就是如此。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让“靖难勋将”去到藩王属地去接管军事指挥权。并且下令藩王不得节制军队。并且对其护卫人数逐步削减。

至此藩王还是藩王,但是谁也没有兵权了,谁也都折腾不起来了,削藩成功。

所以相比较下来,建文和朱棣之间差的不是目标,而是做事的途径和方法论。



炒米视角


这个话题,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如果朱棣没有造反,叫朱允炆安安稳稳的坐上了龙椅,那么大明王朝,极有可能会成为继秦朝与隋朝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以朱允炆的能力,他绝对有把大明王朝糟蹋干净的本事!

因为建文帝朱允炆,这位明太祖朱元璋生前苦心培育的皇太孙,却从来是一个拙劣的领导人。身为一个皇帝,他不具备半点领导人的素质!

这个素质有多差?可以参考一下,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是怎样不作不死,一步步把江山丢给朱棣的。好些后人都把这个锅,砸到了朱元璋的脑袋上,认为是朱元璋生前对功臣宿将的疯狂屠戮,导致朱允炆无人可用。但瞧瞧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人才团队,就知道这是多厚的大礼:文有战略强人卓敬,武将有防御高手耿炳文,进攻更有大明第一骑兵战悍将郭英。还有谋略家刘璟与徐辉祖,这样的人才济济,哪里是无人可用?简直手握一把好牌!

可这一把好牌,又让朱允炆打成什么样子了呢?全都视而不见,偏偏拿着几个废牌: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年如一日的当宝贝宠。朱棣造反以前,那么多可以提前解朱棣的机会,都在这三个废牌的强烈反对声里不了了之。后来朱棣扯旗造反,也是这三位废牌一顿鼓噪,推荐了又一个给朱棣送大礼的废牌李景隆,战场上一顿瞎指挥,百万大军都给败光!

所以说,有这样一种拙劣的用人眼光,就算朱棣不造反,朱允炆又能把明朝治理成什么样?细思极恐!

而更恐怖的,是朱允炆的性情,后人给朱允炆总结了很多优点,比如性情温和礼贤下士等等,但是却忽略了他一个重要的缺点:缺少一个领导人应有的襟怀。就是在朱棣造反的真定战役里,本来朱元璋留下辅佐朱允炆的大将耿炳文,已经把朱棣怼的寸步难行,只要明军按照既定战略打,朱棣连两个月都没法支撑,可关键时刻朱允炆头脑发热,觉得耿炳文赢的太慢,硬是换上了李景隆,然后大败亏输!

如果把朱允炆这辈子的所作所为,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比比,就发现这两人的缺点,简直像的好似双胞胎。当然唯一可以欣慰的是,朱允炆被篡位后,他信用的废牌们,各个对他忠心耿耿。而崇祯上吊后,他信用的废牌们,却各个争着卖身投靠。以这个意义说,朱允炆比崇祯还是强一些的。但毛病如此,放在当时社稷初建,周边强敌环视的明王朝,如果没有朱棣造反,大明这个江山,没准就被朱允炆赔给别家做嫁衣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