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宋代還是“羽扇綸巾”的英雄,到了明代為何會被氣死?

周瑜(175年-210年),三國時期著名的東吳名將,但是,因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描寫,人們一提起周瑜,大多會想到“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之類的字眼,並且,還因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而笑話周瑜。

在《三國演義》裡,周瑜是一位“胸藏緯地經天之術,腹隱安邦定國之謀”的軍事統帥,他相貌英俊、風流倜儻、才華橫溢,但卻氣量狹小、衝動急躁,最終竟因鬥不過諸葛亮而被活活氣死。

在小說中,身為東吳都督的周瑜,在孫、劉聯合抗曹的關鍵時刻,卻由於嫉妒諸葛亮的才華,一再搞窩裡鬥。

周瑜:宋代還是“羽扇綸巾”的英雄,到了明代為何會被氣死?

赤壁大戰時,他一方面指揮東吳軍隊與曹軍作戰,另一方面則挖空心思地想謀害“見識勝吾十倍”的諸葛亮。

大戰開始之際,他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命令丁奉、徐盛二將, “都到南屏山七星壇前,休問長短,拿住諸葛亮便行斬首。”(見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赤壁之戰後,周瑜又費盡心思爭奪荊州,結果就有了諸葛亮的“三氣周瑜”。周瑜一次次設計,一次次破產,一次次“怒氣填胸,墜於馬下”。

最後,周瑜只得仰天長嘆: “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終年只有36歲。氣量狹窄成為周瑜的致命傷,連他的好友魯肅都認為: “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竟然會被活活氣死!這自然會使人感到有點不可思議,同時也難免讓後人為之惋惜、感嘆。

周瑜:宋代還是“羽扇綸巾”的英雄,到了明代為何會被氣死?

但是,我們只要翻一下《三國志》就會發現,小說中所寫的這一切與真實的歷史人物周瑜都沾不上邊。

首先,歷史上的周瑜絕非氣量狹窄之輩,恰恰相反,他不僅“膽略兼人”,而且寬宏大度, 《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也就是胸襟廣闊。

這從他處理和程普的關係這件事上就可略見一斑:程普早年就追隨孫堅,戰功赫赫,是東吳資格最老的戰將之一。在孫權時代,周瑜頗受重用,程普覺得周瑜資歷太淺,地位卻在自己之上,心裡就有幾分不服,於是經常凌辱周瑜。

面對程普的挑戰,周瑜折節容下,始終不與他計較。最後程普終於折服於周瑜的才能與器量,對人誇讚說: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膠,不覺自醉。” (《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周瑜:宋代還是“羽扇綸巾”的英雄,到了明代為何會被氣死?

其次, “三氣周瑜”的情節也都出自小說虛構。赤壁之戰後,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又乘機攻佔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劉表舊部多歸附了劉備。

為了進一步擴大地盤,劉備親自到京口去見孫權,請求孫權把南郡借給他,以便控制荊州全局。敏銳的周瑜看出了劉備的野心,就勸孫權不要答應劉備的請求。

然而,孫權卻認為曹操在北方勢力太大,應該與天下英雄共同抗衡,而劉備又是不會輕易制服之人,因此,沒有采納周瑜的建議。

周瑜扼制劉備的計謀未被採用,很不甘心,不久之後,又向孫權獻上另一計策:劉璋任益州牧,據守漢中的張魯不斷生事滋擾。如今曹操新敗,又有內亂,暫時無暇來和東吳為敵。要求孫權派自己和孫瑜(孫權之弟)帶兵去攻蜀,得蜀之後順勢吞併張魯,然後留下孫瑜堅守蜀地,並與馬超結成同盟。自己回來與孫權一起據守襄陽,抵抗曹操。

周瑜:宋代還是“羽扇綸巾”的英雄,到了明代為何會被氣死?

這一計劃很有戰略眼光,孫權當即表示同意。周瑜立刻趕回江陵,做出徵的準備,沒想到,走在半路上染病,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由此可見周瑜是由於“暴疾”而病逝,而絕對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同時代的人物對周瑜的評價也很高。例如,蔣幹贊周瑜有“雅量高致”;王朗說他“謀無不成,規無不細”;陳壽對他的評價也是“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而劉備對這個對手似乎頗為忌憚,曾別有用心地對孫權說: “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但不論別人如何說,孫權對周瑜始終信任如初,並且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當週瑜病逝後,孫權親自穿上喪服為他“舉哀”;周瑜的靈樞運回吳郡時,孫權還親自到蕪湖迎接。

總之,歷史上的周瑜征戰一生,他與孫策聯手開創東吳霸業,在孫策遇刺身亡後,又率先向孫權表忠心,安定了人心慌亂的東吳局勢。之後,當曹操率大軍南侵時,周瑜堅決反對投降,而是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周瑜:宋代還是“羽扇綸巾”的英雄,到了明代為何會被氣死?

那麼,這樣一個英姿颯爽的英雄,為什麼會被羅貫中塑造成一個心胸狹窄的藝術形象呢?

要知道,在宋代時,人們還非常敬仰周瑜的。大文豪蘇東坡在那首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就熱情地讚美了周瑜: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南宋的范成大也稱讚周瑜乃是“年少曾將社稷扶,三分獨數一週瑜。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南宋文學家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自古以來的統兵將帥,很少有不自視甚高,嫉妒超過自己的人的,但“孫吳四英將”,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不是這樣的人,周瑜極力推薦魯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宋代的這些文學大家均如此點評周瑜,說明在宋代之前,周瑜還是一位大英雄,根本沒有一點嫉賢妒能的影子。

周瑜:宋代還是“羽扇綸巾”的英雄,到了明代為何會被氣死?

沒想到的是,到了元代,在一些流傳的三國故事裡,周瑜的形象卻越來越糟。

如在元雜劇《劉玄德醉走黃鶴樓》、《兩軍師隔江鬥智》中,周瑜都極為心高氣傲,不僅把赤壁之戰殺敗百萬雄兵的功勞全歸自己,而且還忌才妒賢,一再因鬥智鬥不過諸葛亮而氣急敗壞。

在《隔江鬥智》中,周瑜因受了諸葛亮的耍弄,錯將坐在翠鸞車裡的張飛當作孫夫人跪了一場,發現上當後頓時箭瘡迸發,氣倒在地。

到了《三國志平話》(元代講史話本)中,周瑜器量狹窄的性格特點就已基本定型,作品中的周瑜好妒忌、愛生氣,一次次因詭計破產而大罵大叫,最後終於被諸葛亮氣死。

於是,到了元末明初,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時,氣量狹小的周瑜就是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同時,為了宣揚劉備集團的正統地位,為了突出“智謀超絕”的諸葛亮,周瑜只好做了犧牲品,“心胸狹窄”的他被諸葛亮三氣而亡!

本文參考自:《三國閒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