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后世文人所仰慕,不仅仅是因为其善终?诸葛亮点明关键

张良是刘邦建立汉朝的三大功臣之一,被后世誉为“汉初三杰”。然而相比于萧何的入狱,韩信的被杀,张良归隐于大山名川之间,一生得善终,令后世文人羡慕不已。然而他们并不仅仅是羡慕张良的计谋和智慧,更多的是羡慕张良的人生态度。

张良为后世文人所仰慕,不仅仅是因为其善终?诸葛亮点明关键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反映了诸葛亮对这种人生的向往。诸葛亮在答应刘备出山相助后,嘱咐自己的弟弟诸葛均要好好耕田,等自己功成名就后回来归隐。

张良能有精妙的谋划也是更多的在于他的“宁静”,静而不争。正如《道德经》中所说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静心分析局势,阻止刘邦错误决策

项羽把刘邦围在荥阳,日夜攻打。刘邦心很慌,郦食其劝刘邦模仿周武王等重新封六国后裔,让他们归顺服从来支援刘邦。刘邦此时心慌,也没有心情去细想,不管什么办法,先试试在说。

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崐。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马华山之陽,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谁与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张良知道后,便劝刘邦放弃这个决策。因为现在的形势是汉弱楚强,人们都是非常现实的,能帮助刘邦的人估计几乎没有,反倒是站在项羽一边的会大有人在。刘邦这样做相当于是把自己卖了,给别人数钱。

张良为后世文人所仰慕,不仅仅是因为其善终?诸葛亮点明关键

张良影视形象

刘邦经张良这一分析,马上醒悟过来,大骂郦食其,然后收回成命。

正是张良的静而不争,敏锐的察觉到了形势的变化,以前的策略不一定适用于现在。阻止了刘邦的决策失误,为后续胜利奠定基础。有时胜利就是比别人少犯一些失误,谁犯的错误少,谁就会赢得最终的胜利。

二、静心分析人性,稳住汉初的功臣

刘邦打败项羽后,开始大封功臣。但是由于人较多,所以先封了一批功劳最大的,其余的人就开始争功,好像没有自己,最后就不能胜利一样。

张良于是劝刘邦重视此事,否则会造成叛乱。刘邦听了,觉得很纳闷,现在已经取得了天下,他们为什么要反叛呢?

张良为后世文人所仰慕,不仅仅是因为其善终?诸葛亮点明关键

刘邦影视形象

张良说第一批封赏的萧何、樊哙等都是陛下亲近的老乡、朋友。而老大你又杀了一些得罪自己的人。虽然我们取得了天下,收获了很多土地,但是也不够封赏所有立功的人。可能得不到封赏和平时得罪老大你的人可能会聚在一起叛乱,这可不妙啊。

刘邦一听,问张良这可如何是好啊。

然后张良建议先封公认的刘邦最讨厌的人雍齿,然后别人一看陛下把最厌恨的人雍齿都封了,我们更没问题。

于是,刘邦照做,群臣也如张良所分析的那样,不再担忧。

正是张良的静而不争,他敏锐的察觉到了众人心中的忧虑。于是建议刘邦树立一个榜样,打消了众人心中的担忧,使一场汉初的暗潮消弭于无形。

三、静心分析帝心,稳住太子的地位

刘邦在获得天下后,立自己的嫡子刘盈为太子。不过,刘邦发现刘盈性格懦弱善良,怕是不能很好的治理国家。因为在冰冷的王座上的帝王不能太过善良。刘邦发现自己宠爱的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很像自己,便想换太子。

这下吕后开始慌了,一些和吕后亲近的大臣也开始慌了。于是,他们向刘邦劝诫,可是刘邦不听。

吕后只好找张良帮忙,张良让她找刘邦不能招来的商山四皓。吕后想尽办法求得商山四皓的帮助,刘邦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了他们,非常惊讶。便问他们为何自己几次传召,他们拒绝。现在为何主动帮助太子。他们说陛下轻视文人,而太子仁义,喜爱文人。刘邦认为太子羽翼已成,不可撼动了。

正是张良的静而不争,敏锐的察觉到刘邦换太子的主要原因,因为太子刘盈性格懦弱心善,这样的人当上皇帝,可能会很多人不会臣服,这会导致汉朝走上和秦朝“二世而亡”的命运。所以请商山四皓出山,正是告诉刘邦天下都愿意臣服于太子,打消刘邦的疑虑。而吕后和那些大臣们只以“太子是国本,不可动摇”。这对于刘邦来说,正是由于太子是国本,所以需要一个镇得住的人坐上帝王的宝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张良为后世文人所仰慕,不仅仅是因为其善终?诸葛亮点明关键

张良动漫形象

张良的静而不争,让他有了局外人的视角,反而更能看清形势、人心,也造就了他的“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但也正是他的静而不争,让他并不向往手握权力的生活,反而是向往田园生活和名山大川等人间仙境。古代的很多文人也都表达了对这样生活的向往,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等,所以张良才更受人们的推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