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後,這些產業可能快速發展


經濟發展與疫情防治並不衝突,疫情發生後同樣有對中國經濟積極的一面。中國的服務貿易逆差較大,以旅遊業為例,逆差接近1000億美元。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國外的經濟影響較大。如果疫情把許多中國的遊客留在國內進行消費,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將是正向的。同時疫情也刺激了防疫和生活必需品消費。除了口罩、醫用物資、防護產品、抗疫藥品的消費明顯上升外,生活必需品的消費呈現明顯上升態勢,一些本來積壓的生活日用品,也成了各地民眾的搶手貨。

疫情當前,首要任務依然是防止疫情的進一步擴散,但在抗疫同時可以適當採取穩預期、穩消費措施。加大疫情的防控,儘可能地減少疫情地擴散,縮短其持續時間,依然是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但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也可以適當採取一些措施防範金融市場的過度波動和經濟的快速下行。具體措施上,一方面有必要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優勢,在進一步公開信息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疫情及經濟走勢的預期引導,避免預期混亂可能導致的經濟秩序尤其是金融市場的波動;另一方面,在疫情高發期,可以適當支持電商、物流等企業有序開展業務,在疫情高發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物資的平穩運輸,促進居民部門消費。當前網絡消費佔我國社會零售額的比重已經高達20%,網絡消費的快速增長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衝消費下行。

其次,確保必要的物流暢通,應制定明確標準,保障交通基礎設施暢通。同時,高度重視物流運輸行業的關鍵作用,在堅持防控疫情標準的情況下,物流運輸業應儘早復工、恢復正常運轉,且在疫情完全得到控制、物流瓶頸完全打通之前,不宜大規模實施總量刺激。

第三,加強制造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重點領域信貸支持。金融機構要圍繞內部資源配置、激勵考核安排等加強服務能力建設,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支持力度,要保持貸款增速,切實落實綜合融資成本壓降要求。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款。

第四,提供充裕的臨時性短期融資,為疫情衝擊較大行業的困難企業提供週轉資金。尤其是對因疫情衝擊陷入困境的民營企業,要幫助其穩住資金鍊條、渡過暫時難關。

第五,支持開發性、政策性銀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要結合自身業務範圍,加強統籌協調,合理調整信貸安排,加大對市場化融資有困難的防疫單位和企業的生產研發、醫藥用品進口採購,以及重要生活物資供應企業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的資金支持力度,合理滿足疫情防控的需要。

第六,刺激帶動防疫專業企業的發展,也為今後中國市場培育一批頗具實力的防疫重點企業,為未來中國應對疫情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

第七,促進醫療、生命健康產業得到新發展空間。健康產業本來就是消費升級的重點領域,通過這次疫情公眾對健康意識將進一步提高。在這個領域如衛生防護、醫療保健、運動等發展空間會進一步打開。

第八,加快新支柱產業培育和“新基建”建設。例如,大力發展辦公自動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適應5G、智能網聯汽車、量子通信、電子商務、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等產業發展需求。同時,加快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支撐產業及社會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發展。

第九,加速智慧城市、智慧公共服務、智慧醫療等向更智能化、智慧化發展。從本期疫情人員控制上,我們還做不到對同車次人員的跟蹤,或者疫情“點對點”通知。可見,我們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在城市級別,我們的交通數據、醫療數據等之間並未打通。此外,智能製造不僅僅是國家倡導的方向,智能製造對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功能將進一步強化。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緩解人工短缺,應對疫情期間應對生產,企業將加大機器代人,一批無人工廠、無人車間會不斷湧現。因此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市場對於智能產業的需求將會出現巨大的增長。

第十,促進電商為代表的新經濟進一步深化發展,隨著5G佈局,泛互聯網產業迎來第二次春天,同時網絡企業將對非互聯網領域的進一步重構,網絡信息技術將與傳統行業業務深度融合,催生新技術、新服務業態發展的新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