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有个人叫纳兰性德,不知道谁给取的名字,性和德,这个相互对立的存在。这几天看了条友写的文章后对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当然希望大家多指教,探讨后可能会更加明白。

天命之谓性,所以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天生具有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能,彰显出来就是人的各种欲望,七情六欲就是性,这是人自然而然就具有的,所以说性是天命,天命不可违,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追求,探索都是在天命的指导下进行的。对于性,大家可能不难去理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说:真正的有道者,其德行是出于自然、淳朴、简单、内在、主动,所以表面上看是没有“德”的痕迹,实际上是德的随时运行。所以这样的德才是真正的上德。

普通的人完成德的操守,其表现都是受其他因素左右的,是表面的、外在的、形式的、被动的,所以虽然有“德”的种种表现,其实已经与真正的“德”的自然性质相差很多。这样的德则是下德。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那我们怎么去认识这个德呢,放在以前,本人认为道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则;德就是社会规律,社会规则;这样去说似乎也有道理,有道德的人,就是能够顺应自然,能够顺应社会,不去违背自然与社会,成为一个品质优良的人。

然而最近看了一些文章,里面写道德和礼,德是内在的品质,是人内心的修养,礼是外在的,约束和规范,都是约束人的性的。也就是说人本来就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性,一种是德;性和德是对立的,性就是欲求、欲望,而德就是对这种欲求和欲望的反省和克制,因此人才能够很好的对自己进行平衡,如果德比较高的人,就可以克制自己的性,成为一个品行端庄的人,如果德比较差,那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性,从而成为一个品性低劣的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而在这里将德看作是已个人内在的修养,是属于人的天生具有的品性,是和性相伴相生又相互牵制的东西,这样说表面上来看似乎没有什么纰漏,可事实上,人的内在的修养其实都是后天培养的,依据什么呢?那就是对社会规则的学习和理解,如果将一群婴儿放在一个孤岛上,他们可能具有社会的德吗,可能他们会重新制定自己的社会规则,而不是我们现在普世的价值。所以德是后天的收获,德就是社会规范,个人的德就是主体对社会规则铭记于心,根植于内心,判断自己行为的标准,有些事做了就是违背道,有些事做了就是违反德,就是一个缺德的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因此德仍然是社会规则,和礼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德是一种无形的礼,人们将这种规则约束根植于内心,从而去判断行为的正确性,德不是天生就具有的,不是人的本性中的一部分;这时候有人就会问,那为什么有些人德高望重,有些人道德败坏?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异,有些人自我控制能力强,就可以控制自己,有些人控制能力差,无法很好滴控制自己,这就体现了德的高低。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德是社会规范和规则,违背了就是缺德;根植于人的大脑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价值观,就体现了一个人的德,所以一个德就是社会规范,另一个德就是社会规范在人体内的印迹。有德之人就是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社会规则。

道德是评判人行为的标准,因此德只能是社会规则,至于社会规则在你意识形态中是否重要,你是否能遵守,就是判定你品德的一个标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因此性就是道,就是自然,就是天命;修道就是教,教就是德,德是来自与教育,来自与教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不是天生具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