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中年人心裡都應住著一位陶淵明

再過兩天就迎來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春節了,又到了心緒萬千的時刻了。

鞭炮四起,親訪友時,舉杯交錯,熱鬧是主題詞,其實中年人都明白,這些熱鬧早已不再屬於自己了。當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精力與體力卻在每況日下,與家人一起度過節日的閒暇裡,何不靜下心來,讀一本書,讓自己的心更安靜一點。

今天與大家聊聊一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從小就是個苦命的孩子,八歲其父去世,母親帶著陶淵明生活在外祖父孟嘉家裡,外祖父為名士,藏書充棟,幼時的陶淵明就陶醉在這些古經典籍之中,從小就接受了來自儒家和道家的知識,這隱約預示著陶淵明後來的人生之路註定將不同尋常。

二十歲的陶淵明開始走出家門,踏上謀生之路。初出茅廬的陶淵明,像許多年輕人一樣心中充滿大志,欲報效國家,實現遠大的抱負。在其《擬古》中,“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年輕時候身體強壯,性情剛烈,“撫劍”與“遠遊”,再加上一個“獨”字,更能體現出年輕的陶淵明絕對是個有獨立個性的人。

但可惜的是,晉朝的統治階層所構建的官場環境就如一團黑墨,陶淵明這種性情如水的人進入官場後,就如一塊白布扔進了染缸裡。陶淵明曾擔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等官職,在當了81天彭澤縣令後,甩手而去,留下了“不為五斗米(相當於今天的月薪)折腰”的故事。

每個中年人心裡都應住著一位陶淵明


此時又發生了一件事情讓陶淵明觸動巨大,小他三歲的妹妹去世了,也就是說,至親之人已全部離他而去,這讓陶淵明對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有了新的思考和判斷。41歲的陶淵明終於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選擇了順從自己的內心,從“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的痛苦中脫離了出來,寧可過上“夏夜長抱飢,寒夜無被眠”的日子,也不會在官場中渾渾噩噩的度過了。我們來讀一下《五柳先生傳》,看看陶淵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從上文中,我們讀出了陶淵明的窮,窮到什麼地步呢,住的房子,破破爛爛,既擋不住太陽,也擋不住風,可見破到什麼程度了。自己穿著粗布麻衣,且是打了補丁的,裝飯的簞和裝水的瓢經常空空如也,可見其有多窮,但還是一副愜意自如的樣子。很難想象,一個人都窮到這種份上了,還有心思“銜觴賦詩,以樂其志。”這是一個處境雖艱但性情達觀的陶淵明。

陶淵明,喜歡喝酒,但是酒量卻一般,每喝必醉,喝醉了就倒頭大睡,至於那些一起喝酒的人願意去哪兒就去哪兒吧。酒品見人品,可見陶淵明絕對是一個性情中人,不能喝,還喜歡喝,喝多了不發酒瘋,酒品很好。這是一個真實、鮮活的陶淵明。

每個中年人心裡都應住著一位陶淵明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中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出了隱居後的陶淵明生活之閒然,後一句描繪出了一幅傍晚群鳥歸來的安靜之景,此景之下想要抒發內心的情感,卻不知道要說什麼,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後人,這恰是這首詩的高明所在,留給後人去細細品味體會吧。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ài)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fán)籠裡,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開篇就點出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沒有遮遮掩掩,與後面的“誤落”形成鮮明的對比。接著使用“羈鳥”、“池魚”自喻,進一步表達自己的志趣所向。這首詩最美

的四句就是“曖(ài)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遠遠地隱約看到山間的村落,炊煙裊裊升起,此為靜態描寫,狗吠、雞鳴,此為動態描寫,一靜一動,勾勒出一幅早晨山間村落的美景之圖。這種美景,在煙雨迷濛的江南,更加富有深意與韻味。

歸田園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寫的是陶淵明田間勞作的情形,南山下種了一片豆子,草比豆子長得還茂盛,但早晨很早起來去下地勞作,晚上等月亮升起來才扛著鋤頭回來,一個勤勞辛苦的農夫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前後形成強烈的反比。讀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陶淵明是一個很可愛的老頭,過著窮苦的生活,辛苦的勞作中,還帶著淡淡的自嘲的味道。

每個中年人心裡都應住著一位陶淵明

金人元好問曾雲,“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千百年後,我們來讀陶淵明,不僅閱讀學習陶詩的寫作手法、風格,不僅欣賞陶詩下的田園風光,更是透過陶詩來重構“少時壯且厲—夜夜聲轉悲—悠然見南山”心路歷程,感悟其在不惑又一年“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到“因值孤生松,斂翮(音he,二聲,羽毛之意)遙來歸”做出“寧固守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的人生重大抉擇,或許每個人在中年時都需要經過一場內心深處“聲勢浩大”的靈魂蛻變,竊以為這是今天的中年人解讀陶淵明的意義所在。

當下疫情肆虐,舉國共克之;以上拙文,深夜所作,與君共勉。

2020年1月23日凌晨完成農曆2019年最後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