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宋史》,揭祕王安石與宋神宗的友誼,和君臣聯手背後的祕密


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聽到神宗駕崩的消息傳來,王安石恍如被一塊巨石狠狠擊中,搖搖欲墜。

眺望北方,淚流滿面,那裡有他努力半生的事業啊。現在,都只化作了一聲無奈的嘆息。一年後,王安石帶著遺憾離世。

時過千年,今天我們一起緬懷,探究王安石與宋神宗的共同理想,和理想背後那不為人知的秘密。

讀《宋史》,揭秘王安石與宋神宗的友誼,和君臣聯手背後的秘密

夢想:為北宋盛世而努力

公元1067年,年僅20歲的宋神宗趙頊即位。作為一名還帶著些許理想主義的年輕皇帝,宋神宗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的國家。

當時,北宋名義上作為當世三大國家之一,卻始終處在尷尬的地位。直到今天,北宋最為人樂道的還是它發達的社會經濟,在同期的世界各國中都處於領先地位。<strong>鄧廣銘先生曾高度評價,"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而言,宋代在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而與此反差明顯的是它的軍事實力,即使是西夏小國也敢對它耀武揚威。

富而積弱,大而不強。是北宋歷代皇帝心中,最難磨滅的痛。

即位之初,宋神宗就召集大臣,表達了自己想要改變國家"積弱"現狀的想法,並把增加財政收入確定為了重要目標。

熙寧元年三月,神宗對文彥博等大臣提出:"當今理財最為急務,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大臣共宜留意節用。"(《宋史》)

讀《宋史》,揭秘王安石與宋神宗的友誼,和君臣聯手背後的秘密

這與彼時王安石的理想出奇的一致。王安石在宋仁宗時期,就曾呈上"萬言書",闡述自己的變法思想。雖然未得宋仁宗認可,但仍給予重用。王安石的變法思想,也在長期治理實踐中,不斷完善。

20歲的宋神宗,就這樣與比自己大20多歲的王安石,完成了一次"夢想合謀":富國強兵。

治國夢想的確立,是要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那當時北宋的社會問題是什麼?一直以來,歷史學界通常把宋朝的社會問題,歸結為三點:冗官、冗兵、冗費。

"何為三冗?天下有定,官無限員,一冗也。天下廂軍不任戰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無定數,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為國。"(《宋史》)

<strong>簡單地說,官員人數太多,軍隊數量太大,不必要的錢財支出太多。

北宋錄取官員採用"科舉制"和"恩蔭制"相結合的方式。

北宋初期,經過五代十國的長期戰亂,人才凋敝,官員不足。宋朝建立之初就採用了這兩種方式,快速補充了朝廷官員隊伍,對社會管理的恢復有積極作用。

讀《宋史》,揭秘王安石與宋神宗的友誼,和君臣聯手背後的秘密

瀘州 夫子廟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這種門檻很低的錄用方式,使得北宋官員人數極度飽和,官僚機構臃腫。太祖、太宗兩朝,官員不過三五千人。到了宋仁宗元佑時期,就達到了兩萬多人。

北宋中期,邊防形式急劇變化,西夏頻頻騷擾北宋邊境。北宋軍隊實行"募兵制",這也是一種維持社會安定的方法,因為所募之兵以無業遊民居多。宋太祖時養兵二十二萬,宋仁宗慶曆年間增至一百二十五萬。

仁宗時,元昊反,西邊用師,多募禁軍……故慶曆中,內外禁、廂軍總一百二十五萬,視祖宗時為最多。(《宋史》)

官員也好,軍隊也罷。這些龐大的在編人員,都需要國家財政來供養。儘管北宋經濟在發展,財政支出卻也是與日俱增。

以軍需為例,宋英宗初期蔡襄上奏道:"當時宋朝糧食收入為26043575石,其中兩稅夏糧和秋糧收入為18073094石,支出為30472708石,其中軍用為23170223石;草的收入為29396113束,其中軍用為24980484束。"

