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擔擔麵

擔擔麵,特指的是過去沿街走巷,挑擔叫賣的麵條扁擔。

擔擔麵遊走四方,吆吆喝喝送面上門,一旦有人要吃麵,立馬將扁擔放在街邊,擺開行頭,呼啦啦的抽動風箱,火旺水開面下鍋,片刻斷生即撈麵入碗,放上簡單的調料和臊子就搞定,一氣呵成,非常嫻熟。待客人捧著碗吃完,兩三下就收拾好,挑起扁擔吆喝一聲“擔擔麵咯”,又開走了!

第九篇:擔擔麵

成都擔擔麵


擔擔麵早期的時候在巴蜀地區是很多種麵食的統稱,豆花面,紅油素面,涼麵,炸醬麵,臊子面,包括抄手在內,都歸於擔擔麵的範疇,到了清朝末年,僅成都這種挑擔叫賣的“擔擔麵”就有好幾百人,清晨夜晚,陋街深巷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伴隨著深遠悠揚的吆喝和忽悠忽悠的煤油燈。

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擔擔麵是在四川自貢擔擔麵的基礎上加了脆肉臊子,其麵條細薄,柔韌爽滑,肉臊酥香,香辣回甘,吃口舒爽而名聲大噪,從眾多擔擔麵中脫穎而出,從而獨享“擔擔麵”的美名,也成了擔擔麵唯一的口感味型標準!

第九篇:擔擔麵

紅油炸醬麵


擔擔麵初到成都時,是一種宵夜小吃,主要是為了那些公館闊太,有錢大戶搓麻將到半夜三更餓了的時候預備的。挑擔的小販站在門口吆喝,厚重的大門“吱呀”一聲打開一道縫,一個小丫鬟用托盤端著幾隻青花小瓷碗從門後走出來,小販的生意也就來啦,這種面每一份的份量都很少,一兩左右,麵條依舊是斷生就撈出,取其韌力,得筋道口感,入鹽,花椒和紅油,放冬菜末,花生碎,小香蔥,再燙些嫩嫩的豌豆尖,最後來一勺肉臊子,不用說,一道精緻可口,味美鮮香的典雅小吃就成了。

第九篇:擔擔麵

一兩一碗,精緻可口


後來小販們把肉臊改成了香氣更濃的肉渣,一下子接了地氣,成都的老百姓們也都喜食,價格公道,一兩口解決戰鬥,卻能在口中回味很久。這是成都擔擔麵的演化史,也是首次將擔擔麵提升到葷麵條的檔次,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而重慶與自貢則保留了平民風味,依然是素面朝天,做出名後,改名為“重慶小面”,算是徹底劃分明細了擔擔麵的種類。

第九篇:擔擔麵

重慶小面基礎上演化的擔擔麵


自己老家是河南駐馬店的,家鄉人更喜歡混湯的面,比如刀削麵,燴麵,湯汁要濃白才可以。當《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時,重慶小面,擔擔麵也跟著在北方城市火了一把,而當時我自己家的麵館裡擔擔麵和重慶小面已經賣了一年多了,深受顧客喜歡。為了迎合家鄉人的口味,雖然稍微改良了一下,但最講究的“臊,味,湯”三大要素不敢隨意篡改,麵條是特製的蛋鹼面,切成滾圓麵條;臊子取上等五花肉餡,郫縣豆瓣剁碎,一起炒制至水乾吐油,香酥脆嫩,色澤金黃,油紅明亮,再入複合醬油,青鹽,白糖,雞粉即可;調味以複合醬油為主,紅油一勺,漢源花椒粉少許,炒熟的芽菜配酸豆角,花生碎,保寧醋加芝麻醬,再加白糖,雞粉;麵條不能渾湯,不能斷節,撈起後必須甩幹水,稱之為“幹撈”,輔以燙熟的時令蔬菜,再加高湯,三兩一碗。重慶小面的話,少了肉臊,多了蒜水,還有一勺提香的豬油。這便是我店裡擔擔麵的風味標準。

第九篇:擔擔麵

自家店裡的擔擔麵


擔擔麵流傳了170餘年,歷經滄桑,風雲變化,從小販肩上的扁擔到深巷小店,再到豪華酒樓,直至大雅之堂,味道不改,初衷未變,無聲無息地向世人奉獻著自己的風姿與芳香,展示著巴蜀地區的風情與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