讀《宋史》,揭秘王安石與宋神宗的友誼,和君臣聯手背後的秘密

北宋糧食財政出現赤字,缺口達500餘萬石,必須額外向民間購買才能滿足。<strong>北宋的社會問題,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窮"。所以,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變法核心,就放在了改善財政,充盈國庫上。

秘密:文人的世界你不懂

宋神宗和王安石為北宋富強做出的改變,自然會觸及到許多人的利益。尤其是聚以成勢的文官們,他們中大多數都是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者。文官們走在了抗爭的最前列,開啟了北宋擴日持久的"攻訐戰"。

以司馬光、蘇軾等人為首的"保守派",對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持牴觸態度。他們批駁王安石變法內容的不合理,並對王安石提拔官員的方式很不滿。與其私交甚好的司馬光,勸誡王安石莫要"用心太過,自信太厚。"

同是科舉出身,<strong>"保守派"們為什麼對王安石懷有這麼強烈的敵意?

除了政見相左外,不論什麼鬥爭,都必然是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

其中還夾雜著一些官場投機分子的挑撥。北宋的文人太多,自然會分成各種利益集團。更重要的是,北宋科舉制度本身存在著巨大缺陷。

讀《宋史》,揭秘王安石與宋神宗的友誼,和君臣聯手背後的秘密

科舉以文取士,身居高位者,治理能力未必是最強的,寫作水平卻一定是最高的。所以,以文章選取官員的最大問題在於,才不配位。這裡的"才",指的是官員的行政水平。王安石是從基層一步步走上來的,"理想派"和"實幹派"碰撞在一起,水火不容。

"保守派"們攻擊王安石的還有一點,他們認為王安石的變法舉措是重利輕義,與民爭利。"保守派"們不一定是治世大家,但一定是道德君子。蘇洵談王安石,"<strong>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天下患!"可見,"保守派"們對王安石最不放心的,是他的個人品質。

王安石的變法舉措,在各地具體實施時,確實出現了偏差。

拿"青苗法"來說,王安石制定"青苗法"的本意是減輕農民借貸負擔,抑制兼併,並且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地方官員為了增加收入,改成了半年二分利,並且強制農民借貸,變相"與民爭利"。<strong>還有"均輸法",為的是平抑物價。到了地方官員手裡,卻成了打壓商賈,專斷買賣,藉機斂財的手段。

讀《宋史》,揭秘王安石與宋神宗的友誼,和君臣聯手背後的秘密

這些問題,在具體工作中不可避免,卻未必不能解決。但高貴的文官們,卻採取了一種相當意氣的方式:我看不慣你,我就要罵死你!

王安石解決這些人的方法更是簡單,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一大批的保守官員被髮配,被降職,保障變法的執行。<strong>司馬光辭官隱居洛陽,潛心十九年寫《資治通鑑》;蘇軾倒是瀟灑,豪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過於利落的手段,也為後來對手的反撲埋下了隱患。

王安石被罷官歸隱後,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執政,對王安石的變法徹底否定。王安石的變法有不足的地方,但有些變法舉措還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方田均稅法""免疫法"等,既提高了稅收,又減少了百姓的勞役,但都被司馬光給大筆一揮,全都禁絕。從宋神宗即位(公元1067年)到宋神宗駕崩(公元1085年),王安石的北宋富強事業,就此落幕。

讀《宋史》,揭秘王安石與宋神宗的友誼,和君臣聯手背後的秘密

圖上文字: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狐沐說:

宋神宗和王安石,為北宋富強描繪了一幅美麗藍圖。他們的理想和舉措,是劃時代的。儘管後世多有爭議,越多的人卻肯定了他們的功績,梁啟超就極力推崇。

王安石留給世人的,不只是他超絕的智慧,更是他為國家富強,一往無前的決心。

千年以降,君願未改。有些人走的路,註定是孤獨的。<strong>但只有往前走,才會發現,風景這邊獨好。


參考資料:《宋史》《王安石傳》《北宋官府軍需糧食購買研究》.魏定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